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余建國,龍游縣林場場長,自1990年扎根林業一線,30多年如一日,先后獲得全國綠化勞動模范、浙江省國有林場改革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龍游縣林場在他的帶領下,發展成為國家彩葉樹種良種基地、浙江省林業保障性苗圃、省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成為現代化國有林場。
在龍游縣,有這樣一位默默耕耘的林場“大家長”,他是龍游縣林場場長余建國,用汗水與智慧守護著\"城市綠肺”,憑借著質樸與擔當,帶領團隊參與多項林場建設、林業新技術推廣和課題研究。
育苗匠心 守護綠色希望
初見龍游縣林場,或許會打破人們對林場的傳統認知。它并非深居大山之中,而是位于距離城區不到2千米的城郊,目之所及,大多是平地。“我們林場目前占地面積2000多畝,主要以引種和育種為主。”余建國介紹,盡管城市發展使林場面積有所縮小,但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卻愈發重要。
沿著林場的小徑前行,在不遠處的苗圃里,140萬株去年新嫁接的良種油茶苗生機盎然。頭發花白的余建國,不時彎腰仔細檢查每株苗的生長情況。
“這些苗等下半年長到30厘米以上就可以出圃了,我每天都來看好幾遍,土壤的酸堿度、溫度、濕度都得時刻關注。”余建國清楚,油茶苗從種下到豐收需4年時間,時間管理成本高,確保每株出圃苗優質,既是對農戶負責,也是對土地和生態環境負責。
穿行在一個個鋼架棚間,很快就能看到鄉土樹種資源苗圃區,“這些是浙江省林業種苗管理總站和浙江農林大學專家在全省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時,收集到的玉蘭、黃山木蘭等多個珍貴野生鄉土樹種,我們用穗條開展嫁接扦插保存。\"余建國說,截至目前,這項工作已累計收集穗條180份,成功育苗9579株。
余建國介紹,這項工作對于保護浙江省野生鄉土樹種種源、維持本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生態網絡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因單一化種植而導致的遺傳資源流失,還可以增強生態系統的抗逆性,而且鄉土樹種對當地極端氣候有著很好的耐受性和適應性。
近年來,在余建國帶領下,龍游縣林場以培育優良品種為己任,建有彩葉樹良種基地627畝,收集優良種質資源646份。其中,審定良種22個,包括油茶良種17個、櫻花良種4個、楓香良種1個。此外,林場累計培育珍貴彩色鄉土樹種900萬株,其中包括油茶、杉木、櫻花等良種苗木500余萬株。這些苗木不僅保障了本土的使用需求,還為江西、四川等地的國土綠化造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輻射造林面積達8萬余畝。
產業發展 林場的逆襲之路
如今這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龍游縣林場,在30多年前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余建國回憶起剛踏入林場時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千:“那時候的林場土地貧瘠,林木資源極度匱乏,產業發展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山種樹、施肥和防治病蟲害。”
2000年,余建國擔任龍游縣林場的場長,身份轉變使他肩上的責任更重。“每個月要給大家發工資,如何保障收入成了頭等大事。\"余建國深知,要想讓林場擺脫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我們林場曾經是部省聯辦良種基地,擁有30畝油茶種質資源庫,17個審定良種品種,這是我們林場發展的寶貴基礎。\"余建國結合林場的地理優勢和生產潛力,積極主動地向上爭取項目,將資源引種、種苗繁育確定為工作重心,全力以赴推動種苗事業的發展。他帶領員工一起新建了150畝采穗圃和150畝示范林,開啟了種苗繁育之路。
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林業育種工作產生了濃厚興趣,“每天關注種苗發芽情況,看到種苗萌芽那一刻,心里特別高興。”目前林場擁有85份油茶種質資源,每一份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自2009年起,林場引進了芽砧嫁接育苗技術,開展油茶嫁接容器育苗嘗試。得知江西有更專業高效的油茶苗嫁接隊伍后,余建國組織人員帶嫁接材料前往江西,白天嫁接,傍晚運回,連夜種苗。這一創新舉措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為油茶產業注入新活力。“本地工人一天最多嫁接800株,江西專業工人一天能嫁接3000多株,效率提高了。雖然我們累一點,但只要能為林場省下成本就值得做。”余建國說。
林木育種并非坦途。2016年的大雪讓余建國難忘。當時苗圃有近200萬株苗木,多數不耐寒,還有新移栽的裸根大苗,易受凍害。新建連棟大棚是來年育苗唯一場地,一旦受凍損失巨大。雖然林場提前做好應急預案,余建國仍放心不下。半夜雪量稍減,他就帶頭掃除拱棚積雪,防正苗木凍傷,隨后檢查大棚壓雪情況。白天,他繼續帶領工作人員排查隱患,處理彎曲倒伏苗木,采取噴灌化雪、開溝排水等措施,通過連續3個日夜的忙碌,成功使苗木安全度過雨雪天氣。
在余建國的帶領和林場員工的努力下,龍游縣林場先后獲評國家彩葉樹種良種基地、浙江省林業保障性苗圃、省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僅油茶一項,2024年就售出100多萬株,為林場帶來400多萬元收入。
創新引領 續寫綠色新篇
“林業生產技術發展快,我們林場雖有成績,但要找更適合的長遠發展之路,就得勇于探索,挖掘更多特色新品種、新技術。”作為林場掌舵人,余建國深知科技創新對林場發展的重要性,他購買書籍學習、虛心向專家請教,將學習到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論都詳細記錄下來,回到林場后,便在實踐中反復進行驗證。
這些年來,余建國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浙江省林業科學院、浙江農林大學合作,先后主持并參與完成了《浙江省油茶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浙江省珍貴彩色樹種基地建設項目》《國家彩葉樹種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平原生態環境優化樹種多功能新品種選育》等20多個項目及課題實施及成果登記。
2017年,余建國在“櫻花品種八重紅枝垂和雨情枝垂的分子特異性標記引物”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一項。他的研究成果還獲得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浙江省科技興林獎二等獎等榮譽。“以往櫻花樹芽苗要長到3厘米才能分辨品種,需要2一3年時間,使用了這項技術之后當年就能辨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余建國介紹。
在山櫻花種苗培育方面,林場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山櫻花的出芽率能達到 80% ,而同類的只有 20% 左右。目前,林場共收集了30多個櫻花品種,為公園綠化等提供了優質的苗木資源。
“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這是同事們對余建國的一致評價。因為林場離家近,即使不是自己值班,余建國也習慣來轉一轉。每次出差回來,總是先到林場看看,直到所有事情安排妥當才安心。
“林場就像我的家一樣,你們年輕人以后也要把林場當自己的另一個家來照看。”余建國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在他心中,林場不僅是他工作的地方,更是他為之奮斗了大半輩子的家園,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情感。他將繼續帶領林場工作人員,為守護綠色家園,在林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