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產業轉換的契機使得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的時代需求同頻共振,文化作為二者統籌的媒介,可以廣泛利用文旅融合,不僅促進城鄉文化保護和利用,與其他產業相互賦能,共同支撐起城鄉發展,而且滿足文化需求,樹立文化自信,在城鄉兩處發揮育民、樂民、富民的作用[]。
文學旅游是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從開發利用角度來看,其是以與文學相關的人、物、地等為核心吸引物的,文學資源可被視為一種經濟持久的旅游資源[3]。從審美活動角度看,將文學資源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內核轉化為旅游資源并注入相關的旅游環境中,可對旅游者形成獨特的吸引力。由此,文學與旅游結合便成為經過歷史長期檢驗的成功的審美互動形式4]。
浙江省文學資源豐富5,地域人文底蘊深厚,自2021年5月開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之路,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省域范例。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的時代語境下,浙江省域內如何開發利用其文學資源,發揮文學旅游的作用,使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相向而行,繪就城鄉美美與共的詩意畫卷?
一、大運河詩路:詩的具化,城的詩化
大運河自古為中國重要文化水脈,如今是浙江詩路文化帶上旅游流密度最高的區域。依托城市文化資源,杭州形成了城市詩路文化品牌“大運河國際詩歌節”,彰顯了大運河詩路這一文學之路的底色與文明之路的亮色,也驗證了文化需求驅動的城市更新創新范式。
(一)多元主體的文學資源轉化
大運河畔,拱宸橋旁,杭州本土詩人、作家舒羽創辦的舒羽咖啡館是“大運河國際詩歌節”的物質載體與象征起點。自2011年創辦以來,舒羽咖啡館從商業的實體空間轉化為“詩人客廳”的社群空間,以個體文化生產者為發起主體,聯合藝術機構、高教院校、書店、媒體等平臺,以詩歌誦讀與創作為核心,在保有專業號召力的同時注重平臺的開放性,豐富文學文化活動的主題與形式,實現政府、企業、市民、游人的多方互動,融合文學審美與旅游體驗,將“大運河國際詩歌節”打造成為連續性強、影響力廣、普及性高的城市文化品牌。
在文學資源生產方面,中外詩人的對話創作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文學傳統。14年來,40多個國家500余名詩人在大運河畔書寫留痕,文獻成果的出版分享將杭城的氣質傳播至世界各地。文學實踐反哺旅游行業發展,亦推動了杭州打造詩路文化與國際文化交流之城的城市建設步伐。
以舒羽咖啡館為起點,從微觀層面的空間賦義到中觀層面的品牌構建再到宏觀層面的產業聯動,實現文化價值的鏈式增值,為歷史文化城市的文化資源轉化提供了創新經驗,也為民間力量參與城市文化治理提供了可參考的范本。
(二)文化導向的工業遺存活化
大運河詩路的文旅實踐促進了文化導向的城市工業遺產更新。“大運河國際詩歌節”等文旅融合的盛會,以詩歌、音樂、舞蹈、影像等藝術形式在城市工業遺產中尋得了展演場域。其近幾年先后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小河公園舉辦,前者由杭州土特產有限公司橋西倉庫建筑改造而成,后者是小河油庫工業遺存文化地標公園。如果說工業遺存的空間改造賦予了空間新的場景,體現了“拼貼織補”式的城市更新策略,那么文學藝術與工業遺存的交匯便是將物質空間與文化實踐有機結合,在歷史與現實的“疊印”中,真正讓工業遺存活化,實現了“有機生長”的城市更新理念[8]。
大運河本身即活態文化遺產,是工業遺存與運河的結合,凸顯了杭州“因河興城”的歷史脈絡。依托大運河杭州段的詩路文化建設,通過“大運河國際詩歌節”等品牌化、常態化的文學文化活動吸引公眾關注城市中較為冷門的歷史區域,推動文旅融合。歷史遺存與現實實踐的“古今對話”既彰顯了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也體現了其創新開放的現代城市精神。此外,工業遺存也是城市工業文明發展史的重要見證,能夠增強當地居民與各地游人的情感聯結。以工業遺存為空間節點的文學旅游成為喚醒集體記憶、構建文化認同的契機,促進城市文化復興及城市精神的流動與傳承。
二、“故鄉的故鄉”:城市IP,鄉村載體
從紹興歷史街區魯迅故里到安橋頭村魯迅外婆家的旅游資源開發,發揮城鄉要素的互補優勢,可構建一條獨特的文化聯動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一)文旅IP推進城市整體更新
在空間生產層面,魯迅故里作為文學IP的核心文化地標,依托成熟的博物館化展示體系和商業配套,使得旅游經濟規模顯現。
