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生態宜居理念正在逐步融入城市建設的全過程,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對社區濱水區域進行生態景觀方面的翻新與改造。在此過程中,各地的社區景觀建設者持續關注人居環境質量,希望為居民帶來更綠色、更宜人的居住體驗。然而,如何平衡居民的居住需求與生態保護已成為核心問題。本文基于國內外類似項目的經驗梳理對其濱水景觀現狀特征展開解讀,并提出綠色低碳景觀更新策略,以期為打造生態宜居的社區濱水景觀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一、研究基礎
(一)相關概念界定
1.生態宜居設計
生態宜居設計是順應城市發展的新設計理念,其核心是在人類生活宜居與自然環境系統平衡之間,通過生態環境重構,實現生態環境和人類需求的有機統一,將綠色科技設計手段與人性化設計思想相結合,創造綠色、健康、和諧的生態社區。
2.濱水空間
濱水空間是城市中最具價值和開發潛力的空間資源,它的開發利用對繁榮城市經濟、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豐富地域風貌有著重要影響,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城市向人性化城市、文化城市、綠色城市轉型的重要切入點。
(二)研究現狀
社區濱水空間已呈現出先進的規劃理念與做法,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感受自然、親近自然的契機。在社區濱水空間的綠地網絡方面,一些案例引入了雨水管理、海綿城市等生態設計理念,有效減輕了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了空氣質量,為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活動場地;在詳細設計方面,不少案例建設了雨水花園、旱溪等生態設施,達成了雨水的自然滲透、凈化、儲存及循環利用,此模式降低了內澇風險,提高了社區生態系統的韌性。
二、杭州市毓溪社區濱水空間的特征與現存問題
毓溪社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街道,桃花溪谷是社區中的重要濱水空間,生物資源豐富,自然風貌保存良好。溪谷中心是蜿蜒曲折的自然水面,周邊有多棟住宅,現在的綠化覆蓋率較高。溪谷沿線設有步道,能滿足居民休閑、觀景、游玩等基本需求。步道兩側植物栽植密度較高,以桃樹為主要品類,水岸周邊以親水性柳樹為主,但水生植物品類相對單一。濱水的大片綠地以草坪為主,其間設置了低矮花境,形成了視野通透的開敞空間。
然而,經多次調查與訪談發現,桃花溪谷存在雨洪管理能力弱、駁岸生態性差、功能單一等問題。首先,當前的溪谷水量受季節影響較大,在旱季時蓄水較少,而在雨季,瞬時水量激增,容易淹沒周邊綠地和步道;其次,當前駁岸植被較為單一,尚未形成多樣化的水文生境;最后,濱水功能仍然單一,缺乏適宜老年人和兒童的多樣性趣味空間,不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的需求。
三、設計目標與構思
(一)設計目標
以生態宜居的社區濱水景觀為切入點,以可持續發展、多元共享為原則,構建“水為脈、綠為底、人為魂”的更新目標,實現水岸共生、人境共榮的濱水區域更新愿景。
依據目標與現狀情形,設置“水脈重生”“生境織補”“社區共享”三個主題,依照不同主題,植入相應場景與功能。“水脈重生”著重打造低碳場景,設計會借助濱水駁岸的景觀改造,構建綠色低碳的濱水空間,融入親水性活動功能;“生境織補”主題聚焦自然生態與健康活動的互動場景,設計會融合康養空間、運動空間和濱水綠地,為居民提供運動、觀賞等多元功能空間;“社區共享”主題重點聚焦戶外教育場景,承載兒童和青年的趣味活動。
(二)設計構思
本次改造設計,意在解決濱水空間雨洪管理能力弱、駁岸生態性差、功能單一等問題。設計以當地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形成“藍綠交織,營造生態綠芯”“多元場景,共享全齡健康生活”兩條設計思路,以期在生態化和人本化的設計理念指引下,打造全齡友好、韌性水脈、共生棲居的濱水景觀空間。
一是“藍綠交織,營造生態綠芯”。首先,應秉持生態優先的理念,充分利用濱水區域水系和綠地的生態優勢,結合自然地形,融入雨洪管理技術,塑造具有雨水調節韌性的生態駁岸,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綠環。其次,可以在濱水區的核心區域,打造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綠芯,引入多種類型的水生植物、動物,營造一個親近自然、充滿生機的生態棲息地,彰顯獨特的生態魅力,提升整個社區的生態品質。
二是“多元場景,共享全齡健康生活”。社區濱水空間更新應融人多元場景,不僅設置日常親水步道、濱水觀景平臺,還可以設置一些適合兒童使用的趣味天地、適合老年人使用的種植花園、適合青年使用的多功能活動中心。各場景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的需求,打破以往單一的觀賞功能,實現全齡活動友好的多元場景。
四、設計策略
(一)總體景觀規劃
結合前期的調研分析和設計構思,以杭州市毓溪社區的桃花溪谷為例展開規劃。在整體空間營造方面,以“藍綠空間 +i 環形步道”構成濱水區域的核心空間骨架,結合雨水花園打造生物多樣性綠芯,結合慢行系統、駁岸規劃、雨洪規劃,形成韌性水脈、共生棲居的活力濱水區域(圖1)。
一是慢行系統規劃。使社區慢行活動與藍綠空間相融合,以濱水步道和運動跑道為主要動線,在提供慢速活動功能的同時,串聯濱水區域的各個景觀節點,以此來提升慢行系統的功能性和生態性。
