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物古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還體現了獨特的建筑技藝,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1]。然而,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文物古建筑火災事故頻發(fā),如巴黎圣母院大火、韓國崇禮門火災以及國內云南獨克宗古城、山西應縣木塔等火災事件,均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文化遺產損失[2]。這些事故不僅凸顯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還暴露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對公共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的深遠影響。當前,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面臨雙重挑戰(zhàn)。一方面,受文物保護要求的限制,許多古建筑難以直接安裝現代消防設施,導致初期火災難以被及時撲救;另一方面,部分文物建筑被改造為商業(yè)用途,用電、用火負荷增加,進一步加劇了火災風險。本文系統分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特殊性及主要隱患,剖析現有管理體系的不足,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消防安全管理策略,以期為文物保護單位、消防管理部門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推動社會各界對文物消防安全的關注與協同參與。
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特殊性及主要隱患
(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特殊性
文物古建筑作為人類文明進程的物化載體,系統記錄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歷史變遷,其物質形態(tài)凝聚著獨特的文化信息、營造技藝和集體記憶。我國現存古建筑群規(guī)模居世界首位,類型譜系完整,涵蓋宮殿、寺觀、民居、園林、歷史街區(qū)等多元類型,在空間組織、構造工藝和審美范式等方面均達到極高成就[3]。這些建筑遺存不僅是華夏五千年文明演進的實證材料,還是構成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核心物質基礎,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價值特征。
從材料學視角看,我國文物古建筑以木構體系為主體,其物理狀態(tài)呈現顯著脆弱性。在自然風化作用下,材料性能退化,不當修繕或功能置換造成原真性損傷,管理缺位加速了遺產本體的衰敗進程[4]。在多重威脅中,火災因其突發(fā)性和高破壞力成為首要風險源。木構或磚木混合結構的特性使得火災荷載密度顯著高于現代建筑,燃燒時易形成\"轟燃”效應并引發(fā)建筑群連鎖式損毀[5]。與現代建筑相比,文物古建筑的消防防護體系存在結構性缺陷,既受制于文物保護原則對設施安裝的限制,又面臨偏遠區(qū)位導致的救援響應遲滯問題。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必須突破現行建筑防火規(guī)范的剛性約束,構建基于遺產價值優(yōu)先原則的適應性消防管理體系。
(二)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隱患
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隱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其形成機制涉及物質本體、管理制度和技術應用等多維因素的耦合作用。通過系統分析,可將當前文物古建筑面臨的主要消防安全隱患歸納為以下維度。
1.建筑結構與消防設施的矛盾
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隱患根植于其歷史建造背景與現代安全需求之間的深刻矛盾。這些建筑大多始建于數百年前,其設計理念和營造工藝完全基于當時的建筑傳統,從未將消防安全納入考量范疇。傳統木構建筑以大量木質梁柱和精巧木雕裝飾為特征,這些有機材料不僅本身具有高度可燃性,還因長期風化干燥導致含水率降低,進一步加劇了燃燒風險。尤為嚴峻的是,古建筑普遍采用的榫卯結構體系,缺乏現代建筑中的防火分區(qū)設計,一旦發(fā)生火情,極易通過木質構件快速蔓延,形成“火燒連營”的災難性后果。在消防設施方面,文物保護的特殊要求與現代消防技術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一方面,嚴格的遺產保護法規(guī)往往禁止在古建筑本體安裝煙霧探測器、自動噴淋系統等現代消防設備;另一方面,既有的滅火器、消防栓等基礎設備不僅數量有限,還常因建筑空間布局的特殊性而難以發(fā)揮應有作用。這種雙重困境導致古建筑在火災發(fā)生時基本處于不設防狀態(tài),救援行動嚴重受限。
2.電氣火災的潛在風險
