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檔案室承擔著保存單位制度記憶與社會共有信息的雙重使命,其載體一旦損毀便不可逆轉。為滿足恒溫恒濕需求,房間與外界隔絕,排煙口稀少,加上夜間值守空檔長,電動密集架、空調、除濕機等設備帶來的電負荷波動,使得火災隱患隱蔽且易突發。這些特征決定了檔案室消防必須在火勢萌芽階段精準干預,否則即便撲滅明火,水漬、酸氣也可能造成二次損失。因此,如何在應急疏散預案中實現探測、滅火、疏散與防煙設施的精細化布置,成為檔案安全管理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本文構建兼顧安全性、適用性、合理性與經濟性的設施配置模型,為檔案室消防安全提供系統化解決思路[1]。
一、檔案室的特點及消防安全需求
(一)檔案室的特點
檔案室承擔著紙質、聲像及磁介質資料的長期保存職能,其空間布局通常遵循“高密度、低人員”的設計思路:成排密集架將通道寬度壓縮至極限,形成負荷集中、走向曲折的存儲格局,一旦發生火情,火焰易沿架體、頂棚雙向快速蔓延。為滿足恒溫恒濕、避光防塵等特殊保管要求,房間外窗配置極少,空氣交換高度依賴機械通風系統,導致煙氣擴散后難以通過自然方式排出。檔案價值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日常管理需對紫外線、塵埃和蟲霉實施嚴格控制,室內普遍采用低照度照明燈具并輔以紅外感應控制,這一特性使得火災初期的可見火光和熱輻射更易被環境遮蔽。近年來,電動密集架、除濕機、空調等設備的大量應用,伴隨線路敷設隱蔽化、負載變化頻繁化等問題,電氣火災隱患顯著攀升。
(二)消防安全需求
檔案室消防以“人員安全、檔案完整、業務持續”為首要目標,注重“滅得輕、滅得準”。其安全需求體現在四方面:第一,超前探測。紙基材料燃點低,需運用感煙、空氣采樣、早期火災圖像識別等多元手段,提升報警靈敏度;第二,低損傷滅火。配置潔凈氣體、細水霧等非導電、少殘留系統,防止水浸、濕熱或化學殘漬造成二次損毀;第三,可靠疏散。針對狹窄通道,配備地腳高度的連續照明、雙向動態指示及防煙垂壁,幫助人員在高貨架間迅速辨向脫險;第四,余熱與濕度控制。滅火后及時排煙降溫、恢復常態濕度,阻斷霉菌滋生及碳化火源復燃可能。
二、檔案室應急疏散預案中消防設施合理配置的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檔案室堅守“人在檔案前”的安全底線。設施布點以最不利疏散點距離為約束,確保人員經最短路徑迅速脫險,并獲得持續照明指引。聯動邏輯須保障報警、聯鎖、滅火無縫銜接,杜絕“人未出、氣已噴”的誤觸發。針對潔凈氣體滅火系統,需為聲光警報設置足夠延時窗口,通過壓力、濃度雙傳感閉環校驗,防范泄漏或濃度不足,保障滅火效能與人員安全。
(二)適用性原則
紙質、膠片、磁帶等檔案介質對溫濕度及殘留物的耐受上限不同,設施選型需從介質特性、存儲密度、空間形態三方面匹配。紙質庫區應突出超前感煙探測與細水霧局部抑制;聲像區采用惰性氣體全淹沒系統,搭配低照度光纖感溫監測;磁介質區強調防靜電、防凝露,需將干式管網、氣體流速緩釋閥門納入方案。各子系統接口預留標準化擴展端口,便于日后設備升級或功能疊加[2]。
(三)合理性原則
合理的消防系統并非簡單疊加,而是讓探測、報警、滅火、排煙、疏散形成閉環協同。設施布置以密集架通道中心線為基準,探測器覆蓋半徑與噴頭射程交叉排布,消除盲區又避免冗余。供電、通信、執行機構采用分區冗余設計,保障系統穩定。針對夜間值守空檔長、作業突發性等特點,配置可移動式細水霧或背負氣體滅火裝置,為應急處置“機動補位”,提升整體消防效能與應急能力。
(四)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并非單純壓縮投入,而是以全生命周期成本為尺度平衡支出。設備選型需綜合采購、維保、耗材及能耗成本,按使用年限折算年均支出。氣體藥劑檢測、管網耐壓試驗等隱性成本需前置規劃。對低頻使用的高價值設施,可采用集中布置、分室共享模式,如將高壓鋼瓶間設于樓層公共技術夾層,既降低重復建設成本,又便于統一維保,并確保安全冗余不受影響。
