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工業集聚化發展的加速,園區內高風險企業數量、高危工藝與危化品儲運設施密度持續提升,火災事故的誘發機制趨于復雜,防控難度顯著上升。傳統以企業為主的消防管理模式,難以應對園區多元主體并存、職能交叉與響應時效要求高的現實情境。推進工業園區消防治理機制創新,不僅是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的重要抓手,還是推動城市安全韌性建設、保障經濟有序運行的關鍵環節。圍繞園區特點開展系統化消防安全管理研究,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一、工業園區消防安全管理特征與挑戰
(一)火災風險的結構性特點
工業園區作為高風險產業集聚區,其火災風險具有顯著特征。第一,物質危險性高,密集存放的易燃易爆化學品大幅增加火災荷載;第二,空間局限性突出,建筑密度高、通道狹窄制約救援效率;第三,災害鏈效應明顯,易引發連鎖燃燒事故。這些特點使得園區火災呈現高強度、突發性和快速蔓延的特征。某光電谷科技產業園的案例顯示,精密電子生產線使用的易燃化學品和高壓設備進一步增加了火災風險。同時,通風排煙系統不足的問題可能導致毒煙擴散等次生災害。相較于普通區域,工業園區火災對消防系統的響應能力和資源調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有針對性的防控體系來應對這些特殊挑戰[1]。
(二)多元主體下職責劃分困境
工業園區消防管理涉及多個責任主體,包括主管部門、園區管委會、人駐企業和第三方消防服務機構等。這些主體在法律地位、管理權限和資源配置上存在顯著差異,導致管理責任邊界不清、執行效率低下等問題。園區管委會缺乏直接執法權,入駐企業雖然掌握實際操作權,但消防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第三方服務機構僅提供技術支持而無法參與應急協調。這種多元主體參與、缺乏統一協調的治理結構,使得風險排查、設施維護和應急處置等關鍵環節經常出現責任推諉、管理漏洞和響應遲緩等問題,嚴重削弱了園區的整體防火聯動能力,形成了消防管理上的真空地帶。
(三)現有制度中的典型缺陷
工業園區消防管理制度設計存在系統性缺陷,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第一,制度覆蓋面有限。現行規范未能充分考慮園區內不同產業類型和生產工藝的特殊性,導致風險管控標準難以統一。第二,監管方式滯后。過度依賴靜態的臺賬檢查,缺乏動態化的監測預警機制。第三,條款操作性不足。部分規定過于籠統,無法針對重點風險點位形成有效約束。這種制度性缺陷造成兩個突出矛盾,即標準體系碎片化,各企業自行其是;監管效能低下,隱患治理不及時。要提升園區消防管理水平,必須從制度層面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建立更加精準、動態的監管體系[2]。
二、消防安全管理運行機制體系構建
(一)組織架構與責任協同機制
工業園區消防管理應構建“三級聯動”的組織體系。在園區層面,設立專職消防管理機構,統一負責企業消防檔案管理、隱患排查和應急演練協調;在企業層面,建立從管理層到操作崗位的垂直責任體系,對重點崗位人員實施清單化管理;在外部聯動方面,與消防部門建立聯勤聯訓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和快速響應。同時,通過定期聯席會議制度,確保各方責任落實和問題整改。這種組織架構設計既明確了各主體的管理邊界,又強化了協同配合,能夠有效提升園區整體消防管理水平。
(二)風險分級預警與隱患治理機制
工業園區應建立“工藝一空間一設備”三維風險評估體系,通過可燃物特性、作業強度和危化品存量等核心指標,將企業劃分為A、B、C三級風險單元,并制定差異化的防控標準。在技術防控層面,需在重點區域部署智能監測網絡,整合熱成像、氣體檢測等多源數據,構建實時預警系統。在管理機制上,實行“專人巡查一專班復核一園區抽查”三級閉環治理,確保隱患整改形成完整鏈條。同時,建立季度專項整治機制,將消防安全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實施聯合獎懲。這種系統化的管理模式通過明確責任主體、優化防控流程、強化監督考核三個維度,實現了風險管理的精準化和標準化,有效提升了園區整體消防管理水平。未來,可結合智能算法,持續優化風險評估模型和預警響應機制[3]。