為應對持續高漲的文旅需求,有關部門牽頭對魯迅故里歷史街區進行整體性的更新改造,以百草園、魯迅故居、三味書屋等文學景觀場所為聚焦點,通過功能轉換,打造了集文旅、居住、研學于一體的歷史街區標桿。場地保留了紹興傳統建筑風貌,但因年久失修及城市化的高速發展,除部分旅游景點外,大部分建筑長期處于缺乏修繕的無序狀態。針對此問題,對片區內建筑進行合理的修繕和梳理,不僅優化魯迅故里的游覽環節,對魯迅故里進行有效的活化利用,還還原歷史街區原始的肌理和風貌,體現了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獨特風貌的城市更新路徑9]。
從周家族人的命名創始,到對孔乙己文學形象的開發,文學和現實的雙重品格使得咸亨酒店成為文學商業化品牌的典范。咸亨酒店的發展承載著紹興的城市記憶,20世紀老店重新開張,又在21世紀擴建升級為五星飯店,品牌百年存續,超越了魯迅文化因文顯景的人工景觀,現已成為紹興古城文化的活態展示區。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時代特征,咸亨酒店也可被視為文學旅游
推動紹興古城更新的縮影。
(二)城鄉聯動實現融合發展
在外圍鄉村,安橋頭立足“魯迅童年外婆農家”主題,通過對具有歡樂溫情氛圍的場景還原和生態體驗,打造輕游樂、輕文藝的樂活產品,與城市文旅開發形成差異化互補。從魯迅故里到魯迅外婆家,少年魯迅乘坐烏篷船要歷經五個多小時的水路交通,縮短至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專線車程。城鄉之間的便捷可通達性,縮小了城鄉文化資本利用轉化的差距。在浙江省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背景下,安橋頭村深入挖掘了魯迅外婆家這一文化IP的內涵,設計“閏土刺查”稻田藝術,打造“弦與小鳥雀”、童夢百草園等一系列文學載體景觀與空間,同時創新“迅哥菜園”運營模式,引入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等高端文化資源,發揮品牌效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促進了村莊工商業發展及集體增收,鄉村振興成效顯著。
安橋頭村的旅游開發,實質上是城市文化資本與鄉村空間資源的一次深度耦合。一方面,城市的文化權威和消費市場為鄉村提供了價值變現路徑;另一方面,鄉村的在地記憶和生態本底保障了文化本真性,平衡了城市開發商業異化的風險。“城市IP一鄉村載體”的聯動模式推動城鄉走向融合發展。
三、人文鄉村目的地:文脈厚村,文創富村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人文鄉村建設背景下,浙江各地鄉村依托文人故里的空間資源,發揮空間作為文化敘事媒介的作用,加強對本土文化的挖掘與利用,推進農文旅融合,為鄉村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提供有力支持。
(一)艾青故里:文化陣地催生振興原動力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畈田蔣村吸引著眾多文學愛好者尋訪中國詩壇泰斗寄托濃厚鄉愁的故土,更在文旅融合介入下,開拓了新時代鄉村的發展可能。畈田蔣村以艾青詩歌文化為重點及脈絡,打造了艾青大道等詩歌元素地標,設置了“村史廊”“景觀廊”等特色廊道,使得詩歌文化與鄉村文化融合嵌入、交相呼應。挖掘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將艾青故居、大堰河之墓、“大地之愛”黨性教育基地等空間節點串珠成鏈,打造發揚紅色精神的重要陣地,推動村莊知名度及影響力不斷提升。發揮在地文化資源的藝創力量,景區運營團隊聯合鄉村文化能人開展藝術鄉建,地方文藝表演、艾青詩歌朗誦會等
活動促進文化惠民,更激發了在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與此同時,畈田蔣村以鄉村環境整治為契機,進行舊房改造及古建筑保護性開發,實現村居環境風貌提檔升級,成為省域首批試點建設城鄉風貌樣板區“詩歌桃源風景線”上的節點村莊之一。文學文化資源的轉化作為物質空間重構、產業融合升級的催化劑,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共同富裕的精神動力。
(二)李漁戲劇小鎮:文化遺產融入產業全鏈條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李漁為倡建于家鄉的涼亭撰寫的對聯,奠定了東方詩性生活美學的基調,也呼應著夏李村的文旅源起與發展。享有“東方莎士比亞”美譽的李漁并非傳統文人視角下的功名之士,但從文學藝術與園林建筑到飲食文化與生活態度,其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面向研學游、休閑游的文旅需求,夏李村深度梳理李漁的文學文化遺產,挖掘核心資源,以戲劇表演、場景設計、產業融合為文學文化IP的價值轉化路徑。如對《笠翁對韻》實現視聽化展示與交互,取李漁小說《十二樓》為建筑賦名,將戲劇元素融入物質空間與多元業態,將李漁設計營造的園林提升為文化地標納人研學游線,將《閑情偶寄》的飲食觀轉化為餐飲產品,打造本地農副產品品牌與李漁家宴餐廳等本土餐飲品牌。
