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量更新背景下,工業片區活化不僅是空間功能的再生,還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延續。半坡國際藝術區(原西北第一印染廠)的鋸齒形廠房、蒸汽管道、廠區道路、露天劇場、職工食堂等要素,曾是萬余名紡織工人生產生活的記憶錨點。經過改造,雖然其環境得到了改善,但千篇一律的改造方式,導致空間與人們之間形成割裂感,空間文脈逐漸消逝,人們對空間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日漸削弱。因此,對城市記憶的研究對于半坡國際藝術區的活化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記憶與工業遺產
(一)城市記憶
城市如同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機體,其發展歷程中持續生成著獨特的記憶。這種以物質空間為載體的集體認知圖譜,凝結著歷史層積的文化密碼與身份認同,在時空維度上構建起城市演進的連續性敘事。本研究將城市記憶理論植入工業遺產更新領域,通過建構“記憶一空間一情感”的交互機制,使工業遺存從歷史見證者轉變為能自主言說的有機生命體。城市記憶由記憶主體、記憶客體、記憶載體三部分構成。其中,記憶載體包括物質性載體與非物質性載體。
(二)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的概念脫胎于英國的工業考古調查,隨著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簡稱TICCIH)等國際組織的建立以及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召開,其概念、內涵、保護方針等逐漸明確2。2003年發布的《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指出,“工業遺產由工業文化遺存組成,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3]。
二、工業遺產片區更新面臨的問題
第一,“景觀失語”現象嚴重。工業遺產的記憶依附于廠房肌理、生產設備、標語壁畫等物質遺存,以及工藝流程、勞動場景、集體生活等非物質要素。當前更新實踐中普遍存在重空間改造、輕記憶解碼的傾向,對建筑本體的保護多停留在表皮修復層面,未能通過記憶要素提取形成空間敘事邏輯,導致工業記憶的“景觀失語”。第二,記憶主體性與消費主義的沖突。城市記憶的延續依賴于記憶主體(工人社群、在地居民等)的持續參與。但在資本驅動的更新模式下,原真性記憶載體常被置換為消費符號,形成“記憶置換一空間紳士化一社群驅逐”的惡性循環。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指出,這種斷裂將引發場所精神的“記憶休克”。第三,記憶存續的靜態困境。場所記憶的存續需要建立動態的再生產系統。多數項目仍采用檔案室封存保護的方法,未能將記憶要素轉化為可參與的文化生產活動,導致工業記憶陷入“博物館化”的靜態困境。
三、基于城市記憶的半坡國際藝術區活化策略
(一)半坡國際藝術區現狀
半坡國際藝術區是西安重要的工業遺產改造項目,其前身為創建于1961年的西北第一印染廠。作為計劃經濟時期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印染企業,該廠區完整保留了典型的蘇式工業建筑群,包括鋸齒形廠房、紅磚辦公樓等特色建筑,承載著西安紡織工業發展的歷史記憶。園區通過功能置換和空間改造,轉型為集藝術創作、展覽展示、文創產業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園區。目前,其形成了“工業記憶 + 當代藝術 + 文化產業 + 建筑空間 + 藝術配套”的獨特發展模式。
(二)半坡國際藝術區城市記憶要素
一是街巷記憶要素。作為記憶主體,上一代西北第一印染廠(簡稱“西北一印”)工人的日常通勤路徑、班車搭乘點等記憶要素形成了獨特的空間圖譜,這些圖譜銘刻著計劃經濟時期產業社區的運行邏輯。筆者采用“類型學-圖底關系”復合分析法展現原西北一印與現半坡國際藝術區的空間肌理(圖1),半坡國際藝術區在更新過程中并未改變原有的空間肌理。
