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青山綠水間 浙林二十載

2025-08-31 00:00:00茅怡雯周紫嫣
浙江林業 2025年7期

編者按: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來,浙江林業以“兩山”理念為指引,以山川林海為畫卷,以“綠”為筆、以“智”為墨,繪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共富山水畫,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了“金山銀山”。本刊記者深入挖掘浙江林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成果經驗,充分展示浙江繪就的興林富民新畫卷。

淳安:借林生金 繪就生態富民雙贏畫卷

碧波流轉間,千島湖織就水潤萬物的生態肌理;黛峰連綿處,林海共吟人與自然的和諧交響。近年來,淳安緊抓浙江省第一批林業共富試點縣歷史機遇,錨定“以湖興縣、以山富民”戰略,大力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林業標準地,推進“林下經濟育富、產業增效提富、三產融合助富、科技賦能護富\"等四大工程建設,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特色之路,引領林業共富示范先行。在這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早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化作了生動的實踐。

國儲林破題,構建林業百億藍海。淳安,以一湖秀水聞名天下,是長三角地區的熱門旅游目的地。然而卻鮮少有人知曉一一淳安也是全省林業用地和公益林面積最大、森林蓄積量最多的縣。

如何將林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沉睡的山林資源轉化為真金白銀的資產?淳安因地制宜,以國儲林項目建設為契機,在百萬畝林海中探尋出一條“富林、富產、富民\"的新路子。

2022年,淳安國儲林項目在“大下姜\"率先試點。昔日“守著荒山餓著肚子\"的林農從此過上了\"好日子”。

“最直觀的改變就是錢包鼓起來了!”淳安縣楓樹嶺鎮白馬村支部書記吳約木難掩喜悅之情。他介紹,白馬村共收儲林地1.6萬余畝,每年流轉費收入達113萬元,人均增收800余元。村民可通過林地流轉收“租金”參與項目務工掙“薪金”入股經營分“股金”自主經營賺“現金”,拓寬了收人渠道。

目前,淳安國儲林一期項目已流轉林地33.4萬畝,每年流轉費用達1718萬元,帶動全縣214個村、2萬余戶林農共同富裕。預測到2035年建設期滿,全縣村集體年均可增收超50萬元,林農年均收入增加超6000元,提供就業崗位5000個以上。\"淳安縣生態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夏俊勇介紹。

國儲林項目不僅是強村富民的“一號工程”,更是激活國有林場發展動能的\"造血工程”,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走進位于淳安燕山國有林場的燕山國儲林示范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林藥共生的蓬勃圖景:林下,黃精、白及等中藥材煥發著盎然生機。

依托國儲林項目,基地對480余畝杉木林實施科學的闊葉化改造工程,精選浙江楠、浙江樟等珍貴樹種進行規模化種植,著力培育高價值的珍貴樹種大徑級用材林,通過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和蓄積量。同時,深度激活林下空間資源價值,創新構建多元化林下經濟發展體系。通過立體林地復合經營模式,拓展林藥套種、林菌培育特色業態,實現森林資源培育與經濟效益提升的雙向賦能。

“你們看,這兒就是梅花島了。每年2一3月,梅花競相開放的場面非常壯觀。基地利用獨特的自然景觀,還設置了網紅打卡地標與梅林茶會體驗區,旅游旺季單日游客接待量可突破1萬人次。\"淳安縣生態集團燕山林場場長劉朝暉表示,基地正積極推動林下經濟與小微旅游深度融合的多元發展路徑,2025年下半年將重點落地自然研學項目,構建“賞花經濟 + 文化體驗 + 科普教育\"的復合型業態矩陣。

“國儲林項目建設是一項立足長遠的惠民工程。”淳安縣林業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魯志鴻告訴記者,淳安國儲林項目計劃分三期實施,建設期長達14年,規劃總面積102.7萬畝。項目圍繞\"林相豐富、產業帶富、增收致富”,推進全域全產業鏈富民體系重塑。

據初步測算,國儲林項目期內林業產業的總產值可達到330億元,加上對二三產的輻射帶動作用,項目整體效益可媲美旅游業和水產業,有望成為淳安經濟發展的又一支柱產業。

林業“標準地\"賦能,解鎖森林“生態銀行”。在淳安,廣袤林地資源既是村集體的重要資產,更是林農增收的核心依托。如何破解增收預期與產業效益現狀的結構性矛盾,實現從傳統分散粗放經營向集約化規模經營的轉型跨越,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

近年來,以淳安北部五鄉鎮(臨岐鎮、瑤山鄉、王阜鄉、屏門鄉、左口鄉)及千島湖林場、生態集團燕山林場為先行試點區域,系統推進林業標準地建設與林下經濟種植基地打造,構建起了山林資源價值轉化的新范式。

