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的城市更新已經轉入精細式微更新。與此同時,數智技術的快速發展讓這一代人乃至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感知習慣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對城市空間的使用習慣及對實體公共空間的需求自然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在新階段的微更新中,應該對這些真實的需求做出怎樣的回應?對于新一代的“數字原住民”來說,線上的云空間是他們的舒適區,那么實體的公共空間該以什么樣的狀態吸引他們?城市更新中的傳統文化又該怎樣在數智時代實現有機更新?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嘗試找到答案。
一、中國城市更新實踐現狀和時代背景
(一)精細式微更新模式
在城市更新的發展進程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和老舊小區的改造展現了人文關懷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不斷在更新實踐中探索城市文脈的保護傳承和城市記憶保留路徑。部分歷史街區通過運用新的工藝和技術,在參考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修復工作,同時挖掘地方非遺,結合商業運營,實現了對經濟的刺激和對街區空間的激活。然而,實踐探索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同質化、表層化的問題,例如老舊小區的改造通過修整建筑立面和地面、增加功能區等方式提升安全性和美觀性,通過加裝電梯、無障礙設施以及設立社區食堂的方式提升適老化體驗,通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共享中心以及共建花園等方式鼓勵居民出門走動,提升社區凝聚力,加強居民之間的社交連接。
一些高校學者也參與了城市更新探索,如:地瓜社區、Mapping工作坊的很多實踐項目立足于跨學科視角,挖掘普通人的真實需求,將專業知識轉化成一種樸實、接地氣的設計方法;上海四葉草堂以植物為媒介,將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背景的社區居民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以植物滋養人類,就像一種生命的力量與另一種生命的力量之間的流轉與共生。城市是多樣的,人群也是多樣的,這種看似簡樸的設計方法在重建人際連接、重組社會關系的層面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二)數智時代背景
在探索城市微更新路徑的過程中有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那就是數智技術。在數智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是當下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的城市主體,他們對城市的記憶和城市于他們而言的意義是需要重新被思考和認識的。城市微更新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的確很重要,但是以何種方式能夠讓這一代的“數字原住民”有意愿接納并主動將文化傳承下去,是需要認真思考和審視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將線上云空間和實體公共空間連接起來。在以往的微更新實踐中可以看到,人們喜歡在社交平臺“打卡”,從而為線下空間引流,但是這種“網紅”效應只能將人引來,卻不能將人留住,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線下的體驗感不強。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數智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因持續面對爆炸式的信息量而思維比較跳脫,很難快速專注于枯燥、晦澀的知識,能夠瞬時吸引他們的一定是可以即時感知到趣味性的事物。如果以數智技術為方法展開微更新設計,可以大幅增強人的互動感和體驗感,使其在參與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對地域文化產生深刻感知。