半坡國際藝術區的主干道位于廠房核心區域,兼具交通通行與藝術展示雙重功能,該通道D/H比約為1,營造出親切的步行環境,然而其展示功能的發揮仍存在一定局限。廠房四周街巷空間D/H的比值在0.5左右,存在空間尺度偏小、失調的情況。
二是建筑記憶要素。原西北一印為蘇聯援建時期建造,建筑形式為典型的蘇式風格。廠房建筑主體結構通常高大方正,體量厚重,采用對稱式布局,外觀強調豎向線條的挺拔感。建筑外立面常用紅磚,窗戶多為長方形,排列規整,建筑尺寸較大,以滿足車間采光需求。辦公建筑為“三段式”的建筑結構。在更新過程中,半坡國際藝術區較好地保留了蘇式的建筑風格,僅改變了建筑內部的結構。當前園區以2—3層的商業、餐飲空間為主,商戶自行設置的各類店招雖豐富了建筑立面效果,卻導致視覺秩序紊亂,亟須進行系統性整治。街巷兩側建筑立面多為紅磚或灰墻,整體色彩呈現紅棕、灰、白的基調。
三是公共空間記憶要素。原西北一印為紡織廠,廠區內部的公共空間承載著豐富的記憶。特別是擁有鋸齒形屋頂的紡織、印染主廠房,內部是成排的紡織機、印染設備、蒸汽管道,是工人日常勞作的核心場所,構成了壯觀的生產場景。機器轟鳴、蒸汽彌漫、紗線穿梭的聲音、氣味與視覺體驗構成了強烈的感官記憶。在半坡國際藝術區內部,依舊保留有一些印染設備及蒸汽管道,這些工業遺存作為最直接的物質見證,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圍繞著廠房四周的廠區主干道,曾經是貨運卡車、手推車繁忙穿行的路徑,是生產流程空間組織的脈絡。園區的主入口區域是工人上下班人流集散的核心場所,承載著交接班時熙熙攘攘、自行車洪流的集體記憶,也是工廠對外形象展示的窗口。
四是工業精神記憶要素。西北一印區域在1955年前為農田,如今,它承載著20世紀的工業記憶。傳統歷史街區以城墻、鼓樓等歷史景觀為標志,而工業區以紡織設備、煙肉、水塔等工業設備為核心。昔日,高聳的煙囪和巨大廠房象征著強大生產力與工人奮斗追求的美好未來,那時工人地位較高,與工廠情感深厚。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轉型,傳統紡織工業時代的生產設備、輸送管道、印花布品等正逐步退出實用領域,轉而成為記錄工業文明發展歷程的重要記憶符號。
圖1半坡國際藝術區街巷形態
(三)半坡國際藝術區存在的問題
第一,物質遺存的碎片化。半坡國際藝術區中雖然對一些代表著工業記憶的設備及管道等進行保留,但它們作為獨立的雕塑或裝置散落在藝術區各處,脫離了原有的生產場景和空間序列,導致原有西北一印的空間邏輯和宏大生產場景的整體性難以被完整感知。同時,這些設備作為生產工具的具體歷史信息變得模糊,對于不了解紡織工業的游客而言,其更多是作為抽象的“工業符號”或藝術背景存在。
第二,街巷空間破碎。半坡國際藝術區街巷整體呈現網格狀布局,目前園內主要有位于主廠房內部的內街及四周的街道,其不僅有通行的功能,同時還具有展示展覽、休憩、舉辦活動等作用。半坡國際藝術區街道高寬比為0.5一1,整體來看街道較為狹窄,沿街建筑普遍被改造為商業用途。由于園區交通混亂,商戶為滿足停車及廣告展示等功能需求,無序侵占包括人行通道在內的公共通行區域,致使實際可用道路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第三,公共空間使用效能明顯不足。作為紡織城工業遺址的重要代表,半坡國際藝術區的公共空間本應充分發揮其多元價值,包括區域形象展示、節慶活動舉辦、工業文化傳播等復合功能,以增強公眾參與性。然而現狀調研顯示,現有公共空間使用效能明顯不足,東側主入口廣場功能單一,主要具有游客集散作用,工業遺址廣場因空間局促,僅作為通行通道使用。這些公共空間未能有效發揮“公共活動”與“社會交往”的核心價值,整體利用率偏低。
(四)基于城市記憶的半坡國際藝術區活化策略
首先,構建空間敘事網絡。空間敘事指的是分析空間中的敘事主題,提取和整合敘事要素,再結合空間的序列結構,將這些要素有機串聯,營造敘事氛圍[4]。半坡國際藝術區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勞動故事。運用空間敘事理論可構建半坡國際藝術區的敘事體系,通過重塑敘事空間展現其獨特故事并改進整體空間結構,該過程分為四步(圖2)。第一,制定場所主題,根據園區的歷史及西北一印的核心記憶要素,確定“工業與傳承”的敘事主題;第二,建立空間節點,選擇工業管道、煙肉等設置互動性記憶節點,通過鋪裝復原、情景再現等手法喚起記憶與情感;第三,串聯記憶線路,將典型敘事要素嵌入現有空間載體,或運用多媒體、光影等手段靈活再現,連接記憶場景,形成敘事路徑;第四,形成空間序列,引入“開端一發展一高潮一結尾”結構,入口重點塑造工人上下班的場景作為故事的開端,利用工業要素塑造園區廣場空間,出口呼應主題形成深刻結尾,增強空間場景性與吸引力。