步入淳安縣臨岐鎮里口村林業標準地,只見黃精、白及、重樓等道地中藥材長勢盎然。這片按照“七有\"標準建設的產業基地,不僅配套了林間作業道路、供水系統、電力設施等生產基礎,更有機械運輸軌道、智能溯源監控、管理用房、防攔網,通過基礎設施的集成化配置,構筑起現代化林下經濟發展的示范樣板。

“現在干活輕松多了!”“七有”標準地建設實施給生產帶來的變化,林農們感受頗深。尤其是種苗與肥料運輸環節,軌道運輸機與生產便道的配套使用,徹底改變了傳統肩挑背扛的勞作模式。通過“機器換人\"實現物資轉運的機械化作業,讓山林生產從“苦力活\"向“技術活\"轉變。

林業標準地建設猶如滋養林業一產招商的“沃土”,持續釋放“磁吸效應”,吸引社會資本競相\"上山入林”。以里口村林下套種中藥材示范基地為例,通過“企業投資(欣瑞家庭農場) + 村集體入股(里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 政府監管”的合作模式,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不僅帶動村民實現務工收入245萬元,更讓村集體獲得300萬元分紅收益和50萬元土地租金收益。

目前,淳安首批14個林業標準地已建成落地,總面積達1.1萬畝。投產期預計將為村集體新增分成收益超5000萬元、租金收益550余萬元,同時帶動林農務工增收3800萬元,釋放強勁的富民效應。

林業標準地建設為林下經濟注入強勁動能,而基地種植的道地中藥材正通過一條清晰的產業鏈路徑實現價值轉化—臨岐中藥材共富產業園作為關鍵樞紐,以“種植基地一加工園區一市場終端”的閉環體系,讓林間產出的每一味道地藥材都能完成從初級林產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蛻變。

臨岐中藥材共富產業園目前已吸引6家中藥材加工企業入駐。其中,專注于中藥飲片生產的千島湖美譽藥業頗具代表性。據公司副總經理劉祎介紹,企業始終秉持\"道地優先”的采購原則,優先從臨岐鎮本地采購,目前已覆蓋山黃精、重樓、三葉青、覆盆子等200多個品種,其中包含“淳六味\"等核心道地藥材,通過生產加工后流入市場。

與此同時,淳安創新性探索“產業飛地”發展模式,通過跨區域布局激活產業動能:在毗鄰的文昌鎮高鐵新區,規劃建設近百畝中藥材共富產業園,以規模化種植為基礎帶動產業鏈協同;在珍珠半島區塊,打造集基地研學、產品展示、藥膳體驗、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一產筑基,三產融合方為山林經濟破題之道。\"淳安縣臨岐鎮人大主席胡奕鋒介紹道,當前正推動山林經濟全產業鏈協同發展,通過打造共富產業園,深度融合林業產業與旅游資源,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更多淳安智慧與力量。

安吉:踐行\"兩山\"理念 引領綠色發展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兩山\"理念誕生地和全國林業改革先鋒地,安吉肩負著為全國探路的重要使命。二十載光陰流轉,以青山為紙、綠水為墨,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安吉用一個個鮮活實踐,書寫著“點綠成金”的壯麗篇章,奏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強音。

從“石頭經濟”到“美麗經濟”。“山還是那片山,發展理念卻不一樣。\"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小平介紹。

時光回溯,安吉余村曾經憑借“賣石頭\"的粗放模式迅速富裕起來,卻在生態賬本上欠下巨額\"綠色債務”。

痛定思痛,2003年成為命運轉折點。余村壯士斷腕,關閉了所有污染嚴重的礦山和水泥廠,為綠色轉型提供了新起點。余村以“千萬工程”為抓手,進行生態修復、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從此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

如今,礦坑搖身一變為遺址公園,從廢棄資源到新晉網紅打卡地,這曾經承載工業輝煌卻又留下滿目瘡痍的印記,在創新與創意的驅動下華麗轉身,見證著余村從“靠山石吃飯\"到“借山水生金\"的涅槃重生。

漫步余村,滿目皆景。茫茫竹海掩映著村舍,一汪碧水,淡墨青山,好山好水好風光吸引了慕名而來的游客。

“不僅要讓游客為山水而來,更要讓他們因體驗而留。”從走馬觀花的“一日打卡”,到沉浸式的“深度度假”,俞小平表示,余村位于長三角腹地黃金區位,錨定“長三角親子旅游目的地”,在青山綠水間勾勒研學基地、親子農場、竹編非遺工坊、瀑布咖啡等多元業態,打造全鏈條的旅游生態。

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2024年,余村全年接待游客122萬人次,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20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7.4萬元,全村1000余名村民的人均分紅約3000元。

