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和殘障人群權益保障意識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成為衡量社會文明水平和發展程度的關鍵維度。202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開始實現系統推進。在這個背景下,山岳型景區由于地形復雜和對生態保護的訴求,成為檢驗無障礙環境建設技術水平與成效的重要場所。2024年1月,以特色峰林地貌和眾多山岳型景區著稱的張家界市出臺了全國首部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地方性法規《張家界市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規定》,為其他山岳型景區提供了地方實踐參考。2025年1月,《山岳型旅游景區無障礙設施與服務指南》作為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在技術層面明確了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基本要求??梢姡皆佬途皡^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正日益受到關注。從整體情況看,這一領域仍處在探索階段,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將立足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現實情況,探討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意義、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改進方向。
一、山岳型景區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意義
(一)發展價值:提升景區綜合競爭力
在旅游業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無障礙環境建設正在成為衡量景區服務能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一環。從游客構成來看,現階段銀發族與親子群體在旅游市場占據很大比例。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我國在2000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至2021年,老年人口比例攀升至 14% 以上,表明我國已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對銀發群體來說,旅游需求是要“能看”且“能走”,這對景區提出了更高的無障礙服務要求。與此同時,親子游的市場仍保持著大體量。相關調查顯示,高達 96% 的家長愿意帶孩子一起出游,這類家庭游客對無障礙設施亦有著較高的依賴。在山岳型景區,地勢陡峭、路程較長等客觀因素對兒童、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并不夠友好。如果無障礙設施完善,不但能提高景區的接待能力,還能擴大服務范圍,吸引更多潛在游客[。
2020年,莽山五指峰景區被中國旅游景區協會、中國肢殘人協會授予“全國首家無障礙山岳型旅游景區”稱號。該景區修建了8公里游步棧道,設置了專為輪椅設計的觀景平臺,配備升降系統和智能導覽設備,并成立了專業的服務團隊。莽山探索出一種無差別共享自然的旅游新模式,自2020年8月無障礙系統投入使用以來,截至2024年已累計接待殘障游客3萬余人次,其中,重度肢殘者超過7000人次,60歲以上老年游客超過40萬人次。通過提供無障礙服務,莽山幫助更多人實現了登高望遠的夢想,也在同質化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提升了景區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
(二)示范價值:引領無障礙環境建設創新
山岳型景區地形復雜,對技術方案和施工能力要求更高,在設施選址、材料使用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也更容易面臨問題。多種條件的限制,讓山岳型景區成為檢驗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的重要場所。
無障礙設施能幫助游客規避地形帶來的通行障礙,也有助于無障礙理念的傳播。莽山五指峰景區通過在海拔1400米到1600米的區間建起索道、自動扶梯、自助爬樓機和垂直電梯,顯著改善了通行環境,使臨時行動受限或使用輪椅的游客都能順利乘坐無障礙觀光車游覽登頂。見證或者是親身體驗這個過程的游客將對無障礙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正是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可以帶來的社會影響。國外專門推動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實例并不多,我國在這方面的積極探索正在拓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應用邊界,也在為其他類型景區和公共空間提供經驗。
二、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現況與困境
