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山西大同。大同不算大,只是山西北部的一座城市,與眾多繁華的城市相比,她并不炫目。然而,對熟悉她的人來說,大同“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歷史是值得驕傲的,“中國煤都、能源基地”等頭銜也是聞名世界的,“文化古都、清涼夏都、美食之都”讓人承載著別樣的感觸和認知。她是大同人心中的根,是情感的寄托、是記憶的源泉。
這些年大同的變化真大啊!每當聽到人們對她的贊美和驚嘆,我心中都會涌起一股莫名的自豪。在離原來大同城西6公里有一個小村子,名字叫小站村,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和袁世凱當年天津練兵的“小站”名同地不同。據村里的長輩們講,我們是從洪洞大槐樹遷來的。為了探尋我們的根脈,2020年假期我還特意駕車帶著父母、孩子去洪洞大槐樹尋根問祖。聽父親講述當年解放大同時的往事,由于離城近,解放軍曾經在我爺爺的院子里住過。在那場戰斗中,敵方一顆手榴彈還掉進了祖院東房的煙囪里爆炸,幸好威力不大,沒有人員受傷,小時候在舊院里還能依稀看到煙囪損壞的一些痕跡。這些故事總是讓我聽得津津有味,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段崢嶸歲月。而在革命題材電影的熏陶下,我對大同的認識也逐漸深入骨髓,“我的根在大同”的信念在我的心中愈發堅定。
美好的日子在翹首期盼中悠然來臨。現如今,我們的村莊與城市已融為一體,形成了“田園都市”綜合小區,街巷間的繁華景象絲毫不遜色于一個大都市。家門口那條運煤馬路變成了一條綠樹成蔭的旅游專線公路;周邊曾經光禿禿的山頭,已是樹木蔥,成為了喜鵲、野雞、野兔的樂園。依托世界聞名的云岡石窟,這里還開發了幾個旅游景點,許多人從事旅游業賺到了不少的收入。多年持續不斷的古城保護修復改造,讓大同古城有了完整的城墻、城門、護城河,“一軸雙城”的城市框架已經成型,讓人們對大同城的認識更為深刻、形象。曾幾何時,我渴望與她有更親密的接觸,渴望能夠游遍每一座城門、城樓和城邊的公園。然而,即便駕駛著汽車,我也未能在一天之內完成這個愿望。大同寬闊的街道、林立的高樓、新修的大場館、公園,云岡石窟、北岳恒山、懸空寺、古長城、平型關大捷等景區品質的提升,使多少人把“來了戀戀不舍、走了念念不忘”作為對大同最深的印記。想必,冥冥之中他們的根也已深深扎在這里。
大同人的真誠與熱情,贏得了無數人的贊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大同人的印象愈發深刻。長輩們的言傳身教、身邊人的耳濡目染,使我這個大同人逐漸懂得了感恩、大氣、善良與包容,學會了熱情、豪放、果敢與執著。近年來,來大同古城旅游的外地游客逐漸增多。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大同在節假日期間本地車輛一律不進古城,為外地游客騰出空間。同時,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都騰出場所供外地車輛免費停放;有的街道、社區 (村)還為來大同的外地大學生提供免費的50多張床位供大家休息,這種大氣包容的溫情著實讓人感動。事實上,大同人都是如此善良樸實。只要你在大同,就永遠不會感到孤獨、寂寞和惆悵。許多在其他城市漂泊的人,都會被大同人的真誠與熱情深深打動,一旦來到大同,便決定扎根于此。而那些在外奔波多年的游子,最終也會選擇回到大同,這里才是他們真正的家。
能把人拴住的還有家鄉的美食。大同人愛吃是比較引以自豪的,各種酒店、小館子一應俱全。民以食為天。在舊時的大同城,早中晚房前院后、街坊鄰居見面問的第一句話就是“您吃了沒?”雖然多數是寒暄,但卻充滿暖暖的溫度。現在雖住進電梯樓房,上上下下、出出進進,這句話還老掛在嘴邊。在大同,吃一碗熱乎乎的刀削面,幸福的一天就開始了;喝一碗地道的“渾源涼粉”,成為很多靚女時尚的下午茶;閑暇或親友相聚時到“鳳臨閣”吃頓燒賣,大同范兒就滿滿的了。前幾年我去成都旅游,當地有一種美食叫“雙流”兔頭,大同也有風味小吃“兔頭”,把享用過它的人的味蕾迷倒了。特別是夜燈初上,三五好友找一家小店大快朵頤、舉杯而飲,令人久久懷念,別后又心馳神往。就在去年,大同還榮獲了“國際美食之都”的美譽。
歲月雖然會帶走很多東西,但一個人對家鄉的熟悉、親切和眷戀卻會與日俱增。從上學、學校畢業到經歷各種工作,我都在大同,我的根也深深地扎在了這里。30年來工作崗位的變遷,人、事、物的諸多變化,也讓我逐漸了解了她的歷史、過往和榮光,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這座城市的付出、低調和與眾不同,我更加期待著她的轉型、騰飛與輝煌。
家鄉就是一個人的根。只要心中有愛,有對家鄉的眷戀,人生之旅便不會孤單。我越來越深愛家鄉大同,我對即將大學畢業的孩子說:“你還是留在這里吧。”因為,大同有我們的夢想,有我們的愛,有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