然而,一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在發展過程中,余村從未獨善其身,通過資源整合和聯合開發,積極帶動周邊村落享受余村發展紅利,以\"共贏、共富\"為特征,助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鄉村旅游格局,積極推動\"大余村”建設,邁向鄉村振興新征程。

余村,有很多標簽: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等。它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縮影,更是全球鄉村發展版圖上的璀璨坐標。它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智慧,向世界遞出一張寫滿東方美學與發展哲學的“中國名片”,為全球鄉村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青春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極目遠眺,草坪天幕之下,音樂人輕撥吉他弦,將山野清風譜寫成新歌旋律;竹林環抱的幽境中,設計師在畫紙間勾勒詩意遠方。掙脫寫字樓格子間的無形桎梏,背靠著綠水青山、面朝著花海田野,青年人把\"工位\"安在大自然里。

“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有時候在草坪上、有時候在花園里,抬起頭來就能看見美麗的風景,有種被自然裹挾的安全感。\"95后姑娘Yaya,這位來自山東、曾在上海打拼的創業者,如今既是余村“全球合伙人\"之一,也是數字游民社區的運營者。在余村數字游民公社里,大約有100多名數字游民,他們一邊旅居,一邊工作,用一根網線連接世界。

在安吉,人生不再只是一條軌道,而是一片以青山為幕、綠水為徑的人生曠野。從“離鄉潮\"到\"歸巢熱”,安吉用實際行動建起青創百人樓、青年人才社區等創業空間,推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DNA數字游民公社、大自然工位等新模式,讓竹林間敲代碼、茶園里開例會成為日常。

如今,懷揣理想的青年人才奔赴鄉野,超過1200名青年在余村這片熱土上創辦創新企業、注入發展資本、投身技術研發、參與鄉建服務。以青春智慧喚醒鄉村活力,讓代碼與溪流共鳴、創意與竹濤和鳴,使安吉成為青年理想與鄉村振興雙向賦能的生動范本一一青年在綠水青山間錨定事業坐標,鄉村沃土因青春力量煥發全新生機,共同書寫著人才與鄉土彼此成就的篇章。

一根翠竹點“綠”成金。竹林湖畔,微風吹拂。走進位于劉家塘獅子石水庫邊的竹境·竹文化街區,形態各異的原竹建筑群映入眼簾一匠心構筑的竹建筑模型展館、竹文化主題書吧等浸潤竹韻的文化空間,融合了茶飲、咖啡、簡餐等多元業態,以“竹”為筆勾勒出生活美學與文旅體驗的交織圖景。

“我想把竹境打造成中國首個竹文化旅游街區,積極探索竹產業一二三產的有機融合。\"安吉竹境竹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衛告訴記者,目前已組織籌辦3屆全國高校竹設計建造大賽,依托頂尖建筑學高校資源,加速原竹結構建筑項目落地,推動其在中國的應用和發展。

位于大竹園村的“以竹代塑”展示中心里,竹吸管、竹六小件、竹纖維毛巾、竹墨鏡、竹家具8個不同沉浸式場景展示了1000多件竹制品,集安吉竹產品之精華。

安吉是“中國第一竹鄉”,擁有百萬畝竹林,是\"以竹代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陣地。目前,安吉已培育竹企600余家,開發“以竹代塑\"產品3000余種,累計推廣竹餐具7000余套、竹六小件500萬套、竹餐具覆蓋酒店民宿近600家。

“竹子韌性好、種植便捷、可降解、固碳能力強,有諸多優點,竹產品在文旅、辦公、家居、建材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安吉縣林業局竹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唐輝表示,安吉正積極統籌以竹代塑、以竹代鋼、以竹代木、以竹代氣等“以竹代塑 + ,產業發展,形成業態豐富的竹產業集群,讓竹林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銀行”。

2024年,安吉縣竹產業總產值達192億元,帶動167個村集體均增收100萬元、5.1萬戶林農戶均增收6500元,以小竹子撬動大產業。有如此成績,離不開政策引領、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

安吉全國首創縣級碳匯交易平臺。將分散竹林地統一流轉、集中收儲、規模經營。創新“兩入股三收益\"利益聯結機制,構建“國企 + 合作社 + 林農”富裕共同體。“以前,林農自己經營收入不高,現在可以拿到林地流轉租金、林地經營薪金和分紅。”唐輝介紹,安吉每年可以消耗100萬噸毛竹,通過林業“標準地”建設,搭建“園區 + 標準地 + 竹材分解點\"竹產業加工生產體系,推動毛竹從下山分解到初級加工、再到精深加工全過程追溯,通過生態價值轉化的創新范本,提升竹產品質量,持續增強竹產業核心競爭力。