整村運營模式下,通過傳統建筑保護性利用、戲劇元素沉浸式植入等空間改造策略,以及實景戲劇、互動工坊、主題民宿等體驗場景設計,推進李漁文化與研學、餐飲、休閑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孵化本土文創品牌,延伸產業價值鏈,擴大品牌影響力。從創造性轉化文學資源、沉浸式營造空間場景到系統性整合產業要素,該村系統性開發李漁戲劇文化資源,實現了從傳統村落向沉浸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轉型,提升了文旅產業規模,有力帶動了村集體經濟收人增長。
無論是宣揚紅色精神的畈田蔣村還是提倡休閑美學的夏季村,它們的經驗為同類文學資源型鄉村提供了可復制的“文化一空間—產業”協同發展模型,驗證了文學旅游可以通過“文化IP活化一空間場景營造一產業生態構建”的發展模式推動鄉村振興。
四、結語
文學旅游通過文本活化、空間重構與記憶再生產,為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提供了獨特的文化驅動力。在城 市語境中,魯迅故里、大運河詩路等案例表明,文學IP的創造性轉化能夠重塑歷史街區的文化肌理,推動空間功能轉型與產業升級;在鄉村場域,與艾青詩歌相關的畈田蔣村、與李漁戲劇相關的夏李村等開發實踐證明,文學記憶的在地傳承可以重構鄉村認同,培育特色文旅產業,賦能鄉村治理與振興。
未來的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實踐中,應充分發揮文學資源的賦能價值,同時尊重地方社群的文化主體性,兼顧物質空間的詩意改造與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通過文學旅游助力城鄉融合更新的文化路徑,重新發現地方,連接傳統與現代,在空間變遷中守護文化根脈,實現物質環境改善與文化生命力延續的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1]孫若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只隔一層窗戶紙[EB/OL].(2021- 11-11)[2025-05-15].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FTKlIN052 4G582.html.
[2]BUTLER R.Literature as an influence in shaping the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A review and case study[C]//MARSH J.Canadian Studies of Parks,Recreation and Tourism in Foreign Lands.Peterborough: TrentUniversity,1986:111-132.
[3]賈鴻雁,王金池.從建構主義真實性看文學資源的旅游開發:以界首鎮“汪曾祺水鄉風俗園\"項目策劃為例[J].旅游學刊,2009(5):26-30.
[4]吳英文.文學旅游視域下的審美資源開發與利用[J].社會科學家,2018(11).96-101.
[5]傅祖棟.浙江文學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及對策[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5):74-79.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EB/0L].(2021-06-10)[2025-05-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6/10/content_5616833.htm.
[7]徐海超,賀小榮,張明雪,等.文學主題旅游流的網絡空間結構特征研究:以“浙江詩路文化帶”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3(5):100-106.
[8]王建國,周儉,田莉,等.“城市更新的創新實踐與關鍵突破”學術筆談[J].城市規劃學刊,2025(2):1-12.
[9]曲帥,王逸初,邵禹涵.我國城市更新的實踐探索、潛在挑戰與實現路徑[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5(2):77-80,241.
作者簡介:
劉蘊奇,碩士,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