(三)應急響應流程與處置體系建設
工業園區應構建\"3-5-15\"分鐘標準化應急響應體系,通過空間布局優化、處置流程標準化和數字化管理三個維度提升應急能力。在空間布局方面,重點針對有機合成車間、危化品儲罐區等高風險區域,設置配備專業裝備的微型消防站和物資儲備點,確保應急資源就近配置。在處置流程設計上,將應急響應細化為四個關鍵階段。在初期自動報警與設備聯動階段,要求3分鐘內完成警情確認;在值守人員初期控制與疏散階段,5分鐘內實現人員疏散和初期火勢控制;在微型消防隊專業處置階段,15分鐘內完成火場隔離和初步撲救;在專業消防力量最終處置階段,實現對火情的完全控制。每個階段都應明確時間節點、人員職責和裝備配置標準,如初期處置人員需配備熱成像儀、呼吸器等專業裝備。同時,依托數字化管理平臺,建立“響應時效一處置動作一資源配置”三維評估體系,實現全過程可追溯、可考核。通過定期開展全要素實戰演練和情景推演,持續檢驗和優化應急流程,確保體系始終保持高效運轉狀態。這種標準化、數字化的應急管理模式,為工業園區消防安全提供了系統化解決方案。
(四)平臺賦能與制度保障機制
工業園區消防管理體系建設應采用“一張圖 + 三平臺”的數字化架構,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保障的深度融合提升管理效能。在技術層面,“一張圖”整合BIM與GIS技術,實現對建筑結構、危險源分布等要素的可視化動態管理;“三平臺”包括實時監控、事件處置和績效考評系統,支持從風險預警到應急響應的全流程閉環管理。在制度層面,將消防安全納入企業年度考核,設置設備運行、隱患整改和應急演練三大評價維度,將考核結果與企業優惠政策直接掛鉤。同時,建立由園區消防辦和第三方機構組成的聯合評審機制,定期評估制度執行效果。配套出臺《消防責任績效管理辦法》,細化獎懲標準,強化制度約束力。這種“技術 + 制度”的雙輪驅動模式,既能實現精準防控,又能確保責任落實,為園區消防安全管理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4]。
三、消防安全管理實踐路徑與優化策略
(一)智慧消防系統的集成應用路徑
工業園區應構建“技術 + 制度”雙輪驅動的現代化消防管理體系。在技術架構方面,采用“一張圖 + 三平臺”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一張圖”整合BIM建筑信息模型與GIS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園區建筑結構、危險源分布、應急通道等要素的三維可視化;“三平臺”包括實時監控平臺(集成各類傳感器數據)、事件處置平臺(支持應急指揮調度)和績效考評平臺(實現管理閉環)。在制度設計層面,建立多維度的考核評價機制,將設備運行合規率、隱患整改及時率、演練參與覆蓋率納入企業年度考評體系,考核結果與園區優惠政策直接掛鉤。同時,制定《消防責任績效管理辦法》,明確各責任主體的權責邊界和獎懲標準,并由園區消防管理機構聯合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定期評估,確保制度執行的剛性和持續性。這種體系通過技術創新賦能管理升級,形成了“監測一預警一處置一考評”的全流程閉環,既提升了風險防控的精準性,又強化了責任落實的有效性,為工業園區消防安全提供了系統化的治理方案。
(二)演練機制與分級培訓體系建設
針對工業園區消防管理中存在的設備故障和響應效率問題,需要建立系統化、常態化的培訓演練機制。該機制應包含三個關鍵組成部分。首先,定制化的演練方案設計。根據不同崗位職責設置差異化訓練內容,重點加強設備故障應急處置、多系統聯動操作等實戰能力培養,采用情景模擬與實戰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真實還原火場復雜環境。其次,閉環式的培訓體系構建。整合線上理論教學與線下實操考核,引人VR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各類緊急情況,開發針對噴淋系統故障、報警系統失效等特殊場景的專項培訓課程。最后,科學化的考核激勵機制。將演練表現納入員工績效考核體系,建立消防專業技能認證和崗位準人制度,并將考核結果與職務晉升、評優評先直接掛鉤。通過這種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園區消防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應急能力,確保在突發情況下能夠快速、準確地采取應對措施[5]。未來可結合數字化技術,持續優化培訓內容和方式,進一步提升應急準備水平。