磐安:從生態守護到綠色共富

20年來,從生態治理的攻堅克難到綠色產業的創新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智慧正在浙江各地實踐中熠熠生輝,金華磐安便是其中的一個生動案例。地處浙江中部的磐安“九山半水半分田”,20年來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原先的自然資源劣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實現了“生態顏值\"向“經濟產值\"的高效轉化,走出了一條獨具山區特色的林業發展道路,也為全國山區縣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磐安樣本”。

生態賦能激活“美麗經濟”。山,曾是阻礙山區縣經濟發展的地理屏障,如今也是最具潛力的資源發展優勢。開車從山腳沿著豌蜒曲折的公路盤旋半個多小時,終于到了仁川鎮天山村。天山村坐落在磐安境內最高峰青梅尖(海拔1314米)的山麓,平均海拔約780米,負氧離子含量超3200個/立方厘米,是天然的避暑勝地和森林康養勝地,走進村子,便可明顯感覺這里不似縣城中心那般酷熱。

近年來,天山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據天山村黨支部書記羊寶回憶,早幾年天山村連一個公廁都沒有,人居環境不堪回首。他認為,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很重要,既然天山村最多的是山,那就從山入手。自他上任后,一方面開始村莊環境整治,建公廁、更新路燈、鋪設游步道、將溪流地帶建成“天山湖”推動森林康養旅游和民宿聚集區建設。另一方面帶領村民種植千畝紅花油茶。與白花油茶相比,紅花油茶適合在海拔500一800米的丘陵山地種植,一般在2一3月比較寒冷的季節開花,鮮艷美觀,為冬季增添了不少色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紅花油茶果實較大,產量較高,茶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還能做成各類護膚產品,價格也通常比白花油茶高。仁川鎮的洋山頭油茶基地是全省最大的高海拔紅花油茶基地,依托茶花觀光、茶油經濟,帶動近300戶農戶年增收超5000元。

紅花油茶盛花期時的千畝花海,有浙江“小武功山\"之稱的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觀頻頻出圈,天山村已然成為備受青睞的游覽勝地,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至。“近年來,來自江蘇、杭州、溫州、義烏的游客源源不斷,村集體富起來了,村民們也不用出遠門就有了收入,可以說是幸福感滿滿。”天山村黨支部書記羊寶說道。天山村通過用好山水資源,發展美麗經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逆襲”。如今,到天山村“森\"呼吸已成為許多周邊市民康養度假的熱門選擇,森林康養產業也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而天山村依托綠水青山發展森林康養的實踐,也正是磐安縣全域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鮮活樣本。近年來,磐安以浙江省森林休閑養生建設試點為抓手,利用森林景觀,大力推進森林康養小鎮、森林康養基地、森林人家、森林古道等建設,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磐安年接待森林旅游康養300多萬人次,利用林地面積1.9萬畝,總產值超9億元。

林下深耕盤活增收“新引擎”。20年來,磐安林業發展的最顯著成效在于實現了生態效益向民生福祉的有效轉化,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的特色路徑。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惠民機制設計,讓廣大林農真切享受到林業發展帶來的“綠色紅利”,實現了“不離鄉也能就業,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美好愿景。走進磐安智慧菌菇方艙共富基地,10個白色方艙整齊排列在眼前。基地負責人山之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包金亮介紹:“智慧方艙實行自動化管理,打開手機軟件,艙內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環境數據一目了然,通過管控系統,可以對溫度、光照、水分和氣體進行精準調控。\"智慧方艙依托AI管控系統,可智能化監測并調控環境,降低了人工成本,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此外,方艙培育的優質菌種也將供給周邊村民發展林下經濟,村民收獲的菌菇可返銷給共富基地,基地還會提供技術支撐和產品加工,形成完整產業閉環。“只要有林農來咨詢技術,我都會逐一回復,都是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包金亮說道。誰來種?種哪里?怎么種?種多少這些問題包金亮都會對周邊林農進行一一指導。山之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實行\"四統兩分\"模式,即統一技術(標準化)統一規劃(集約化)統一品種(規模化)統一銷售(訂單化)分包生產以及分戶管理,“兜底式\"的經營方式,讓參與種植的林農沒有了后顧之憂。截至目前,山之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累計接待參觀學習10余萬人次,培訓種菇農民5000余人。

近年來,磐安積極探索“林藥、林菌、林養、林糧、林旅\"等多元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果,全縣林下經濟經營利用林地面積5.8萬余畝。其中,林藥方面大力推行“村集體 + 農戶 + 企業\"協同發展模式,分階段打造一批集示范、教學、推廣功能于一體的精品道地林藥生產基地,通過構建高效生態循環生產體系,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目前,已建成黃精、白術、天麻、靈芝等特色林藥示范基地5000余畝,培育10個“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幫扶示范村,示范村林藥種植農戶覆蓋率超 50% ,戶均增收幅度達 20% 以上。