長期以來,山岳型景區設計理念相對滯后。山岳型景區地形復雜,加上缺少專門的無障礙設施,各類人群在游覽中都會遇到困難。尤其是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他們的出行需求長期沒有得到足夠關注2。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有關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文件,一些山岳型景區也開始嘗試進行改造和建設,整體情況相比過去有所改善,但總體上還處于初步階段,基礎比較薄弱。早些年,無障礙環境建設在景區中的重要性不高,規劃缺乏系統思路,投入也比較有限。在《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中,關于無障礙設施的分值只有10分,相較于總分1000分,無障礙環境的評價分值占比過低,而且評價內容主要集中在衛生間、坡道等基礎設施上,這樣的設置很難滿足特殊群體深入游覽和完整參與的需要。近幾年,莽山五指峰作為國內第一個完成無障礙改造的山岳型景區發揮了帶頭作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沂蒙山等景區也陸續開始建設無障礙設施,但從整體來看,現階段山岳型景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依然面臨推進緩慢、覆蓋面窄、籌資困難等問題。
(一)山岳型景區工程條件限制
山岳型景區通常對生態保護有較高要求,工程項目的實施則受到嚴格的限制,許多大型機械設備和施工方式不宜采用。例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著名景點百龍天梯的建設過程曾引發巨大爭議,該設施作為連接袁家界與金鞭溪景區的重要交通節點,因生態問題曾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最終才得以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需要在坡度大的地段加裝電梯、升降平臺或修建棧道,這些設施技術要求高,還涉及巖體穩定、防護措施等工程問題。同時,山岳型景區建設往往需要林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審批,協調難度大,因此建設項目的推進常常會受到干擾。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無障礙設施在整體上的布局和系統化建設。
(二)高投入與低回報的現實風險
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普遍面臨高投入、低回報的現實問題。在莽山五指峰景區,無障礙專項的總投入接近2億元人民幣。為實現全程無障礙通行,景區建設了8公里懸空棧道、3.7公里的索道,設施方面配備了7臺輪椅升降設備和10臺爬樓機。其中,每公里的懸挑式游步道造價高達1000萬元以上。為了滿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還需要常備輪椅、拐杖、助行器等輔助設備,同時,講解、引導等軟性服務亦需持續資金與人員投入。然而,目前無障礙環境建設還沒有專門的資金來源支持,且無障礙旅游市場還在起步階段,游客數量不多,很難通過門票或二次消費收回成本。近年來,景區門票價格受到調控,游客的消費習慣也在變化,這些因素進一步壓縮了投資回報空間。在資金緊張和收益不明朗的情況下,尤其現階段沒有許多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經驗借鑒,部分景區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項目的積極性并不高。
(三)無障礙認知滯后帶來的阻礙
旅游景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是近些年才逐漸形成規范,早期基礎比較薄弱。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只是修路和裝設備,它涉及從規劃設計到施工、管理等多個環節,需要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條。但在很多山岳型景區中,無障礙設施還存在布局不合理、覆蓋不全面等問題,發展水平也不均衡。更大的問題在于,大眾對無障礙環境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如一些景區管理者把無障礙簡單理解為“殘疾人通道”,只是在入口或游客中心簡單配置坡道、扶手等設施,缺乏貫穿整個旅游過程的服務理念[3。導視系統方面,盲文標識、語音提示這些關鍵的信息輔助設施幾乎看不到,視障游客很難實現獨立參觀。另外,工作人員大多也沒有接受專門的無障礙服務培訓,雖然設備配置了,但沒有人協助使用,導致了“有設備沒服務”的情況,影響設施的實際使用效率。以莽山五指峰景區為例,因缺乏專業人才,也缺少山地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經驗,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方案反復調整,出現了重復施工、資源浪費等問題,既拖慢了工期,也增加了成本。
三、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路徑
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資金投入、環境建設到服務提供需要形成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完善保障機制:提升制度執行力,降低落地難度
