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文旅融合視角下北海主城區城市意象空間及構成要素研究”(2024KY1918)階段性成果。
隨著消費者對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文旅融合成為旅游業需要重點攻克的一個方向。文旅融合新業態的發展,為既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濱海旅游城市的北海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能夠幫助挖掘城市文化形象符號,提煉北海個性化城市意象構成要素。
一、北海主城區城市意象構成要素
(一)調研結果
第一階段首先是在北海具有代表性的景點進行問卷調查,如金灘、銀灘、冠頭嶺、老街、高德古鎮、電建漁港碼頭等,兩輪回收問卷共計630份。調查結果顯示,北海最受游客青睞的景點排名前六位分別是銀灘、金灘、老街、僑港風情街、冠頭嶺、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區2。其次,基于三面環海的地域特點,展開北海文化多元化探尋。探尋過程中發現游客在旅行過程中對北海地域文化并不是一無所知,相反是有備而來的,且多數是奔著海洋文化、絲路文化、開埠文化、蛋家文化、貝雕文化等而來3,但是大部分游客只體驗了海洋文化,少部分游客在一年一度的“三月三”“開海節”等特色節日時間段能夠接觸到多種地域民俗。最后,對北海城市意象構成要素在文旅產品中的應用進行調研,發現景區地域文創辨識度低、同質化嚴重。近兩年,一些文創研發人員逐步開始提煉應用北海城市意象,出現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如北海城市地標冰箱貼、貝殼便簽、貝螺類海洋知識科普工藝畫等,但也發現部分設計者對于城市意象的提取不嚴謹,如部分冰箱貼、明信片設計中將北京市北海公園瓊華島上的白塔與北海其他地標元素設計在一起。這從側面說明,利用網絡數據探知城市意象的方法雖然可快速對城市意象構成要素進行篩選,但也會出現詞條整理失誤現象,因此對于城市意象元素的提取離不開深人城市開展的長期研究與提煉。要想避免這種情況再次出現,對外進行積極宣傳與科普至關重要。
第二階段為基于訪談資料的問題分析。不少游客表示主要是被北海的濱海風光吸引,海灘和海洋是他們選擇到北海旅游的首要因素,但在旅游過程中,他們也希望深入了解北海的歷史及獨特的地域文化,并期望能夠體驗不同于其他沿海城市的風土人情。在北海主城區游玩的交通方式首推自駕或電動車,但對于老年人來說,電動車出行方式較不合理,且受天氣影響較大。中青年群體反映,當地對歷史文化遺跡的宣傳和推廣不足,導致旅途中因不了解而錯過了參觀機會。同時,一些游客對北海的交通擁堵情況比較擔憂,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他們希望能夠優化旅游配套設施,從而在這里體驗更多的北海地方特色。當地居民認為北海的城市意象營造應該更加突出歷史文化和民俗特色,而不僅僅是濱海風光,他們希望在發展過程中能夠保護好歷史建筑和民俗文化,同時改善生活環境。
(二)手繪認知地圖分析結果
優美的城市環境中會有清晰、積極、健康的意象,這正是城市設計的主要目標,也是應用城市意象理論進行研究的關鍵原因4。現今,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網絡平臺上出現了一批北海新晉熱門旅游景點,如紫霞灣、大墩海、地角魚骨沙洲等,但在游覽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眾的感知有別于網絡平臺,而認知地圖可以有效采集游覽過程中的直觀反饋。對此,隨機邀請游客與居民進行城市意象認知地圖繪制,得到281份手繪認知地圖,去除部分無效要素,加上部分參與者繪制的重復要素,得到363項要素(表1)。
1.認知概況
數據顯示,游客與居民對海灘沿線意象的感知,在北海主城區所有城市意象中是最強的,海灘沿線意象被
【城市形象研究】
參與者感知的次數為228次,占 62.81% 。另外,海城區的被感知次數為156次,占 42.98% ,銀海區被感知次數為129次,占 35.5% 。整體五大要素和美食的被感知次數排列情況為:標志物 > 區域 > 美食 > 節點 > 道路 > 邊界。
2.標志物
標志物是城市空間中的外部觀察點,是在整個環境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點。根據認知地圖分析得知,標志物要素被感知的次數為94次,占 25.9% 。海灘沿線相關標志物排名前六為銀灘《潮》雕塑、金灘“北部灣一號”、冠頭嶺燈塔、漁船、金灘夕陽、銀灘小沙蟹,主城區內部標志物前三則為北部灣廣場《南珠魂》雕塑、僑港風情街入口標志、老街騎樓。
3.區域
區域是觀察者能夠想象進入的相對大一些的城市范圍,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區域被感知次數為70次,約占 19.28% ,主要為老街、銀灘、僑港風情街、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區、冠頭嶺、金灘、高德古鎮。其中,北海老街被感知占比約為 5.5% 。
4.節點、道路、邊界
節點是如同道路連接點或具有某些特征的集中點。節點要素被感知次數為59次,約占 16.25% ,排名前八為北海站、和安·寧春城、流下村、南珠廣場、外沙島、電建漁港碼頭、印象1876、北海園博園。道路要素被感知次數為32次,約占 8.82% 。邊界要素被感知占比約為 1.38% 0
5.美食
美食要素被感知次數為65次,約占 17.91% 。綠植被感知次數為11次,約占 3.03% 。其他要素被感知次數為27次,約占 7.43% ,其中,游客對“老表”這一類的稱呼以及經常穿人字拖的生活松弛感比較感興趣,也會因乘坐一輛電動車便能游覽整個北海主城區而戲稱其為“北海神駒”。同時,北海的部分海灘上常年能夠撿到貝殼、珊瑚等,因此部分人群對于季節性水母潮、北海海釣印象深刻。