從借山水之利,以優質生態資源為基,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到借力科技,探索多元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構建高效生態循環生產體系,磐安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逐步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愿景,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范例。

開化:科技強林 以生態\"含綠量\"發展\"含金量”

山巒疊翠,碧水環繞。開化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重點林業縣、浙江省重點林區,“浙西林海\"的美譽流淌于山水之間。近年來,開化以科技為筆,在育苗沃土上勾勒質效提升的創新藍圖;以綠色為帆,于生態長河中揚起價值轉換的發展風帆,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此化作貫通山林與民生的璀璨航道。

數字育苗引領“科技范”。開化,這片被錢江源頭活水浸潤的土地,天生便是孕育林木良種的綠色溫床。20年來,開化縣林場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示范作用,書寫著生態與科技的共生答卷:累計育苗2000余萬株,造林10余萬畝,造林成活率達93% ,撫育20余萬畝,幼林保存率達 92.9% ,為縣域種苗產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支撐。

萬頃碧波般林海的背后,每一片青蔥的生命原點就藏在那科技與自然交織的智能化苗圃里。

從一粒種子到一株樹苗的生命蛻變是漫長的自然敘事,而現代化育苗技術如同精準的生態加速器,讓種苗繁育及生產效率提升數倍,以更快的速度轉化為山林間的經濟動能。

“種子在催芽室發芽后,通過自動物流苗床傳送進行溫室培養,全流程在智能系統的驅動下自主運行,幾乎不需要人工干預,每株種苗的生長情況在中控室電腦大屏上實時躍動。”開化縣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種苗事業部副部長馮旭東介紹。如今,開化十里鋪森林生態研發中心年產林木種苗200余萬株,源源不斷地輸向浙西的萬千青山。

智能化溫室里,全自動灌溉系統、數智通風降溫環流系統,以及移動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等國內外先進生產設備一應俱全,真正實現了種苗繁育智能化、數字化管理。

“你們看,這是莞花,是制作開化紙的核心原料。”馮旭東指著溫室里的一株綠植介紹道,“目前,堯花組培體系日漸成熟,種子發芽率穩定在 51% ,并在村頭鎮士谷村、縣林場花山林區、華村林區等地建了56畝采種圃、70畝種質資源庫及示范林。”從種源培育到示范推廣的規模繁育,芫花這一古老造紙原料在科技賦能下從“衰敗\"到重獲新生,為千年開化紙的文化傳承筑牢了生態根基。

林業的發展、技術的攻克,離不開代代林業人的薪火相傳。“亞林所與開化縣合作已有幾十年,我算是接棒的第三代人,負責林業技術指導和產業孵化等工作。\"劉軍站在智能化溫室前笑著打趣自己是“亞三代”。這位身兼亞林所駐點專家與開化縣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雙軌人才”,正以業界首創的“科研院所 + 地方企業”復合身份,架起林業科技與實業的\"聯姻之橋”。

近年來,開化以科技賦能的種苗繁育體系為軸心,構建起從種苗篩選到規模推廣的現代化支撐框架,讓實驗室里的育種智慧與山林間的栽培實踐形成閉環共振,為種苗產業的現代化躍遷筑起可生長的綠色基座。

綠水青山端起“生態碗”。開化的優勢在于山水,出路也在于山水。立足自然稟賦,精準施策推進生態建設工程:實施百里金溪森林生態廊道保護修復、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珍貴彩色健康森林打造等工程,通過封山育林、林相改造、森林撫育等措施,持續提升林分質量,著力構建“最美森林\"生態畫卷。目前,開化全縣公益林優質林分面積已達120萬畝,公益林區闊葉樹種比例提高至 53% 。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開化深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一一正是得益于區域森林質量的持續提升,才讓這方水土端穩“生態碗”吃好“旅游飯”。

行至開化金星村,山水畫卷徐徐鋪展。馬金溪如碧色綢帶,澄澈的水面倒映著兩岸青山。此時,一名游客正踩著無動力水翼板,上演著現實版\"水上漂”,在溪面上自由穿梭、滑行,引得路人嘖嘖稱奇。

“這是今年新引入的水上項目,可同時滿足100多名游客的游玩需求。”金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雨錄介紹,金星村以保護千年銀杏樹為起點,依托“千萬工程\"建設,開啟生態蝶變之路。

金星村先后打造休閑公園、環村江濱綠廊、生態停車場等公共設施。村內香樟大道與銀杏大道交織成景,古埠頭與村□公園相映成趣,5765畝生態公益林如綠色屏障環繞,森林覆蓋率高達 87% ,常年空氣質量優良率超 98% ,真正實現了“望山見水留鄉愁”的生態愿景。如今的金星村,不僅是全國文明村、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更躋身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行列。

