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住房需求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發生轉變。《寧波市城鄉建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構建智慧建設、優質人居、綠色安全的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模式。城市屬于人民、城市發展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等人文理念要貫穿于寧波市城鄉建設全過程。
一、項目背景
海曙青年人才驛站是由寧波多部門聯合實施的公益項目,旨在為有意來海曙就業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一站式臨時住宿、就業創業指導、政策信息、培訓交流、社會融入等服務,打造海曙青年人才之家,為青年人提供一個展示自我、促進交流的舞臺。通過青年設計人才的思維創新與活力展現,帶動人們對海曙區歷史文脈、城市風貌及就業創業環境建設的關注和行動,展示寧波市引才政策和人才服務優勢,為構筑寧波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二、羅城概述
寧波,古稱“明州”。在古時,明州古城形成了這樣的城市格局:以官署機構所在的鼓樓一帶為核心,稱為“內城”,俗稱“子城”;而在其外圍新建、范圍更廣的城池,則被稱為“外城”,俗稱“羅城”[2]。羅城,是古寧波城市防御、生活的主要場所,當時的城域界限是北至永豐門,西到望京門,南至長春門,東到和義門、東渡門、靈橋門一線之內,是由城墻圈合起來的區域。
在當時,這個范圍內就是具有商貿、居住、交通等多功能的城市核心部分,是寧波歷史文脈的重要物質載體。
青年驛站改造項目位于孝聞街175號,即具有歷史文脈背景的羅城內,所以項目主題也叫“羅城青年驛”。這是由于該主題既真實地表明青年驛站所處的位置,又完整地呈現了青年驛站建設以及修繕的內容,尊重并延續古人的城市空間格局,把青年驛站融入寧波古城“羅城”之中,賦予了青年驛站強烈的青年朝氣和地域氣息。
三、項目調研考察
孝聞街位于寧波市海曙區,南起中山西路,北至永豐路,全長1186米,寬11米。作為寧波歷史城區重要組成部分,孝聞街集中著鼓樓歷史文化街區、秀水歷史文化街區和伏跗室永壽街歷史街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存著寧波最本真的市民生活形態。因有宋孝子楊慶故居,原名孝聞坊。街兩邊的行道樹還是一色的重陽木,寶興巷內現存許多以“伏跗室”藏書樓為文保點的老宅舊居,古韻依然,是寧波古城的根脈所在。該項目是舊建筑改造,建筑室內外現狀為毛壞狀態,院落由仿古紋理墻圍合,左側是孝聞社區。從項目選址原始平面圖中得知沿街處呈現出斜角,給室內外空間設計利用帶來一定困難。驛站的改造方向要結合其歷史脈絡,延續古城墻的肌理,將舊建筑重塑為承載城市記憶的青年人才孵化器,同時需要解決斜角的空間利用與視覺效果的問題。因此,項目改造總結出“文化、城墻、時光、秩序”等關鍵詞,形成“時空疊合,青年共生”的設計理念。
四、“羅城青年驛”設計方案
(一)項目任務
項目是一幢5層老舊建筑。整個建筑占地面積約 419m2 ,總建筑面積約775m2 。需要設計的內容包括:第一,建筑外立面改造和臨街環境銜接設計;第二,入戶庭院公共活動空間設計,能夠滿足舉行小型露天活動的需求;第三,1層為公共空間,需包含前臺接待、共享工位、舉行15—20人的小型沙龍等功能;第四,2—5層為住房,房間設計可多樣化,也可設計部分公用區域,整體床位數量不少于20張;第五,可選擇性增加其他功能空間,設計以空間為主體。根據以上任務要求、調研結果、設計理念,青年設計師開展具體方案設計。
(二)建筑外立面設計
建筑外立面延續原有的斜角幾何形態,通過測量得到建筑傾斜角度,建立空間矯正模型,對原始建筑外立面進行表皮設計,注重秩序性與和諧性。建筑表皮設計采用了黃銅銹蝕不銹鋼板與薄灰磚復合編織,外立面體現黃銅銹蝕不銹鋼板與薄灰磚兩種材料在倒角節點的精密咬合(圖1),銅質“盒式”收邊系統既能夠呼應周邊歷史街區的磚木構造細節,又以參數化切割工藝塑造未來感。設計通過新舊材料的對話,既延續羅城街巷肌理,又展現海曙古今交匯的城市氣質,為青年人才構筑兼具歸屬感與前瞻性的精神家園。
(三)庭院設計
庭院設計部分,采用芝麻灰生態磚作為庭院地面主要材質。這種材質具有沉著古樸的外觀色彩,耐磨防滑,通透性強,易清洗保養,符合可持續設計理念。舍棄單一鋪法,運用深淺不一的色塊拼接鋪裝,在平面上做出幾何圖形,強化鋪裝面上的空間層次感。除平面鋪裝外,還可設置一些具有標高差異、局部抬升的色塊,抬高高度 15-30cm ,邊角采用圓弧或斜角處理保證安全,使其自然地成為非正式的坐凳、小型展臺,增強了空間的探索性和互動趣味性。防腐木花壇座椅與凸起的芝麻灰生態磚色塊組合形成“錯層座位”,使得座位不再固定在同一高度上,這種“錯層”設計打破了傳統座椅整齊劃一的布局,讓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自由選取不同高度、方向與氛圍的空間,使這一處空間擁有較強的功能性、社交的靈活性以及更大的包容度。庭院中央設置大面積的空地作為活動場地,可容納幾十人在此舉辦中小型的聚會活動。
