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5年度校級課題“生態文明視域下豫北傳統村落活化發展策略研究”(SD-YB2025002)研究成果。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2024年《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建設美麗鄉村,科學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鄉村風貌引導。傳統村落承載著卓越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傳統村落不僅是農耕文明的結晶,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2。對豫北傳統村落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生態文明視域下的活化發展策略,對于傳承地域建筑文化、優化村落空間布局、促進建筑與生態環境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針對傳統村落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豐富,但針對豫地研究尤其是豫北個別地區的研究較少。從研究內容來看,河南地區傳統村落的研究涉及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村落及建筑空間形態演變、景觀特征、保護及利用、廣場設計、洪澇災害敏感性評估等,其中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對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的研究較少3]。從研究地域來看,涉及豫北地區的研究已有一部分,但缺乏針對濟源地區的研究。學者王瑤瑤就河南省濟源市大峪鎮周莊村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進行調研,并探究其面臨的問題和傳統村落保護設計原則4;學者尉富國以河南省濟源市雙房村為例介紹了旅游發展經驗[5。濟源作為濟水發源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生態價值與社會經濟價值,但當前研究較為空白。本文對濟源傳統村落活化情況進行研究,以深度挖掘和傳承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同時汲取生態智慧,為現代鄉村的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提供借鑒。
一、濟源傳統村落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濟源傳統村落分布及特征
濟源傳統村落分散在大峪鎮、思禮鎮、邵原鎮等鄉鎮地區,多依托豐富多樣的地質地貌,如王屋山、太行山,與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融合,形成山水田園格局。以濟源市國家級傳統村落水洪池村、雙房村為例,從地理位置來看,前者位于濟源市西北部豫晉兩省交界處,地處思禮鎮西北端,后者位于濟源市邵原鎮深山區,均距離市中心較遠,交通可達性一般,公共交通較少。從村落布局來看,兩個傳統村落空間結構均呈現典型的自下而上生長邏輯:水洪池村為分散式布局形態,受地形地勢影響,道路呈不規則自由形態,建筑呈組團狀聚集,整體為分散式布局形態;雙房村布局形態為集中式,黃孤線為主干道,貫穿整個村落,多分支街巷串聯建筑,形成“主巷一支巷一節點”空間形式。從生態環境來看,二者均有良好的生態優勢:水洪池村位于深山區,臨近蟒河自然風景區與九里溝景區,生態優良,森林資源豐富;雙房村靠近小溝背·銀河峽景區,生態環境優美,植被豐富。從建筑形態來看,二者均具有傳統村落的鮮明特色:水洪池村以磚石民居、“L”型和“二”字型合院院落為主,雙房村以土墻、土房、土樓等鄉村傳統建筑為主。從開發利用來看,當前開發了水洪池旅游度假村、媧皇谷等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傳統村落的潛在價值,使原本閑置的村落空間得到活化,打造了鄉村旅游,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開發利用仍存在諸多不足。
(二)濟源傳統村落活化的困境
一是建筑空間活化利用待優化。其傳統建筑多采用當地材料,如石材、木材、夯土等,建筑形式豐富多樣,有合院、土樓等。雖然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但地理位置便利性差,配套生活設施少,降低了游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制約著村落的進一步發展,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與村落吸引力。同時在發展鄉村旅游、文創產業時,傳統建筑空間尺度、層高與新興功能空間如民宿、展覽廳、手工作坊等適配性差,改造難度大。傳統建筑引入現代技術改善保溫、水電等性能時,與原有結構、材料沖突,影響建筑安全與外觀。新建建筑呈現“新農村”現代化住宅形式,與傳統建筑融合度低。再者,空間權屬復雜,產權界定模糊,涉及多代傳承與復雜繼承關系,公共與私人空間權屬劃分不清,阻礙建筑空間的活化利用推進。
二是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傳統村落雖承載著豐富文化遺產,但在活化進程中對文化內涵的挖掘浮于表面。水洪池村有愚公移山傳說、廟會等民俗文化,保留石徑、石桌、石磨、石碾、石白等景觀,雙房村農耕文明場景基本保持完整,犁、樓、鋤、耙、紡線織布等生產生活工具多樣。當前已有旅游開發,依托雙房村的皇谷旅游度假區建設了一些旅游設施,但業態布局不夠完善,踩高蹺、敲大鼓等傳統民俗文化存在同質化現象,缺乏新意。古老手工藝如剪紙、編荊條等缺乏對技藝傳承脈絡、獨特工藝技巧以及背后文化寓意的系統梳理與展示。在古建筑利用上,往往只是簡單修繕開放,未通過故事講述、場景復原等方式,讓游客真切感受到建筑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價值,致使游客文化體驗單一,村落難以憑借深厚文化底蘊形成強大吸引力與品牌效應。
三是保護與開發矛盾。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年輕勞動力外流,村落空心化現象嚴重。對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嚴格遵循原真性與完整性原則,需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進行修繕、維護,但當前相關部門專項資金有限,社會資本回報周期長、風險高,導致資金來源少,村落的傳統建筑保護修繕、基礎設施改造以及文旅資源開發困難。另一方面,村落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筑文化傳承,導致村落原有的建筑風貌難以傳承。
四是傳統村落傳播的渠道和形式欠缺。傳統村落對外傳播局限明顯。傳播渠道狹窄,主要依賴線下的游客口碑與少量旅行社宣傳,在互聯網時代,線上傳播力度不足,當地官方社交媒體平臺上缺乏專業運營與話題熱度,難以觸達廣泛的潛在游客群體。傳播形式單一,以文字與圖片介紹為主,缺乏創新。視頻類傳播多為簡單記錄,未運用VR、AR等新技術,無法讓受眾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村落魅力。互動性傳播形式更是匱乏,致使傳統村落知名度難以有效提升,文化影響力受限。
二、生態文明與傳統村落的聯系
生態文明內涵豐富,涵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生態系統平衡穩定及資源節約環保。從內涵來看,傳統村落是生態文明的微觀載體,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從發展來看,生態文明理念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創新提供了理論支撐,而傳統村落為現代生態治理提供了經驗借鑒。
(一)傳統村落是生態文明的活態載體