“風景好了,空氣好了,游客自然就來了。”徐雨錄坦言,隨著鄉村旅游人氣攀升,旅游業態單一、游客結構同質化等問題逐漸顯現。為破局發展,金星村近年主動探索業態創新,通過培育多元模式持續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今年我們相繼啟動9個文旅新項目,以紅色旅游為核心,同步拓展生態游、研學游業態。\"徐雨錄介紹,村里正通過深挖寫生經濟、水面經濟等新業態潛力,推動“游客走進來、住下來、消費熱起來”的目標落地。這不僅帶動了村民增收,更讓“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愿景照進現實,吸引眾多青年返鄉創業就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金星村不過是開化繪就美麗鄉村畫卷的一抹剪影。從氤氬著茶香的大龍山村到流淌著詩意的下淤村,從鑲嵌在金溪畫廊間的霞山古村落到藏于層巒疊翠中的臺回山“江南布達拉宮”開化正以“一村一韻、一鄉一景\"的獨特肌理,共同勾勒出全域美學生態,悄然鋪展著“美麗生態一美麗經濟一美麗生活”的價值轉化路徑。

慶元:以生態為基 讓綠與富同頻共振

“遙聞山前相對語,跨繞溪谷數里程”,這是許多人對慶元山重水復的地理環境的形容。在慶元,最不缺的就是山。慶元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閩交界處,全域森林覆蓋率高達 86% ,是華東地區重要生態屏障,素有“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的美譽。作為全省林區重點縣,生態是慶元最大的優勢,發展則是最重的任務。20年來,慶元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把發展林業作為全縣守護優質生態環境、發揮綠色生態價值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推進林業振興,加快推動慶元從“林業大縣\"向“林業強縣\"跨越發展。

創新“國儲林 + 國鄉合作”發展新機制。在慶元松源街道城北村的城市森林公園里,枝干挺拔的杉木林下,一袋袋三葉青長勢正盛,一棵棵小閩楠茁壯生長“這是我們慶元新一輪的國鄉合作精品示范基地,采用的是‘杉木大徑材 ?+ 珍貴樹種 + 林下經濟'的模式,上層大徑材培育,中層珍貴樹種造林,下層林下經濟發展。”慶元縣實驗林場副場長吳仁超介紹道。

而說起慶元“國鄉合作”的改革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那時慶元農村普遍存在缺乏造林技術、林地分散、林地經營管理不善等問題,由此慶元縣率先推出了“國鄉合作\"經營模式,即國有林場出資金、技術,村集體和林農出林地,收益按比例分成的模式。但原來的國鄉合作模式大約要等30多年,老百姓才能拿到這筆錢,逐漸出現了兌現慢、合同延續難等問題。為解決新問題,慶元在2023年開展了國鄉合作經營改革試點,結合國家儲備林(即國儲林)建設,創新“國儲林 + 國鄉合作”發展新模式,有效破解了空心村山林資源閑置困局,激活山林\"沉睡資源”。談及林農參與的積極性,吳仁超表示:“農戶不僅每年可以拿到38元/畝的新一輪國鄉合作經營的預付股金,同時條件適宜的山場還可以將林下空間租用給藥材公司種植中藥材,從而獲得租金,另外還有勞務費的收入,可以說是有了多份收入,參與度還是比較高的。”

從國儲林營造杉木林的單一經營模式到探索開展“杉木大徑材 + 珍貴樹種 + 林下經濟”生態復層林營造模式,慶元著力構建混交、復層、異齡、多功能森林群落,提高生物多樣性和森林多重效益,破解了林業產業周期長、產出慢、效益低的難題。

目前,慶元縣已簽訂林地流轉合同8.5萬畝,掛牌5.2萬畝,掛牌資金1.3億元,村集體和林農可獲得收益5000萬元以上,超2萬名林農吃上了“生態飯”。

家門口端起“竹飯碗”。慶元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是“中國特色竹鄉”,竹產業是慶元三大傳統產業之一。黃田鎮是慶元全縣竹資源最為豐富的鄉鎮,擁有毛竹林面積近10萬畝,占全縣竹林總面積的 25% 。此時,在慶元黃田鎮黃田村興友筍竹專業合作社的基地里,成片的竹林正以蓬勃的姿態鋪展,竹子筆直挺立,竹葉層層疊疊,這片濃密的綠,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新醒目。

