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菌復合經營模式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在林內或林地邊緣開展的食用菌栽培和人工保育的復合經營模式。林菌復合經營模式不僅充分利用林下空間,提高林地生產率,而且增加土壤肥力,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產收益,顯著增加林農收入,實現“近期得利,長期得林,以短養長,長短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目前,浙江省主要林菌復合經營模式有林下套種竹蓀、大球蓋菇(褐松茸)靈芝等食用菌,畝均收益萬元以上,是浙江省“一畝山萬元錢\"科技富民典型模式之一。
經營主體:象山黃泥頭竹筍專業合作社。
經營地點、面積:。
經濟效益:黃精產量300千克/畝,產值1萬元/畝,總產值20萬元,成本4000元/畝,總成本8萬元,利潤6000元/畝,總利潤12萬元;大球蓋菇產量1000千克/畝,產值2萬元/畝,總產值10萬元,成本9000元/畝,總成本4.5萬元,利潤1.1萬元/畝,總利潤5.5萬元;竹蓀干品產量40千克/畝,產值1.6萬元/畝,總產值8萬元,成本5800元/畝,總成本2.9萬元,利潤1.02萬元/畝,總利潤5.1萬元;雞50只,產值0.75萬元/畝,總產值52.5萬元,成本3050元/畝,總成本21.35萬元,利潤4450元/畝,總利潤31.15萬元。
技術要點:一是建立多種林下經營模式。在毛竹林下開展大球蓋菇等食用菌、黃精等中藥材仿野生栽培,開展林下養雞,建立起林藥、林菌、林禽等多種復合經營模式。二是開展規范化種植試驗。開展特色筍用竹品種引進、毛竹林下羊肚菌種植技術等試驗,制訂《毛竹林下竹蓀仿野生栽培技術規程》等種植技術規程。三是提高竹林廢棄物利用。回收竹林撫育廢棄物并加工成竹屑,利用竹屑代替部分林下食用菌栽培基質料中的木屑,不僅能降低種植成本,食用菌殘余基質還田,還能提高土壤肥力。
特色創新:依托科研推廣機構,提升科學種植水平。合作社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寧波林業園藝學會、當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單位緊密開展各類科技項目研究,開展技術示范推廣,已建立中國林學會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個,積極帶動周邊村民發展林下經濟60余畝,幫助農戶新增收入近50萬元,顯著提高當地種植水平和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