在當前文旅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文物古建筑的功能轉型帶來了新的消防安全挑戰(zhàn)。隨著大量古建筑被改造為博物館、旅游景區(qū)、餐飲場所及特色酒店等商業(yè)空間,其用電負荷呈現幾何級數增長。然而,這些建筑原有的電氣系統多建于上世紀,普遍存在線路老化、絕緣性能下降、承載能力不足等安全隱患。更為嚴重的是,部分運營單位在未進行專業(yè)評估的情況下,擅自改造電路、違規(guī)使用大功率電器,使得原本脆弱的供電系統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tài)。與其他火災類型相比,電氣火災具有顯著的隱蔽性和突發(fā)性特點。線路短路、接觸不良或設備過載等問題往往不會立即引發(fā)明火,而是通過長時間的局部過熱積累能量,最終在達到臨界點時突然爆發(fā)。這種特殊的起火機制導致火災初期難以被及時發(fā)現,當火情顯現時通常已進入全面燃燒階段,給滅火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3.人為因素對消防安全的影響
文物古建筑作為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其開放運營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火災風險系數。游客活動成為新的風險變量,部分游客違反禁煙規(guī)定,在木結構區(qū)域吸煙、隨意丟棄未熄滅煙蒂以及在非指定區(qū)域使用明火等。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管理單位存在安全管理意識薄弱的問題,既未建立系統化的防火巡查機制,也缺乏有效的游客行為監(jiān)管措施,致使微小隱患持續(xù)累積并最終演變?yōu)橹卮蠡鹎椤T诨A設施維護方面,資金短缺導致的安全欠賬問題尤為突出。大量古建筑因維護經費不足,普遍存在消防設備超期服役、滅火器材配備不全、消防通道被違規(guī)占用等典型問題。特別是私人產權類古建筑,業(yè)主往往因經濟壓力,無力實施必要的消防改造,使得結構性安全隱患長期存在。即便在現代消防體系較為完備的都市區(qū)域,文物古建筑火災的撲救仍面臨特殊困難。第一,物理空間的限制。歷史街區(qū)的狹窄巷道嚴重制約消防車輛通行,部分區(qū)域甚至完全無法使用常規(guī)滅火裝備。第二,技術手段的制約。傳統高壓水槍滅火方式可能對珍貴木構件造成二次損害,迫使消防人員必須采用更加謹慎的滅火策略,這種保護性滅火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延長救援時間窗口。這種空間約束與技術限制的雙重困境,使得文物古建筑火災的應急處置成為極具挑戰(zhàn)性的專業(yè)課題。
二、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對策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需要創(chuàng)新性解決方案,在保護原貌的前提下實現有效防火。應建立“預防為主、科技賦能、精準防控”的防護體系,研發(fā)隱蔽式智能監(jiān)測設備和微損滅火技術;制定文物專屬防火標準,實施風險分級管理;構建多部門協同機制,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監(jiān)管效能。通過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有機融合,在確保遺產價值完整性的同時,構建科學高效的消防安全屏障。
(一)適應文物特性的消防基礎設施建設
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護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雙重挑戰(zhàn)。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建筑瑰寶,其獨特的木結構特性使得常規(guī)消防手段難以直接適用。為破解這一保護難題,必須建立一套兼顧安全性與原真性的新型防護體系。在技術層面,微型細水霧滅火系統展現出獨特優(yōu)勢。相較于傳統噴淋裝置,其產生的微米級水霧既能有效抑制火勢,又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木質構件的損害。配合隱蔽式安裝工藝,完全不影響建筑的歷史風貌。智能預警系統的應用同樣關鍵,通過在梁柱等關鍵部位布設微型傳感器,實現對溫度、煙霧等參數的實時監(jiān)測,大幅提升早期預警能力。供水系統的改良需要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古建筑原有的水系景觀。將傳統水井、池塘等改造為消防水源,既保持環(huán)境協調,又能滿足滅火需求。在空間受限區(qū)域,分布式微型消防站的設置可確保快速響應配備的輕型滅火裝備。管理措施的創(chuàng)新同樣重要。制定專門的滅火預案,明確限制可能損害文物的滅火方式。這些措施的實施,既需要專業(yè)技術支撐,也離不開文物保護理念的指導。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智慧的有機融合,文物古建筑完全可以在保持歷史原貌的同時,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消防安全屏障。這種平衡保護與安全的新模式,為文化遺產的永續(xù)傳承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建立系統化、責任明晰的消防管理機制
