盡管畢業季已過,但不少大學里負責就業工作的教師依然在校園內忙碌。他們不僅繼續為部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組織招聘活動、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還要調查研究就業市場與趨勢,為明年的就業工作早謀劃、早行動。
58%,這是2025年上半年完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任務的占比。695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快于時序進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說明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這與著眼穩定就業大局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及時出臺、有力落實密不可分。
就業,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連著宏觀大勢。今年以來,在外部形勢復雜嚴峻、國內需求仍然不足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潛力,整體表現穩健,但仍承受一定壓力。穩就業,當務之急是堅持底線思維、系統觀念,加快推動一系列助企穩崗擴就業政策落地見效。
7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從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激勵企業擴崗吸納就業、做好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等7個方面提出19條政策舉措,釋放諸多積極信號。各城市也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加碼政策工具箱,多措并舉加強重點人群就業支持,為勞動者廣開就業門路。只要從上到下用足政策紅利,多管齊下精細“繡花”,構建好城市穩就業“生態圈”,就能將就業態勢之穩延續下去,并不斷積累促就業積極因素。
就業大盤如何穩?企業穩則崗位穩,經營主體保持活力,就業崗位就有了源頭活水。江西,一家服裝企業因穩崗率達95%獲得授信額度上調;河北,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因新增多個崗位獲得擴崗補助;四川,一個青年創業園為拉動新增就業,規定進駐企業房租、物業費全免……各地綜合運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社會保障等政策,并引導各項政策協同發力,加大穩崗惠企力度,牢牢守住就業基本盤。只有精準滴灌,解決企業暫時性的經營困難,紓解企業長遠發展的難點與堵點,才能減輕企業穩崗壓力,穩住就業存量。
就業容量如何拓?新需求就是新空間。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人工智能、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成為就業“新風口”;一鍵下單享受上門清潔服務、為愛車定做一身車衣……消費者對個性化、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亦推動相關供給邁向專業化、細分化,也蘊藏著就業新機遇。只要想方設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開啟新工程、新項目,開創新業態、新模式,就能拓展新的就業增長點,擴展就業增量。
就業矛盾怎么解?我國數字產業發展如火如荼,而數字人才總體缺口卻在2500萬至3000萬。“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補缺口就是激潛能。近十多年,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有調查數據顯示,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70%以上的一線新增從業人員來自職業學校畢業生。這說明,破題的關鍵是要在人才供需對接機制上做文章、下功夫,要靠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地方培訓活動設置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更好的統籌政策支持、教育培訓,讓就業“長”在產業鏈上,方能實現從“穩就業”到“就好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城市經濟運行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城市經濟的活力源于人的創造力,穩好就業大盤、拓展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讓消費有底氣、創新有動力、城市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