(四)室內空間設計
1.辦公空間和公共空間
結合項目的設計需求,室內分隔成辦公區、生活區、公共區。1層空間主要是集中辦公區、公共區,這樣既利于室外交往活動展開,又能與住宿區形成動靜區分。1層公共空間的特點在于實現了高度靈活的空間功能轉換,在引入創新的模塊化設計與智能化設計的基礎上可以瞬間變化4種不同的使用場景(圖2)。場景一:辦公常規區,工作空間為標準化的工作環境,工位整齊擺放,通道寬敞;帶電升降辦公桌既可以充當辦公桌,也可用作小型討論桌;可移動隔斷將小型專注會議室和休息接待區隔開。場景二:沙龍活動區,保留升降辦公桌的配置,并將其降低到標準辦公桌高度,移動隔斷打開,將活動范圍擴大。場景三:商務會議或者培訓活動,有專屬的講臺、顯示屏以及面向講臺就座的有序座椅;可升降辦公桌升至標準會議桌高度,形成核心會議區;隔斷部分閉合,將休息區與培訓區分隔。場景四:大型沙龍活動,最大化開放空間,容納最多人數,支持自由走動和多樣化活動節點;部分家具可組合成分散的休息島或展示臺;移動隔斷完全收起,實現整個公共空間的最大化聯通。
圖1建筑外立面設計
圖2四種場景
2.生活空間功能布局
2—5層空間以住宿為主,提供3種差異化房型,共20間客房,滿足不同用戶的入住需求。每間房具備儲物空間,包括床下儲物、壁柜或嵌入式家具,并且具備學習區、衛生間、廚房操作臺等功能空間。
針對最小為 13m2 的單間,設計重點在于立體化利用、復合功能家具、空間分割,實現干濕分離衛生間與廚房操作臺共存。設置可移動軌道門系統,在衛生間與廚房操作臺之間設置頂部軌道,使用衛生間時滑動門沿軌道滑行,完全覆蓋關閉廚用操作臺區域,形成一個獨立、干濕分離的衛浴空間;使用廚用區時滑動門反向滑動,完全覆蓋關閉衛生間入口,避免烹飪時水汽、油煙影響衛浴區或居住區。關閉任一區域,空間視覺上都十分規整。儲物解決方案采用高箱儲物床設計,床體下部提供大容量收納空間,利用墻面高度,設置通頂壁柜,將衣柜、書架甚至冰箱等設備嵌人墻體或定制家具中,減少凸出感,保持空間流暢。
各樓層中形狀不規整的斜角空間先被作為公共功能房改造,具體依據斜角情況及大小而定;通過燈光、木飾面、軟包及綠植點綴等方式,可將斜角壓迫帶來的壓抑感弱化;散落分布在各層空間的多個公共功能房設計可以化解住宿單元各自的封閉性問題,為青年人才創造自然、便捷的交流機會,強化“青年驛”的社區歸屬感。將面積較大、進深較長的斜角空間,設計為雙人間。針對斜角空間的特殊性,采取專項定制的嵌入式儲物柜形式,有效解決了斜角空間由于標準化家具放置形成死角的空間浪費問題;柜體造型順應斜角角度,對內部空間進行分隔,將原本難以利用的“負空間”轉化為不占用室內有效活動面積的儲物容量,提升了雙人間的實用性和整潔度。該方案充分體現了在苛刻條件下,通過精細化設計、創新性解決方案和對特殊空間的巧妙轉化,實現功能完備、居住舒適且富有活力的高質量青年居住環境打造。
五、結語
本研究遵循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著眼于滿足城市青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如何為青年營造更好的辦公、生活空間。同時,將青年驛站設計的主導權交還給青年,在實際設計項目中引入設計教育實踐,促進專業設計課程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對接。青年設計師直面現實挑戰,遇到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創新意識及研究能力,在“實戰”中有效培養了創新思維、社會責任感。
羅城青年驛站從設計角度展示著高質量發展理念下的公共空間可能性,不僅是歷史風貌與現代功能、傳統文脈與前沿科技的巧妙交融,還是多元化思維與創意的激烈碰撞。青年設計師通過參與公共空間的設計創作,激活了羅城歷史街區沉睡的文化基因,賦予其新的時代色調和生命力,并在實踐中構建了“吸引人才一留住人才一培育人才”的良性循環生態:驛站吸引青年人才落腳,設計成果留住人才,設計參與過程本身是培育未來的設計力量。這一模式不僅為羅城驛站注人了新的活力,而且為其他城市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通過創新設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激活城市空間、培養本土人才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范例。
參考文獻:
川高銘暄.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中國特色刑法學高質量發展論綱[J].中國應用法學, 2023(14):1-2
[2]陳啟流.南宋慶元府城布局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9.
[3]李曄凌,王新宇.臨街建筑改造當中的色彩設計研究[J].建筑設計管理,2013(3:50-51.
作者簡介:
李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