“出筍季我這里的筍完全挖不完,要挖到清明節之后。\"興友筍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志余介紹,自己是本地人,之前都在福建從事毛竹經營,從2023年開始在黃田鎮經營毛竹林高效經營精品示范基地,基地更新了噴灌系統,調整了竹林結構,優化了生長環境,毛竹長勢非常好,第一年經營了700畝,2024年又經營了400畝,總計已有1100畝。“我們這里一年砍毛竹,一年挖筍,有些時候一畝就有1200元的收益,最多的時候要雇四五十個人來幫忙。\"沈志余表示,日常幫他管理基地的林農工資為260一300元/天,在挖筍季林農多的可以拿到400一500元/天,日薪根據市場筍價以及挖的難易程度浮動,而砍毛竹全年都可以做,日薪也有三四百元。流轉費加上務工費,多的林農一年能在這里賺7萬多元。

依托慶元縣林業共同富裕試點縣建設,黃田鎮共獲得省級林業專項資金補助500萬元。慶元縣黃田鎮副鎮長吳根旺介紹:“除了補助資金,我們這里還探索推行‘林農就近就業有薪金、土地流轉有租金、入股合作有股金'的‘三金'共富模式,帶動林農家門口就業增收。”目前,基地內筍竹兩用林經高效經營管理畝均效益從800元提升至8000元以上,畝均竹林流轉金由50元提高至400元,產業富民示范效果顯著。青山綠水間,連片的竹海不僅守住了生態底色,更以蓬勃生機托舉起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從“材\"到“品”的蛻變,精彩同樣在持續。在浙江德長竹木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的嗡鳴與金屬的輕響交織成獨特的生產樂章,工人的動作連貫而精準,都在嫻熟地操控著設備,原本樸素的竹材在車間里一步步蛻變為精致的竹產品。我們公司現在有200多名工人,大部分是附近村鎮的。\"浙江德長竹木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德長介紹,公司是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0年來只做砧板,產品系列有竹砧板系列、木砧板系列以及復合型砧板,“有些時候訂單多,慶元的竹子都不夠我們用,我們還要去其他地方采購哩!”沈德長表示,浙江德長竹木有限公司年產值1億余元,其中竹產品系列就占了4000多萬元。從山間毛竹到精致竹砧板,完成了從自然原料到高值產品的跨越。

自入選浙江省2023年第一批林業推進共同富裕試點任務名單,獲批省級林業專項資金6000萬元以來,慶元突出林業共富、林農增收主題主線,以林業增綠、增量、增收的“三增”為目標,以“國鄉合作促富、特色產業增富、國家公園帶富、林下經濟幫富、林業碳匯造富”林業五富工程為抓手,帶動全縣超5萬名林農增收,致富效應扎實可見。

從創新\"國儲林 + 國鄉合作”發展新模式到創新共富機制、完善毛竹產業鏈,慶元,正以“兩山\"理念為指引,不斷夯實林農增收根基,實現綠與富同頻共振。

松陽:在綠水青山間 螳出生態富民新路徑

20年來,浙江積極探索“綠就是金\"的共富之路。作為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典范,松陽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松陽“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處浙西南山區、甌江上游,是國家生態示范區,被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陽縣域面積1406平方千米,現有林業用地面積174.5萬畝,森林面積16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 76.1% 。

守護煥新顏,古樹帶旅興。走進松陽縣竹源鄉后畬村,古樹參天而立,溪水蜿蜒穿村,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圖景展現在眼前。據介紹,村里現有古樹群1個,面積1.2公頃,共生長著117株古樹,有南方紅豆杉、小葉青岡、馬尾松、鐵冬青等18個樹種,平均樹齡184年,在村里隨便走幾步就能看見靜守村莊的古樹。近年來,松陽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助力全域旅游,融合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堅持“系統保護、科學保護、創新保護”三措并舉,持續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2022年,針對后畬村部分古樹群生存環境逐漸惡化的問題,松陽縣開啟了“古樹拯救行動”。“檢察院將公益訴訟生態損害賠償款用于古樹群保護項目,在后畬村建立‘振興林'生態修復示范基地,并委托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對古樹群里每一棵古樹進行精準體檢,包括鑒定樹種、測定樹齡、評估生長環境、排查生存隱患、建立古樹檔案等,據此精準提出‘一樹一策'科學保護方案。\"松陽縣檢察院副檢察長闕福亮介紹道。

如今,經過松陽縣檢察機關、林業局、財政局等多部門的努力,集生態修復、系統治理、文化旅游于一體的“振興林\"項目正式完成,成為了后畬村的一塊“金字招牌”。“古樹保護好了,環境好了,來我們這旅游的人也就多了。2025年‘五一'假期里,平均每天都開進來四五十輛車,我們幾個村干部都成了臨時‘交通指揮員’。”后畬村支部書記葉火法笑呵呵地說道。目前,“振興林\"已成為后畬村的重要旅游資源,基地還修建了長達1350米的觀光休閑游步道,有效助推鄉村旅游和民宿等產業發展,助力后畬村實現從“經濟薄弱村”到“文旅后花園”的轉變。