有時候,公共空間很像是薛定諤的貓,只有有人聚集的時候,公共空間才是存在的。沒有人關注的傳統文化,自然也沒有辦法實現有機更新與傳承,因此城市的傳統文化不能在數智時代還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尋求生長與更新。城市是每一個人的城市,對幸福快樂的追求是每一個人努力的力量源泉,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并且壓力如此之大的數智時代,充滿樂趣且不失內涵的更新方法才能促使更大體量的普通人去接受地域文化,才能吸引人走進城市的實體空間,繼續書寫新時代的城市記憶與城市文脈。這種融合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的更新模式,或能成為中國城市高質量更新的又一條重要路徑。
二、城市微更新在數智時代的轉型與挑戰
精細式微更新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有的通過翻新式的模式提升空間品質,有的不追求炫酷的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土壤里培育社會關系新的可能性。在數智時代背景下,自然也會發展出新的設計可能性和新的微更新之路。在數智化浪潮的推動下,城市微更新可能會孕育出一條兼具科技炫酷與社會溫度的新路徑,在傳統與數智的交織中重新編織城市空間的肌理。
(一)數智時代的生活方式
在數智時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行為和空間認知等方面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城市空間中,這些變化體現得尤為強烈。城市一直代表著人類社會中最先進的空間,并一直在積極對人的需求做出回應,它隨著人的變化不斷重構。
與傳統的城市空間相比,當代的城市空間更加智慧與多元:當代人已經習慣了移動支付等便捷生活方式,于是城市提供了可以充電的公共座椅;人習慣性地依賴手機,甚至在過馬路的時候都會一直低著頭,因此城市提供了能夠感知壓力的發光地磚構成的智慧斑馬線;雖然生活節奏很快,但人們依然向往種花種菜的悠閑生活,于是城市提供了共建花園,由不同年齡、不同工作的人共同照顧植物,同時共享快樂;城市為部分流動人口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為原住居民帶來了大量的陌生面孔,提升了其警惕性,因此城市提供了智能電子學生證,以讓家長能夠實時掌握孩子的動態,使其更加安心。
當代人所獲取的信息,很大一部分來自數字空間,這使人們能夠打破物理時空的界限,隨時隨地獲取各種新奇的信息。然而,數字空間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壁壘,大數據捕捉人的行為數據,并通過算法分析賦予其特定的標簽,進而大量推送相關內容,導致人們生活在信息繭房當中。
如今,人對城市的基本印象變成了社交平臺上的置頂推薦,而不是真實的具身感受,且就算沒有實際去過某個地方,人的意識中也能夠出現關于此地的認知地圖。當代人在出行中更多地依靠手機地圖,數字地圖也確實提供了安全性和便利性,其甚至能夠提醒后方有車輛逼近,或者提供某條道路的實時流量,以便選擇更優
的路徑。
開展城市微更新的目的之一是保護城市記憶、留住鄉愁,可是如今的社交狀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催生了新型的社群關系。“搭子文化”和下午茶拼單群等,其實從側面反映了人的社交需求變得具有時空階段性和流動性。
數智化趨勢帶給城市的有好有壞,但這些真實的社會現象都印證了城市微更新順應數智化的必然性和數智化作為設計方法在城市微更新中應用的可能性。街區更新需結合數字習慣,才能讓城市記憶和城市文脈實現有機更新。
(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數智化的轉譯
傳統文化在當代要想實現有機更新,離不開對數智化的接納,因為從本質上來說,設計就是技術與藝術的一種平衡美學。
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通過數字技術還原文化遺產,使用沉浸式劇場體驗的方式,讓人通過數字技術重新與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建立聯系。其在展覽中通過LED屏幕配合鏡面等手法,使每個建筑中的空間都成為一個奇幻的虛擬幻境,例如:《洛陽·幻城》通過重疊鏡面完成影像敘事,其中每一片幕布都是一個可以獨立觀看的時間切片,吸引觀眾步入其中;《永寧·絕響》立足于前沿學術視角,從聲音維度重構北魏洛陽的城市體驗;《天舞·離形》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對數千張敦煌樂舞圖像進行數據分析創作,以全息投影的方式進行呈現。
另外,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通過三維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文化遺產在數智時代的保護性傳承,讓數據能夠以最大安全限度保留下來,讓后世能夠讀懂這一代人對文化的敬畏與努力。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多項數字化參訪體驗技術賦能上千年良渚文明,為游客提供“跨越時空”的游覽體驗,其中,二次元風格的三維虛擬導游為人們探索場地提供專業知識支持,人們還可以與數字還原的宮殿形象合影,這為人們在社交平臺分享提供了新鮮新奇的個性化內容。
