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哪吒之魔童鬧海》的銀幕上寶蓮盛放,一段空靈圣潔的吟唱穿透深海一一那不是電子合成的音符,而是從貴州黔東南大利侗寨傳來的千年聲浪。這縷\"山鬼借來的嗓子”,正讓全球觀眾為東方神話戰栗,也讓一座深山古寨站在了世界文化的聚光燈下。
幽谷古寨,仿若隔世秘境
玲瓏如璞玉的大利侗寨,深藏于的幽谷中。這里深山如墨,層巒疊嶂,群峰以巨大的沉默將時光輕輕折疊,走進這里便仿佛踏入了秘境。
清晨,我從榕江縣城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駛向栽麻鎮。車窗外,青山連綿,云霧繚繞,仿佛正駛向一幅水墨畫卷。當車輛轉入一條窄窄的鄉道,大利侗寨的名字開始在我的心底泛起漣漪一一這個藏在幽谷秘境中的侗族村落,即將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大利侗寨距縣城約25千米,全村共324戶且均為侗族,被譽為“深山明珠”。踏入寨門,仿佛穿越了時空。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蜿蜒伸展,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吊腳木樓,木質結構的房屋在晨光中泛著溫潤的光澤,宛如蒼苔靜伏的玲瓏詩行。
這些民居多建于清末民初,全為榫卯結構,沒有一顆釘子,卻堅固如初。最令人驚嘆的是那座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的四合木樓,上下三層,回廊環繞,天井中清泉潺潺,門前小橋流水,仿佛將幾百年前的時光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沿著石板路漫步,5座風雨橋橫跨在利洞溪上。橋上木葉聲聲時急時緩,為這亙古寧靜增添了一點靈動的韻律一一這是侗族人獨有的自然音書。這些橋不僅是侗族的標志性建筑,更是村民日常聚集的場所。
橋上,幾位阿婆正坐在長廊里刺繡,針線在布料間穿梭,仿佛在編織著侗寨的歲月。微風拂過,橋下的溪水泛起漣漪,倒映在水中的木樓也隨之搖曳,宛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
大利侗寨的美,更在于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寨子被高岑弄和高腿雷兩座大山環抱,利洞溪從寨中穿過,將整個村落分割成兩岸。溪邊,古楠木林遮天蔽日,400多株楠木參天而立,仿佛是侗寨的守護者。這些樹木不僅是侗族人“老人護村,古木佑寨”觀念的體現,更是侗寨生態智慧的見證。
歌聲,從火塘到銀幕的千年跋涉
大利侗寨的侗族文化如同一部活態的百科全書。在這里,侗族大歌是繞不開的話題,這種被譽為“人類合唱的活化石\"的藝術形式,在鼓樓的火塘邊得到了最本真的呈現。夜幕降臨時,村民圍坐在鼓樓中央,點燃火堆,歌聲在木質結構的樓閣中回蕩,形成天然的環繞音效。沒有樂譜,沒有指揮,侗族阿哥、阿妹們憑借記憶和默契,將自然的聲音化為天籟,讓每一個玲聽者都沉浸其中。
那些歌謠,春來采茶、夏日收禾、秋夜圍坐篝火細語、寒冬伴炭火熬煮詞句,本就是生活的肌理,如同木樓的榫卯緊密咬合。古老的歌聲,在木樓間飄蕩不息。人們唱出的不僅是旋律,更是溪水對山的應答,是稻穗拔節之聲的秘密回響,是生與愛在侗族文化血脈里的悠長流轉。
這里的孩子自幼浸潤歌海,清晨織布的阿婆哼著《蟬之歌》,梯田勞作的漢子以歌應和,鼓樓火塘旁,歌師即興編唱人間悲歡。侗族大歌一一這門無指揮、無伴奏的多聲部復調藝術,以模仿鳥鳴澗響為特色,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導演餃子在嘩哩嘩哩平臺偶然點開一段侗族大歌視頻,頗感震驚。
侗寨姑娘楊想妮大學返鄉時,發現全村僅剩五旬老人會唱侗歌,孩子們都抱著手機刷短視頻,口傳心授的鏈條瀕臨斷裂。于是,她在三寶侗寨開設公益課堂,用鋼琴彈奏侗歌曲調,手機錄制教學音頻,讓古老歌謠穿透數字屏障。而后,餃子導演了解到有關情況后,當即發出邀約,收到私信的“舞樂蟬歌\"樂團創始人楊想妮,一度以為是詐騙信息。直到在北京簽下電影《哪吒2》保密協議,才知這群侗族姑娘將用2500年的非遺之聲為國漫注入靈魂。
錄音棚里的挑戰遠超想象,為表現敖丙姑姑“敖閏”的妖媚氣質,成員吳銀燕反復調整唱法,最終以鼻腔共鳴結合頭腔假聲,將清冽的\"蟬鳴腔\"淬煉成詭謫的\"妖氣”。10位姑娘奮戰5小時,在保留侗歌多聲部自然和聲的同時,首次將侗語歌詞轉為普通話,讓古老發聲方式與現代敘事共振。
《哪吒2》上映后,當敖丙躍入深海,大利侗寨的聲浪穿透銀幕,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很快,侗歌唱段被轉譯、混剪、熱傳,穿越語言的河海屏障,讓世界聽見了大山的心跳。游客為聽一曲侗歌奔赴大利侗寨,這座2014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古寨,民宿數量兩年間從18家激增至46家。
侗寨美食,來自大山的味道
在大利侗寨,美食是另一種文化的表達方式。侗家阿媽用柴火煮的糯米飯,搭配自家腌制的魚,鮮香撲鼻。溪邊現抓的魚用柴火烤制,撒上一把香料,外焦里嫩,讓人回味無窮。若是趕上節日,還能品嘗到用新米釀制的甜酒,入口綿柔,甜而不膩。
稻田里本土的糯禾,山里養的土豬,梯田里長大的禾花魚,還有田埂邊形形色色的野菜、野果子這些土生土長的食物,通過簡單的烹飪,構成了黔東南獨特的味道體系。
貴州人喜食酸,尤其偏愛酸湯魚。農忙時,親朋之間聚在一起幫忙,他們一般在田間支起鍋灶,煮上酸湯菜,把剛剛從田里撈出來的鮮活鯉魚扔進鍋中,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宴客了。所以,最傳統的酸湯魚,是一種來源于農家、十分簡樸的火鍋菜。
除了酸湯,最值得一提的還有腌魚。開田時吃不完的魚,就洗凈放一點糯米和辣椒面,放在壇子里腌著,可以吃到來年。總之,黔東南的味道種類極其豐富,還有眾多不知名的野果子、野菜,以及獨特的刺梨、折耳根、牛癟火鍋…
夜宿侗寨是一場與自然的深度對話。我選擇了一家位于溪邊的民宿,推開窗,溪水潺潺,螢火蟲在草叢間閃爍。夜晚,侗族阿哥會邀請客人圍坐在火塘邊,講述侗寨的歷史與傳說。在這樣的夜晚,時間仿佛變得緩慢而深沉,讓人忘卻了塵世的喧器。
離開侗寨的那天,我站在觀景臺回望。晨霧中的侗寨若隱若現,鼓樓的輪廓在云霧中若即若離,仿佛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畫。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大利侗寨的美不在于它的建筑有多么宏偉,也不在于它的風景有多么壯麗,而在于它將侗族文化與自然生態完美地融合,成為了一處真正的心靈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