三、檔案室應急疏散預案中消防設施合理配置的方法及具體措施
(一)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配置
檔案室作為承載重要檔案資料的場所,其報警系統需突破常規,與密集架空間布局深度融合,構建精準高效的火災預警體系。傳統公共辦公區“頂棚掛滿感煙探測器”的粗放式布置,難以滿足檔案室的復雜環境需求。檔案室應采用分層立體化探測架構:在頂棚層,布設逐區環形感煙回路,確保能第一時間感知大范圍火情;在密集架頂部與燈槽內,安裝點型感溫或光纖溫感探測器,針對電動架驅動電機、照明線路等易發熱部位進行重點監測;在通道腳線處,敷設空氣采樣管網,利用縫隙微壓差原理,持續吸入架體內部氣體,對陰燃階段產生的細微煙霧實現“吸捕式\"探測,這種由下至上的立體布局,可全方位覆蓋檔案室的火災隱患點。當點型感溫探測器監測到升溫趨勢,系統進人“警戒級”,聯動照明增亮并彈窗提示值守人員。一旦頂棚感煙回路發出信號,直接升級為“處置級”,即刻啟動報警、疏散等聯動邏輯。在系統穩定性與擴展性方面,信號傳輸采用冗余環網結構,杜絕單點故障引發的回路失靈。通信接口選用兼容模擬、數字雙制式的可編程設計,便于后續增設圖像算法或氣體探頭等功能模塊。控制主機配置柜式與壁掛式雙終端,柜式主機負責常規報警管理,壁掛式終端設于值班通道,提供“一鍵總覽”界面,方便夜間單人值守時快速掌握情況。報警系統與潔凈氣體滅火裝置之間,通過“軟硬雙鎖”機制實現安全聯動[3]。
(二)自動滅火系統的配置
滅火系統的設計需緊扣“分介質、分區域、分階段”的遞進控制理念,針對檔案室不同存儲介質的特性,定制差異化、精細化的滅火方案,構建完備、高效的消防體系。在紙質檔案庫區,細水霧滅火系統是最佳選擇。全覆式噴頭沿密集架縱向呈雙列布置,將噴霧粒徑嚴格控制在易蒸發區間,憑借汽化過程快速帶走顯熱,既能高效滅火,又能大幅減少水漬對紙質檔案的損害。氣瓶間合理設置技術夾層,管網引入無油干式氮氣維持壓力,從源頭上規避潮濕環境可能引發的設備故障隱患。在聲像檔案區域,采用惰性氣體全淹沒滅火系統。精心規劃噴口位置,特意避開影像膠片集中堆放處,防止高速噴放氣流沖散卷盒,破壞珍貴檔案。同時,提前在合適位置開設溢壓口,平衡噴放瞬間的壓力,避免門縫產生逆吹現象,確保滅火過程平穩、有序。磁介質檔案對靜電與溫升異常敏感,因此在吊頂內布置雙流態冷卻氣體管束。通過緩釋閥精準控制氮氣與極細水霧的釋放時間差,先由氮氣降低氧濃度、抑制燃燒,再借助細水霧降溫、削弱熱輻射,全方位守護磁介質檔案安全。為攻克夜間空檔期突發火情處置難題,主走道配備移動式細水霧推車與背負式氣體滅火包,設備接口與固定系統高度統一,借助大口徑快速接頭實現“插拔即用”,確保應急響應迅速。對于滅火控制面板,設置“手動局部噴放\"模式,值守人員可依據監控攝像頭標注的起火坐標,遠程精準針對單個隔區實施點射滅火,避免大面積噴放造成不必要的影響。管網設計采用分區冗余架構,每個分區均配備市政消防泵與氣驅增壓泵兩路動力源,通過止回閥保障互不竄流[4]。
(三)消火栓和滅火器的配置
室內消火栓的布置需遵循\"短遷回、少轉彎”原則,緊貼承重柱設置以使水帶展放自然,形成“直線 + 單回”的最小折損路徑。針對通道調研中發現的密集架縱深越大卷帶阻力增加越快的問題,在縱深超過單條水帶有效射程的庫區中部設置補水箱式栓口,使初攻水槍可先利用補水箱內蓄水在“無泵條件”下進入射水狀態,待主泵啟動后即刻進行無縫補壓。滅火器配置注重介質差異化,紙質區掛置水基型滅火器,聲像區配置鹵代烷替代物潔凈氣體型滅火器,磁帶區選用不導電且不結冰的干粉改良劑。滅火器掛點高度與架體金屬框對應,確保取、掛動作均在自然伸臂范圍內;墻面設置磁吸快拆底座,滅火器抽出時自動切換至“激活”模式,避免慌亂中遺漏拔銷步驟。每個存儲分區除設置常規滅火器外,角落還設有“單兵快速滅火包”,集合滅火毯、噴霧水瓶、一次性噴射氣溶膠等輕量裝備,實現快速應急處置。