許多景區資金和技術有限,在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過程中往往會面臨投人成本高、實施難度大等現實挑戰,難以獨立完成建設任務4。這時,需要多方參與來緩解壓力[5??梢栽谡l揮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梢砸胧袌鰴C制,如通過特許經營、股權合作等方式,建立利益與風險共擔的合作關系。這樣能調動社會資本的參與積極性,減輕景區的運營負擔,提高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可持續性。
應著力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在整體規劃體系中的制度地位,從源頭保障其在實施過程中的權威性與延續性。在景區評定體系中,可以適當提高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評分比重,細化評估內容,把標準落到實處,在實際建設與管理中起到約束作用。除了制度和資金外,還需要人員支撐,要盡快培養和引進無障礙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建立配套的運行機制。只有人才到位、制度落實,項目推進才能更順暢,也能推動無障礙理念真正融入景區建設與運營當中。
(二)構建全域閉環:實現設施與服務的無縫銜接
無障礙環境建設不應局限在景區范圍內,而是要從出行到游覽的全過程來考慮,打通交通、住宿、游覽全鏈條。景區內部要結合地形特點合理安排主游線路,打通游客中心、主要景點、觀景平臺、餐飲區和衛生間等關鍵節點,做到路線連貫、路徑清晰。重點應放在修建坡度適中、通行順暢的無障礙步道,并配備防滑扶手、無障礙觀景平臺、電梯或輪椅升降設備等設施。施工過程中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選擇輕質環保的建材,采用對地形干擾小的施工方式,兼顧景觀保護和游客體驗??煽紤]引入履帶式輪椅、可調節坡度的平臺等設備,以適應不同地形,提高設施的使用效率。
服務配套方面,應在游客中心和重點區域設置輪椅、拐杖等輔助工具的租借點,提供無障礙接駁車服務。要建設無障礙信息導覽系統,覆蓋語音講解、圖文指引、盲文標識、無障礙網站和移動端應用等功能,讓有需要的游客能方便地獲取信息,實現自主游覽。在人員配備方面,應建立經過培訓的服務團隊,具備基礎溝通能力、設備操作技能、應急處理能力等。可以設立專門崗位,或組織志愿者隊伍,提供陪同講解、路線引導等服務,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滿意度。
在景區外,交通方面要保障游客體驗的便捷性,實現與地鐵、城市公交等交通站點的無障礙銜接。周邊要有提供無障礙服務的配套設施,酒店、餐館等公共服務場所應設置低位接待臺、無障礙衛生間等。還可以建立無障礙友好商戶名錄,同步到線上地圖,讓游客在出行前獲悉。通過系列措施,最終能實現景區游覽的全程無障礙閉環。
(三)實施動態優化:用評估反饋機制推動持續改進
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物理環境的建設是第一步,其成效取決于設施的長期運轉與服務的持續優化。建立相應的無障礙環境評價體系是關鍵,可以圍繞通達性、安全性、舒適度、信息獲取和服務響應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數據層面,可以結合游客滿意度調查,形成多角度反饋。景區應采用多種意見收集方式,包括線上留言、實地問卷等。依托使用者真實體驗能更精準地發現問題,可以邀請具有代表性的群體如殘障游客、老年游客作為體驗官,參與景區的無障礙環境測評。
在日常運行中,應設置設備巡檢、故障排查和維修機制,保障設施正常、安全使用。服務人員要定期接受培訓,按照反饋結果優化服務流程和接待方式,提升服務質量。為了推動行業發展,可選擇一些條件較好的景區打造無障礙旅游示范區,通過系統總結它們在設施建設、服務配套和運行機制上的做法,提煉適合推廣的經驗,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標準統一、人才培養和經驗分享,帶動山岳型景區無障礙環境整體水平提升,朝著普惠化、可持續、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孟欣,孟慶誠,彭蓉,等.美國生態旅游無障礙設施建設的研究與啟示[J].陜西林業科技,2023(4):118-122.
[2]鄭瑞.無障礙視域下我國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設研究[J].新西部,2020(9):72-74.
[3]徐樂怡,陳優優.人文關懷視角下杭州景區無障礙設施建設發展研究[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3(5):44-47.
[4]王穎,呂雅麗,王昱雙,等.濟泰地區旅游景區無障礙環境建設研究[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2(9):36-40.
[5]陶長江.境外殘障旅游與無障礙旅游研究進展與啟示[J].旅游學刊,2020(3):127-142.
作者簡介:
段潔瓊,碩士,湖南省農林工業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工程師。研究方向:調查規劃。
劉松,碩士,湖南省農林工業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調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