數智化時代背景下的微更新可以成為使城市記憶和城市文脈在當代重獲新生的重要方法,利用數字藝術創作和互動方式,讓人沉浸式欣賞中國文化,并在實體的公共空間中構建新的社會關系,讓年輕人用他們熟悉的語言理解傳統,也能讓傳統文化在數智時代保持活力。
三、數智時代街區微更新設計策略一一以山西為例
數智時代的微更新設計應當重視空間體驗感,特別是一些場地文脈和場所精神比較鮮明、值得保護和傳承的地域。山西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能夠為街區微更新提供豐富的靈感。
(一)符號生成、體驗增強:山西地域文化的數智化轉譯
在設計的前期,可以運用智能算法和參數化方式,基于符號學原理深入分析晉派建筑的圖案紋樣和空間序列等內容,結合智能生成技術形成大量新的圖像數據,并經過不斷的機器測試和參數調整,智能生成多樣的新圖像以供創意參考。呈現方面,可以結合數智技術發展數字景觀,讓靜態的文化建筑散發魅力,同時以全息投影等技術結合人機交互技術,讓晉劇中的戲曲人物與現場的觀眾通過手勢動作等產生互動,從而使人們沉浸式體驗晉劇文化。山西的紅色遺產可以依托MR等技術實現藝術轉化,山西特有的黃土和窯洞智慧也可以使用動態可視化的藝術裝置實現新生。
(二)游戲化、參與性與地方性:數智藝術裝置介入微更新設計
數智化時代的微更新中使用游戲化設計,可以讓厚重的歷史文化變得可觸可玩。例如以晉商票號的經營智慧為核心,在古城中結合增強現實、動態光影、NFC感應、方言語音互動等打造虛實結合的實景解謎游戲,讓晉商文化從靜態展示變為動態體驗,讓文化與游戲相遇,讓嚴肅的歷史變得可玩可感。
社火是山西民間最富有生命力的節慶文化,凝聚著集體記憶與地方認同,但是如果保持陳舊的表演形式,很難吸引數智時代的人們參與,更不用說文化傳承了。對于這樣的文化,可以從參與式的設計策略出發,以輕量級互動技術重構傳統社火的參與方式,讓游客與居民共同成為表演者,在虛實交融中激活街區公共空間,實現文化傳承與社區共建的雙重目標。比如:在古城特定區域的地面鋪設壓力感應地磚,游客踩踏不同區域可觸發鑼、鼓、鑲等傳統樂器音效;結合光影投射技術,參與者根據墻面投影的節奏提示做出動作,集體完成一段鼓樂后,系統將會結合AI生成技術為人物換上相應的演出服裝,游客可以通過掃描古城內設置的二維碼獲取自己現場表演的視頻,并且現場將會通過全息投影展示歷史上社火巡游的畫面。
這些都展現了藝術介入結合輕量級數智手段在微更新設計中的一些應用,通過游戲化和參與式設計讓數智技術與地方性相統一,游戲的過程即學習的過程,參與的過程也實現了地方文化的傳承。以游戲化為媒介,以參與式為方法,以地方性為核心靈感,可以讓數智化微更新既保持文化的厚重感,又煥發新活力。
四、結語
在街區微更新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保護文化遺產這類具象存在,另一方面要發掘社會關系等隱形的城市密碼。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精細式微更新與數字智能化發展這兩個看似獨立的發展趨勢,在實踐中正產生著深刻的協同效應。數字技術為微更新提供了更加新奇、體驗感更強的設計方法,微更新所倡導的小尺度、漸進式改造理念,恰好為數智技術的創新應用提供了理想的試驗場。這種奇妙的交織正在催生一種新型的城市更新模式一數智化微更新,它既保留了傳統微更新尊重城市肌理、注重文化傳承的特點,又融入了數智時代互動體驗、智能服務的新元素。
參考文獻:
[1]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2]李媛.城市密碼與西安傳統街區保護性微更新設計研究:以西安傳統街區保護更新為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1.
[3]劉家興,祝永超,崔因.數智化時代背景下的澳門文創生成化設計:以澳門城市大學校園文創為例[J].包裝工程,2023(18):1-10.
[4]徐迎慶,圖拉.沉浸式敘事視角下的中華文化數字化傳承與傳播[J].包裝工程,2023(2):1-8,68.
[5]海良,汪悅進.“昔日”為何如同“異邦”?: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創始人汪悅進教授訪談[J].藝術理論與藝術史學刊,2020(2):323-341.
[6]周子書.重新賦權:北京防空地下室的轉變[J].裝飾,2015(1):24-25.
[7]周子書.社區作為方法:用社會設計建構城鄉融合協作平臺[J].裝飾,2022(3):37-43.
[8]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重新解讀城市更新與日常生活的關系[J].景觀設計學,2017(5):52-59.
作者簡介:
張澍蕊,晉中信息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城市微更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