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總面積47.57平方千米,由普陀山島、洛迦山島和朱家尖島東部三部分組成,是1982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5A級景區。普陀山素以“海天佛國、南海圣境\"聞名,勝景集“佛、海、沙、石\"于一體,是中國唯一海島自然風光和宗教歷史文化兼勝的風景名勝區,也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目前,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已被列入首批國際佛教旅游目的地創建名錄,并相繼獲得聯合國全球優秀生態景區、全國文明景區示范點和全國文明旅游先進單位等殊榮,連續被人民日報、抖音等平臺推薦為全國網紅人氣打卡地。
普陀山島
普陀山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宗教活動可追溯至秦代,在唐代正式確立觀音道場地位。鼎盛時期形成“三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僧眾四千\"的宏大格局,史稱\"震旦第一佛國”?,F存三大主寺一一普濟禪寺(前寺)、法雨禪寺(后寺)及慧濟禪寺(佛頂山寺)為全山核心,其中普濟寺內供奉8.8米高毗盧觀音及三十二應身像,法雨寺九龍殿藻井為明代故宮遷建珍品,慧濟寺踞佛頂山巔,琉璃殿頂形成“佛光普照\"奇觀。不肯去觀音院作為道場發源地,承載著唐代日僧請觀音像受阻留駐的傳說,奠定了普陀山國際性觀音信仰中心的地位。
普陀山自然景觀兼具靈秀與雄奇,全島森林資源豐富,擁有臺灣蚊母古樹群等重要植物群落,普陀鵝耳瀝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舟山獐等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空氣質量常年優級,被譽為“海島植物園”與“第一人間清凈地”。海岸線綿延曲折,形成了千步金沙、百步沙等沙灘,沙質細軟,更有磐陀石、梵音洞、潮音洞等特色地質景觀。
南海觀音露天銅像位于龍灣崗頂,其基座功德廳內裝飾有大型彩玉浮雕和五百觀音像群,是普陀山的標志性景觀。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香會節期間,海內外信眾匯聚于此,佛號聲聲,場面盛大。
普陀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節點,留存高麗道頭、新羅礁等遺跡,見證中外文化交流。其集佛教朝圣、山海觀光、生態康養于一體,是兼具世界性宗教影響力與國家級生態價值的文化名山勝地。
朱家尖島
朱家尖以獨特的海島生態資源和地質景觀著稱,擁有綿延6300米的“十里金沙\"沙灘群,涵蓋東沙、南沙、千沙、里沙等九大沙灘,沙質細膩金黃,被譽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組合沙灘群。
朱家尖地質奇觀遍布全島,包括全國罕見的烏石礫灘(烏石塘),長500余米的黑色鵝卵石灘在潮汐作用下形成“烏塘潮音”天。大青山國家公園作為核心景區,以海拔378.6米的青山峰為主體,三面環海,匯聚海蝕崖、溝壑、岬角等地貌,9千米環島路串聯筲箕灣漁村、彭安\"海島小石林”峭壁公園索橋等景點,展現山海交融的險峻與壯美。
此外,朱家尖的沙雕文化為國際級名片,南沙沙雕藝術廣場自1999年起連續舉辦中國舟山國際沙雕節,成為全球沙雕藝術的重要展示平臺。景區內還分布著白山觀音文化苑(含69米高觀音彩繪壁畫)情人島海蝕花崗巖奇觀等多元景觀,兼具生態保護與人文底蘊。
發展規劃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圍繞“打造具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景區”目標,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突出觀音文化和海洋文化,構建\"海天佛國、休閑勝地\"新格局。普陀山以品質提升為主旋律,著力建設精致、清凈的“世界佛教觀音文化圣地”;朱家尖堅持保護與建設并舉,主動承接普陀山的輻射效應,著力打造活力、動感的“國際海島休閑度假勝地”。
2009年國務院批復《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7—2025年)》,規劃提出普陀山做減法、朱家尖做加法的思路,為過去10多年的保護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021年,景區管委會委托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啟動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提出\"世界遺產\"目標,明確\"一控、三育、三減、三增”的發展路徑,為未來景區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支撐。
保護管理
修訂《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條例》,對景區的有效保護、環境治理、合理利用和綜合執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將側重點由“管理\"向“保護\"傾斜。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條例》為基準,新出臺車輛、導游、住宿等行業管理制度,固化完善了假日應急處置、誠信指導價、潮汐分流、“志愿服務 + 平價供應\"等工作機制,著力破解高物價、野導、黑車、交通擁堵等問題,涉游糾紛和投訴大幅減少。推出景區管理服務4 1+5 ”新模式,構建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服務體系相融互補的大黨建格局,實現由傳統管理模式向“職能管理+社會融入 + 志愿參與 + 智慧服務”新模式轉變。
以“智慧景區”建設為主線,建立了綜合管控中心平臺,實現智能疏導、監控、營銷等智慧化管理,是浙江省首批“智慧景區”。創新打造“普陀山一碼通\"應用,通過一網統管、一碼共享、多元提升,集成“一碼通、文旅熱力地圖、文化信息推送、游客畫像分析、市場綜合管理、共同富裕協同\"六大應用和1.56億條數據,全面覆蓋旅游管理服務全場景、全流程。全力推進“普陀山全息多維智治平臺\"\"慈航旅游集散樞紐\"等應用場景建設,加大“行李管家\"等應用成果推廣,核心景區游客通行效率提升 70% 。推進景區分時預約管理,明確景區最大限流7.5萬人次,全天分6個時段,實行非預約不旅游,較好地實現了“削峰填谷\"作用,破解大客流瞬間聚集、大霧季節疏客難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