二是濱水駁岸規劃。毓溪社區的濱水駁岸規劃秉承生態理念,在設計上首先考慮通過緩坡、臺地等自然形式構建親水空間。其次,考慮自然生態的做法,采用本地的石材和耐水濕的植物進行護坡處理,選用蘆葦、菖蒲等植物凈化水質。最后,融入淺灘做法,在經常發生內澇的區域設置拋石護岸和生態袋護岸,既起到防洪的作用,又能保護水里的生物。通過這些生態化的設計(圖2),既能保證濱水駁岸的生態韌性,又能留住自然的美感,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是雨水管理規劃。研究結合現狀地形,引入“排、滲、滯、用”四方面的雨水管理協同設計。“排”是通過地形重塑實現雨水自然排放,防止內澇發生;“滲”是通過透水材料鋪設,使雨水可以快速下滲,并有效蓄水;“滯”是通過雨水花園的設計,實現雨水有效節流,蓄水緩沖,削弱洪峰帶來的沖擊;“用”是通過設置雨水收集裝置,進行花木澆灌、地面沖洗等循環利用。對整個溪谷的系統水雨水管理規劃,可為社區低碳轉型提供具有經濟效益的綠色方案。
圖1鳥瞰圖來源:自繪
圖2駁岸設計規劃圖來源:自繪
(二)景觀詳細設計
在總體景觀規劃的基礎上,融合全齡共享的多元復合場景,將運動空間、綠籬迷宮、芳香頤養等功能植入現狀濱水空地,形成多個特色節點。在此基礎上,對各個節點展開詳細設計(圖3)。
一是濱水環道。在濱水區域設置親水環道,沿著水域蜿蜒伸展,猶如一條靈動的紐帶,巧妙地將水脈與綠地銜接起來。在環道周邊設置菖蒲、蘆葦等具有自然野趣的親水植物群落,營造濕地樣式的生態美學意境。在環道經過的草坡區域,精心配置梯度化的植被群落,如櫻花、薔薇、楓樹、梅花等植物,提供四季獨特、豐富多樣的視覺體驗層次。在環道經過的風景觀賞區,設置供人休息的景觀廊架,有效引導行人放緩移動節奏。
二是綠籬迷宮。綠籬迷宮旨在構建一個獨特的戶外景觀體驗空間,把自然綠植和迷宮探索的趣味性結合起來,為親子群體創造兼具娛樂性、教育性、休閑功能的地方。設計基于植物的形態和生長特性塑造迷宮的墻體與路徑,讓人在尋找出口的過程中親近自然,感受植物的魅力,體會探索未知的樂趣,還傳達出在自然中探索、于探索中領悟自然之道的深層寓意。用高大茂密的綠籬植物比如冬青、黃楊等構建迷宮的主要墻體,高度設計在1.5米到2米,并且在林下設置便于家長休閑看護的吧臺。布局時考慮視線的通透性,讓家長在享受休閑時光之際,能輕松觀察孩子的活動。
三是芳香頤養。充分考慮社區老年人的活動需求,設置芳香頤養花園,使綠植和花卉錯落組合,營造清新自然氛圍。將香樟等高大喬木設置在植物群落的上層,為老年人提供陰涼的休憩場所,使其免遭烈日暴曬;將桂花、海棠等灌木設置在植物群落的中層,散發怡人的香氣;將麥冬、矮牽牛等地被植物搭配在下層,可確保四季皆有景致,并且有利于安全行走。不同層次的植物在豎向層次上有序組合,營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圍,搭配上適合老年人的無障礙設計、健步走道、休息座椅、緩坡通道等,便于老年人休憩、鍛煉身體、融入自然環境。
圖3詳細設計平面圖來源:自繪
五、結語
以生態宜居為目標,推動人、社區與自然深度融合是社區濱水景觀營建的趨勢。在開展社區濱水景觀規劃時,可以通過“藍綠空間 + 環形步道”打造核心骨架,注重生物多樣的綠芯營建,并加強慢行系統、駁岸規劃、雨洪規劃,形成“韌性水脈、共生棲居”的基本格局。在開展詳細設計時,可以融合全齡共享的多元復合場景,將運動空間、綠籬迷宮、芳香頤養等功能植入現狀濱水空地,形成多個特色節點,實現可持續發展、多元共享的生態濱水區域。
參考文獻:
[1]專家解讀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EB/OL].(2025-01-22) [2025-04-29].https://sthjj.gz.gov.cn/gnxw/content/post_10089481.html.
[2]曹君麗,劉聰聰,徐勇戈.基于PSR模型的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指標與評價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生態經濟,2023(2):100-107.
[3]章燦鋼.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城市濱水空間規劃策略:以“黃浦江東岸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工程”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9(1):48-53.
[4]VALENCIA-SANDOVAL C,FLANDERSDN,KOZAK RA.Participatory landscape planning andsustainable communitydevelopment:Methodological observations froma case studyinrural Mexico[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o(1):63-70.
[5]雷萌.社區景觀智能化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6):86-88.
[6]謝雨絲,邢忠,顧媛媛,等.從“非正規綠地”到“社區食物微森林”:社區非正規種植空間公共資源化利用研究[J].中國園林,2024(7):83-89.
作者簡介:
謝楠,浙大城市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劉聲,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村鎮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