從物質層面而言,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物質遺產,建筑群落具有地域特色。建筑往往采用當地的自然材料,遵循自然規律而建,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其中,濟源水洪池村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依山就勢,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周邊自然環境完美融合。同時,傳統村落是生態文明的微觀載體,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從精神層面而言,傳統村落承載著深厚的生態文化精神內涵。傳統村落都蘊含著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理念,有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傳統技藝和村規民約,承載著先民與自然相處的智慧,構建出人與自然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生態文明是傳統村落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要想實現傳統村落活化,必須將堅持生態文明作為基本原則。只有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傳統村落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才能最大限度保留自然生態村落對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關注鄉村、回歸鄉村,為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傳統村落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選址布局、建筑風格、生產生活方式等,無不體現“道法自然”的智慧。在現代社會,重新挖掘和弘揚這一智慧,將其融入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中,不僅能夠讓傳統村落重煥生機,延續其獨特魅力,還能為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三、濟源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對策
(一)構建“五位一體”活化路徑,筑牢生態基底生態基底整治是傳統村落活化的基礎與前提,需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濟源傳統村落的山水、植被、農田等生態要素開展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劃定生態紅線,嚴禁在紅線范圍內開展開發與建設活動。雙房村、水洪池村可充分依托生態優勢、傳統建筑特色,融入小溝背、九里溝景區的生態空間布局,打通生態廊道,構建起傳統村落與風景區間的生態連接帶,實現生態資源的聯動共享。同時,完善傳統村落的衛生基礎設施、污水處理系統、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設施,避免因生活污水直排、垃圾隨意丟棄等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由此,筑牢村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根基,為其他活化策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保護傳統格局風貌,避免同質化改造
城鎮化浪潮下,傳統村落村民為追求現代建筑風格及高品質生活,往往拆舊建新,新民居與古樸傳統建筑形成鮮明對比,嚴重破壞了傳統村落風貌與歷史文脈。在村落更新改造過程中,應嚴格遵循“保護優先、修舊如舊”原則,采用“微更新”“漸進式”改造手法,避免大規模拆除重建。針對傳統建筑,可運用傳統工藝和材料進行修繕維護,保留建筑的歷史痕跡與地域特色;在新建或改建項目中,要使建筑風格、尺度與傳統村落風貌相協調,延續村落的空間脈絡與文化記憶,防止在活化過程中出現“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現象,確保每個村落都擁有獨特的文化標識與景觀風貌。
(三)推進功能現代化轉型,實現多元融合
依據濟源傳統村落的資源優勢和區位條件,推動村落功能從單一居住功能向多元復合功能轉型。對此,可積極引入文化創意、生態旅游、特色民宿、康養休閑等現代功能業態,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綜合空間;將閑置的傳統民居改造為民宿或特色手工作坊,既保留建筑原有風貌,又賦予其新的功能;利用村落周邊的自然景觀和田園風光,開發生態旅游項目,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通過功能的多元化拓展與融合,可提升村落居民的生活品質,增強村落對游客和投資者的吸引力,促進傳統村落的經濟繁榮。
(四)挖掘轉化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價值
對濟源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與研究,深入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如水洪池村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革命遺址,對此,可將紅色資源作為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挖掘,設立“研學課堂”“紅色情景劇”等,豐富游客與學生的游覽體驗。同時,通過創意設計和現代技術手段,將文化元素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舉辦民俗文化節、傳統手工藝展演等活動,利用數字化技術建設線上文化展示平臺,全方位展示村落文化魅力。鼓勵村民參與文化傳承與創新,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村落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實現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與價值提升,以文化引領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在當下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濟源傳統村落的發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目前,濟源傳統村落具備自然生態優良、建筑文化厚重等優勢,但存在建筑空間活化利用有待優化、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等問題。剖析傳統村落發展與生態文明存在的內在聯系,基于此提出一系列對策,包括構建“五位一體”活化路徑,筑牢生態基底,保護傳統格局風貌,避免“千村一面”,推進功能現代化轉型,增強吸引力,挖掘轉化文化內涵,提升價值,推動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此外,濟源還有眾多尚未被納入傳統村落范疇的村落,它們同樣面臨著相似的活化與發展困境。通過對濟源傳統村落的研究,有望為這些村落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曾獻君,王坤,王武林,等.中國傳統村落活化研究進展[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5(2):59-73.
[2]張祥永,于鯨,黃佩珊.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海南傳統村落景觀特征與文化傳承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7(2):55-58.
[3]劉榮增,谷苗苗.豫南傳統村落景觀基因識別與活化路徑研究:以新縣丁李灣村為例[J].中國名城,2025(2):79-86.
[4]王瑤瑤.鄉村振興戰略下中原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研究:以濟源市大峪鎮周莊村為例[J].鄉村科技,2020(29):49-50.
[5]尉富國.傳統村落的旅游扶貧路徑:以河南省濟源市雙房村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3):34-35.
作者簡介:
黃文霞,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建筑技術。張蕾蕾,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吳怡雯,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