(四)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的配置
檔案室照明以低照度常態運行,不適合直接疊加高亮應急燈,而應采用“伴隨式升亮”策略。沿主通道鋪設地腳線LED燈帶,平時保持微光導向,報警后瞬時增亮到可辨識流向的強度;為避免眩光同軸干擾,燈帶光軸微向墻根傾斜,使走動者視覺始終處于散射光下。疏散指示不宜采用簡單平面箭頭,而是采用雙向動態顯示屏。初級報警時,呈現綠色雙向箭頭,火點確認后值班系統依據煙氣流向實時切換單向指引。指示屏通過CAN總線與報警主機通信,在煙控邏輯內被定義為“可變設備”而非靜態標識。照明供電采取“常電 +EPS+ 鋰電燈體”三級備份,常電失壓后轉至集中EPS;若十關鍵節段(樓梯轉角、密集架縱深末端)再疊加鋰電池自帶燈體,鋰電電量僅維持人員撤離所需時間,避免出現“長期自放電”導致失效的情況。疏散預案要求值守人員按夜巡路線每日核查燈帶、指示屏狀態。
(五)防火分隔設施的配置
在密集架排列連綿的檔案室中,火災易沿貨架上下空隙迅速蔓延,因此防火分隔采用虛實結合策略。實質隔斷借助防火卷簾、耐火窗、擋煙垂壁等設施,虛擬隔斷通過空氣幕與壓差管理形成氣流屏障,阻止煙氣擴散。防火卷簾沿主橫通道設置,為兼顧通道日常使用需求,卷簾收卷后隱藏于頂棚煙槽內,與照明槽齊平,不影響檔案存取的凈高空間。卷簾下降機制采用“雙信號”觸發一
當溫感或煙感任意一路達到設定閾值時,卷簾先下降至離地1.8米處暫停,為人員疏散預留時間,待確認人流撤離完畢后再完全封閉通道,既保障防火分隔效能,又兼顧緊急情況下的人員安全疏散。在密集架檔案室中,為阻斷火災沿貨架縱向通道的“煙囪效應”,在通道頭尾安裝可翻轉式防煙垂壁,常態貼頂隱藏,遇警后由微電機驅動翻落,底邊與地面保留縫隙,既阻斷煙氣蔓延,又為殘留人員提供穿越空間。空氣幕部署在庫區與對外走道接口,火警時聯動正壓風幕與排煙風機形成“推一拉”配合,先吸走冷煙、再通過頂層管道排出熱煙,減輕熱壓迫。墻體耐火構造注重材料協同,在架體與側墻縫隙植人可膨脹阻火封堵條,遇火膨脹填滿熱橋,防止明火鉆入墻體暗腔。防火門以磁力吸附保持開啟,火警斷電自動關閉,鉸鏈處預埋耐高溫潤滑片,避免熱變形卡滯。通過建立立體分隔體系,檔案室可將火、煙、熱限制在最小單元,為自動滅火與消防救援爭取時間,也為珍貴檔案跨區轉移保留通道。
結語
檔案室消防設施配置已從簡單增設噴頭的傳統模式,轉變為以檔案完整性為核心的系統工程。本文基于介質特性、空間形態與疏散路徑的多維耦合,構建可量化的布置邏輯,實現早期探測靈敏度提升、滅火介質損傷減輕及疏散指引動態適配。實踐證明,遵循安全、適用、合理、經濟原則,將“探測一滅火一排煙一疏散\"形成閉環整體設計,既能在控制造價的前提下壓縮災害響應時間,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檔案價值。未來,需融合物聯網監測、圖像識別及數據驅動評估等新技術,持續迭代、優化消防安全模型,確保檔案室的消防體系始終與風險演化保持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1]陳鏡任,邢學良.基于智能化消防裝備管理需求的裝備檔案建設的思考[J].化工管理,2023(01):109 -112.
[2]王照林,紀玉梅.消防管理智慧化及消防檔案管理的思考[J].蘭臺世界,2023(11):78-80.
[3]關琳.加強消防監督工作檔案管理的建議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社會科學,2024(12):189-192.
[4]馮吉.檔案庫滅火劑選擇之探討[J].四川檔案,2023(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