(三)園區消防資源協同運行路徑
在許多園區存在消防資源分布不均、設備老化等問題,導致消防隱患無法及時發現。為了提高應急響應效率,園區應實施“片區響應網格 + 平臺動態調度 + 共建共享機制”的協同管理路徑。具體來說,園區應根據消防風險和設備布局,將園區劃分為多個響應片區,每個片區設立微型消防站,配備基本設施,如滅火器、應急切割工具和無線電通信設備等,確保資源能在短時間內集結和調度。每個片區的消防隊員應定期接受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處理能力。此外,園區的消防管理平臺應實現與各個片區消防站終端的互聯互通,建立“任務推送一狀態反饋一調度復核”全流程機制。當火警信號觸發時,系統能夠根據報警點坐標、人員分布、現場物資配置等因素,快速調配就近的消防力量,縮短響應時間。園區還應推動企業間的資源共享與協作,如共享消防水源接駁口、應急通道、消防器材等,避免單一企業設施不足影響整體應急處置效果。此外,園區應設立“片區消防責任人”制度,由經驗豐富的操作長擔任片區應急小組長,統一調配鄰近企業力量,確保應急響應的高效協同。
(四)重點場景下應急響應機制優化
針對工業園區復雜的火災風險特點,需建立精細化的應急響應體系。該體系包含四個關鍵要素,即制定標準化的應急響應流程卡,明確不同火災場景的處置步驟和裝備要求;配置有針對性的應急物資包,滿足化學品泄漏等特殊處置需求;實施全流程實戰驗證機制,確保應急措施的有效性;建立精準的裝備崗位匹配制度,實現資源與能力的最佳配置。這種場景化的管理模式,通過標準化流程、專用裝備配置和精準能力匹配,有效提升了復雜環境下的應急響應效率,為工業園區應對特殊火災風險提供了系統的解決方案。未來,可結合數字技術,進一步提高應急演練和響應流程的可靠性。
結語
工業園區消防安全管理需要建立機制創新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隨著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園區生產形態日趨復雜,高危物質種類不斷增加,這對消防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發展方向應聚焦三個重點:第一,深化數字化平臺建設,實現風險監測、預警和處置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第二,完善動態管理機制,推動消防管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第三,構建區域協同體系,通過資源共享和應急聯動提升整體防控能力。通過優化責任落實機制、強化數據賦能、促進多方協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工業園區消防安全管理模式,為提升園區安全韌性提供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這種系統化的管理思路,既能應對當前的挑戰,又能滿足未來發展需求,是實現工業園區本質安全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陶偉建.基于火災危險性的工業園區消防安全管理體系構建[J].今日消防,2024,9(04):99-101.
[2]曹柳.經濟技術開發區A工業園區的消防安全管理對策[J].今日消防,2024,9(01):43-46.
[3]吳志君.工業園區火災防控體系的構建思考[J].消防界(電子版),2021,7(20):123-125.
[4]李晉業.工業園區火災防控體系研究[J].今日消防,2020,5(11):74-75.
[5]張秀玲,盧穎,姜學鵬,等.工業園中小企業火災風險評估與調查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9,38(02):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