其次,優化街巷空間,提供沉浸式漫游記憶體驗。園區道路延續了原西北一印廠區道路的格局,其設計之初未充分考慮大量人流及人車混行的需求。這導致街巷尺度普遍狹窄,加之兩側建筑較高,行走其間易產生壓抑感。鑒于這些建筑具有較高歷史價值,拓寬街道并不可行。為緩解行人的壓迫感,可通過降低建筑立面的色彩飽和度以及在道路兩側增設景觀小品、灌木以及休息設施,創造視覺焦點和休憩點來減輕不適感。主要廠房四周的道路,為滿足藝術區人流的需求,應考慮通過鋪裝材質區分人車路線。人行路面鋪裝可使用與工業記憶相符的紅磚等材質。
再次,公共空間功能配置優化,再現歷史記憶場景。目前半坡國際藝術區公共空間不足,但由于園區的歷史價值,因此在更新中不適合大規模建設新的公共空間,應更好地挖掘和利用這里已經存在的潛在空間。可以利用園區內的閑置建筑以及閑置用地,賦予其一定的功能,將其改造成為園區的公共空間。例如,為了承接“常樂·尚都”國際文化創意街區以及鐵路公園的游客,可將南側與國棉三廠臨近的出入口的閑置空間,以及北側與鐵路公園連接處的閑置空間設置為游客集散廣場。同時,原紡織城露天會場承載著老工人珍貴的文藝記憶,曾為上萬職工及家屬帶來歡樂,是當時的“一絕”,隨著時代的變遷,露天會場已不復存在,可利用半坡藝術區的音樂廣場或下沉廣場打造露天電影院,重現歷史場景。
最后,強化工業精神表達,喚醒集體記憶。對園區內散落的紡織機、印染設備、蒸汽管道等工業遺存進行系統性整理,結合原有生產流程重新組織空間序列,使游客能夠感知完整的工業生產場景。例如,在鋸齒形廠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尾光 --》入口空間 街巷空間 廣場空間 出口空間房內復原部分紡織生產線,結合聲光電技術模擬機器運轉的視聽效果,增強歷史沉浸感。計劃經濟時期的標語、宣傳畫、廠報等是工業精神的重要載體,可結合當代藝術手法重新設計,如將“勞動最光榮”等經典口號以霓虹燈、涂鴉等形式再現,既保留歷史符號,又增強視覺吸引力。
綜上所述,工業遺產與城市記憶密不可分,這些記憶不僅見證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還成為城市文化特質和精神認同的核心載體。基于城市記憶的工業遺產的活化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半坡國際藝術區的實證研究,提出系統性的活化策略。工業遺產活化是一項需要持續探索的長期工程。只有將物質空間的保護與精神文化的傳承有機結合,才能使工業遺產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為城市特色塑造和文化認同建構提供持久動力。本研究希望為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提供新的思路,推動工業文化在當代城市發展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川郭舒,李修遠.符號視角下城市街巷地名的空間特征及旅游化利用:以沈陽市為例[J].經濟地理,2024(6):232-240.
[2]張晨文.工業遺產檔案的產生背景、內涵及保護實踐[J].檔案管理,2022(5):27-30,35.
[3]羅疑惠.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舊城工業遺產活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21.
[4]王安,孫超法.基于空間敘事的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更新設計:以岳陽洞庭南路為例[J].湖南包裝,2025(2):171-173,182.
作者簡介:
劉佳月,碩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城市設計、城市更新。
段芳,碩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規劃、城市更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牛佳碩,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城市設計、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