針對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應當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協同的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議由文物、消防、公安等部門組建專項工作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制定統一的消防安全標準,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隱患整改。在具體實施層面,需根據建筑類型采取差異化措施。對重點文物單位實施“專人專管”模式,配備專業(yè)消防管理員;對分散的鄉(xiāng)村古建筑群推行“網格化”管理,由屬地村委指定責任人;對私人產權建筑則采取“政策激勵 + 市場運作”方式,通過財政補貼、低息貸款等經濟杠桿調動業(yè)主積極性。同時,可創(chuàng)新引入保險機制,將消防安全狀況與保費掛鉤,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通過明確各方責任、完善制度保障、創(chuàng)新管理手段,最終建立起權責清晰、運轉高效的文物建筑消防安全長效機制,實現保護與發(fā)展的動態(tài)平衡。
(三)依托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消防智能化水平
科技創(chuàng)新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帶來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通過整合智能監(jiān)測、無人機巡查和AI預測等前沿技術,可構建全方位、智能化的火災防控體系。智能監(jiān)測系統依托物聯網技術,在古建筑關鍵部位部署多參數傳感器網絡,實時采集溫度、煙霧濃度、電氣參數等數據。AI算法通過對歷史數據的深度學習,能夠準確識別異常模式,實現對火災風險的早期預警。與人工巡查相比,這種智能化監(jiān)測不僅突破了時間限制,還能發(fā)現肉眼難以察覺的隱患。無人機技術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古建筑群巡查難題。配備熱成像和光學探測設備的巡檢無人機,可對大范圍古建區(qū)域進行定期掃描,其高空視角能及時發(fā)現隱蔽火源。在應急情況下,無人機可快速投送滅火劑,為后續(xù)救援爭取寶貴時間。遠程監(jiān)控平臺實現了對分散古建筑的集中管理。消防指揮中心通過可視化系統可實時掌握各監(jiān)測點狀態(tài),一旦發(fā)生險情,系統自動啟動應急響應流程,大幅縮短處置時間。智能消防機器人的引入,能在危險區(qū)域替代人工開展滅火作業(yè),保障救援安全。這些技術創(chuàng)新不僅提升了防控效能,還通過數字化手段彌補了傳統管理中的不足,為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提供了智能化解決方案。未來隨著5G、邊緣計算等技術的發(fā)展,文物消防將步入更加精準、高效的智慧化階段。
結語
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課題,其成效直接關系歷史建筑的存續(xù)與社會公共安全。由于建筑材料的特殊性、空間布局的復雜性以及保護要求的限制性,傳統消防體系往往難以有效應對古建筑面臨的火災風險。本文通過系統分析文物古建筑的火災隱患特征,結合典型火災案例研究,揭示了當前消防管理體系存在的結構性缺陷。研究提出,未來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發(fā)展將呈現三大趨勢,即微型化、隱蔽式消防設施的創(chuàng)新應用、基于文物特性的系統化管理體系建設、智能監(jiān)測預警技術的深度整合。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協同的共治格局。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完善與社會參與的有機結合,最終建立起與文物價值相匹配的科學防護體系,為歷史文化遺產的永續(xù)傳承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梁旭.傳統文物古建筑的保護與恢復研究——以大同府文廟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06):35-37.
[2]張海峰.如何加強和改進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J].江蘇建材,2023(04):143-144.
[3]王欣.以承德避暑山莊為例分析文物古建筑修繕工程管理技術[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1):103-105.
[4]潘文崢,程程,雷杰,等.湖北:專項檢查筑牢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防線[J].中國安全生產,2024,19(11):20 -21.
[5」顏龍,鄭佳欣,李琪,等.森林環(huán)境中文物古建筑火災處置能力評估模型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4,43(11) :1524-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