截至目前,松陽縣累計投入1122萬元(其中省級專項資金922萬元)用于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共完成單株古樹保護396株,建成古樹保護主題公園11個。

林下種藥“結碩果”,藥旅串起“致富鏈”。杉木林下種植著三葉青、竹林下種著三葉青各類林地上隨處可見成片仿野生規模化種植的三葉青,這便是松陽縣南坑源村現階段最大的特點。南坑源村位于象溪鎮,象溪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和“浙江森林氧吧”,也是野生中藥材生長的天然沃土。近年來,象溪鎮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以中醫藥產業為抓手,聚力打造“江南藥谷”中藥材綜合產業區,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產業融合、強村富民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南坑源村是一個少數民族村落,村域面積大,人口分散,村民長期以來主要以種植板栗和茶葉為生,隨著板栗林逐漸走向低產,如何謀求新出路可讓村干部們犯了難。

搶抓機遇,瞄準浙產道地藥材規模化種植的產業空白。2023年,松陽縣人民政府發布《松陽縣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一2025年)》,安排4500萬元財政資金對規模種植戶開展為期3年的種植梯度獎補,并給予道路、大棚、灌溉設施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聚力打造主導中藥材產業集群。當得知縣里的發展政策以及鎮里正在謀劃“江南藥谷\"項目時,南坑源村黨支部書記蘭金連敏銳把握機遇,走訪摸排出可用于項目建設的土地3000余畝,積極爭取項目落地。“村民一開始擔心,我們就村干部、黨員帶頭種植,以此來帶動村民參與。”蘭金連表示,南坑源村通過\"支部引領 + 黨員帶頭 + 群眾參與\"的機制模式消除村民顧慮,黨員干部帶頭種植三葉青,號召村民積極加入種植,摸索種植技術的同時也積極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

通過縣里的招商引資渠道,南坑源村還引入浙江貝尼菲特、金葫蘆、五養堂等6家知名藥企前來投資,建立了保底收購機制,并招募了10余家種植大戶入駐,讓村民真正實現了“種植無憂”。村里的蘭福金夫婦以往采茶季一過就要外出務工,現如今,在家門口工作夫妻倆每年也能增收五六萬元,村民人均增收兩三萬元,村莊環境和設施也都跟上去了。“雖然辛苦,但是值得,不過兩年時間,我們村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蘭書記臉上洋溢著驕傲的笑容。

此外,村里還引進了浙江中醫藥大學松陽研究院,推動共建全省首個中藥種質資源產學研示范基地,集成智能溫室、生態立體栽培等五大功能區。“產品單一以后可能也會帶來問題,所以研究院的介入也是一個保障。”松陽縣生態林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丁俊說道。依托“科研院所技術指導 + 龍頭企業托底收購 + 種植大戶示范帶動 + 普通農戶拓展技能 + 低收入農戶勞務增收”的合作機制,松陽切切實實地走出一條多方聯建、協同共享的“化整為零”發展新路徑。

與此同時,象溪鎮以“生態 + 產業 ?+ 旅游\"模式為抓手,積極延伸產業鏈條,布局康養經濟,大力招引優質客商開發中醫藥主題民宿、農家樂,配套建設“百草研學長廊”“中醫藥文化展示館”“驛江南\"休閑驛站等文旅節點,開發藥膳體驗、親子研學等業態,形成了“以藥帶旅、以旅促藥”的融合發展格局。2024年,“江南藥谷”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入突破500萬元。

2024年底,象溪鎮“江南藥谷”入選2025年浙江省林業推進共同富裕綜合體,爭取補助資金1000萬元。目前,“江南藥谷\"已通過現代設施農業與林下仿野生種植相結合的模式布種三葉青1700畝。放眼松陽全縣,2024年以來,已累計發展林下中藥材2萬余畝。

從構建多部門、全方位、立體式的縣域古樹名木保護機制,到\"中藥材種植成規模、中醫藥企業有龍頭、中醫藥康養有特色”的鏈條式發展格局,從守護生態本底到激活綠色動能,從培育特色產業到拓寬增收渠道,綠水青山間,松陽將在生態與發展的良性循環中,書寫更多“綠就是金\"的新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99一级毛片|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夜色91|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在线专区|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国产丝袜91|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www.av男人.com|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欧美有码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福利|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在线小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二级毛片| 911亚洲精品| 亚洲综合色婷婷|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www.99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看片|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色图| 99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免费毛片|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久久一级电影|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久久综合激情网|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色亚洲成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四虎成人精品|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青青操|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91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第| 亚洲视频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