二、北海主城區意象構成要素認知影響因素
(一)對外宣傳不全面
北海在旅游宣傳方面側重于海灘自然風光,對人文景觀和民俗文化的宣傳力度相對不足。部分游客對北海的認知較為片面,更多地停留在濱海旅游層面。在調研中發現,對于北海主城區,游客在擬定行程時,往往只安排了老街、銀灘、僑港風情街、金灘四個區域,購物集中于老街、僑港風情街,所購多數為海鴨蛋、珍珠、沙蟹醬、海鮮干貨等,對于民俗工藝的接觸途徑較少。目前,較為便捷、可進行參觀的購物場地為北海貝雕博物館、北海有禮等。
表1北海主城區手繪認知地圖意象統計(部分)
(二)文旅開發程度不均衡
文旅開發程度不均衡影響著人們對北海主城區意象構成要素的認知。一些熱門景點如銀灘等開發較為成熟,游客眾多,而一些文化遺跡和民俗文化場所的開發相對滯后,游客較少,影響了這些意象構成要素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同時,當地有關部門忽略了對道路形象的塑造,部分受訪談者反映,到北海很難分清楚方向,道路沿途標志物不夠明顯,節點不夠突出,部分路段跟隨手機導航尚且不能夠清楚辨識,老年人則更難分辨清楚。
(三)游客融入本地居民生活較難
想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最快的辦法就是和本地居民產生交集,但是目前北海的特色活動、特色文化僅靠一小部分傳承人守護,年齡較大的本地居民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主力軍,主要講北海本地方言,不能進行普通話溝通。游客想要參與,除了語言溝通問題外,還存在較難找到有效參與途徑的問題。北海本地居民中的部分中青年,在民俗文化傳承方面的參與度還有待提高,他們作為有先決優勢的后續傳承人,在城市意象的塑造和傳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北海主城區意象構成要素認知提升策略
(一)深挖文化底蘊,展示共性中的個性
深挖文化底蘊,探索共性,從中識別個性。制定全面的宣傳策略,在宣傳濱海風光的同時加強對北海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文化遺跡等內容的宣傳。可通過制作專題紀錄片、舉辦線上線下文化展覽等多種方式,向外界全面展示北海的獨特城市意象。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北海城市意象推廣活動,邀請游客和居民分享在北海的生活,提高北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加大文化遺跡、民俗文化、基礎設施開發力度
加大對文化遺跡和民俗文化場所的旅游開發力度,完善相關的旅游設施,如交通、解說系統等。鼓勵旅游企業將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打造多元化的旅行體驗。北海主城區三面環海,但外圍方向感明確,主要依靠區域、標志物要素辨識,區域主要為銀灘、金灘、冠頭嶺、紅樹林等,標志物主要為銀灘《潮》雕塑、金灘“北部灣一號”等。然而,主城區內部道路依然存在方向感弱的情況,對此,可從標志牌明顯放置、行道綠化中增加綠植節點、配置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公共設施等方面著手,提高辨識度,改變道路較為相似的情況。
(三)提高參與度,增進互動共融
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活動和文化,搭建更多平臺,讓游客能輕松找到參與方式。可設立專門的活動報名渠道,定期舉辦民俗文化體驗節等,增加游客與本地居民互動的機會。為解決游客融入本地居民生活較難的問題,可對準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策略,如對于部分年齡較大、普通話溝通有困難的本地傳承人,可加強語言培訓與溝通輔助,提升他們與游客交流的能力。同時,開發簡單易懂的語言輔助工具,如常用交流語句手冊、方言翻譯軟件等,或是鼓勵本地中青年群體一對一進行協助,方便游客與居民溝通。要想提高本地中青年居民對民俗文化傳承的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傳承熱情,可大力開展宣傳活動,組建興趣小組,或舉辦相關網絡宣傳大賽,從而引導他們共同塑造和傳承城市意象。
四、結語
隨著文旅融合的推進,北海主城區將會不斷更新,提煉城市意象載體。這些城市意象載體能夠體現北海的文化特色,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區域性文化的傳承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后續將會融合社交媒體數據,采用多種研究方法,探尋線上數據與線下數據的差異與共性,以期為北海城市意象保護與文旅融合研究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饒婕.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3):83-84.
[2]劉露,梁祿旭,董翠情.北海景點手繪地圖研究[J].沈陽文旅,2024(5).9-11.
[3]王師博,梁祿旭.文旅融合背景下北海景區文創市場研究[J].沈陽文旅, 2024(4):40-42 :
[4]李佳宇.基于社交媒體數據的城市意象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1.
作者簡介:
梁祿旭,碩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城市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