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國文化藝術職業教育和旅游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我國民族地區鄉村集市重構與創新設計應用”研究成果。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與城鄉融合發展的雙重驅動下,鄉村綜合體作為整合生產、生態、文化功能的復合載體,成為激活鄉村資源的重要突破口。同時,隨著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公眾對民族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對國家文化獨特性的重視亦不斷加強,這對當代鄉村社會與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標準。然而,當前鄉村建設普遍陷入“去地域化”困境,盲目移植城市設計范式導致村落風貌趨同,傳統民俗與建筑技藝逐漸式微,文化認同感弱化。隨著傳統村落日益解體,傳統建筑的文化性和在地性被忽略,而鄉村建設中同質化問題突出,進一步掩蓋了其地域文化屬性,造成了鄉村與文化之間發展的孤立等現象,推動鄉村文化傳承與復興傳統村落至關重要。恩施建始縣景陽鎮地處鄂西南武陵山區,擁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土家族吊腳樓聚落、非遺技藝及清江流域農耕文明,其鄉村綜合體設計亟須探索一條在地性與現代性平衡的創新路徑。
以旖旎的自然風光與精湛的技藝傳承而聞名;西藏地域文化符號則主要體現在獨特的雪域高原風光、藏式建筑和文化藝術等方面;而武陵山區的景陽鎮作為土家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地域文化承載著土家族歷史文化意蘊。
(二)鄉村綜合體
鄉村綜合體是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衍生的新型空間組織模式,著重于實現鄉村振興的宗旨與愿景,其本質是通過資源整合與功能重構實現鄉村空間價值的系統性提升。在空間維度上,其突破單一功能導向的傳統村落格局,通過土地混合利用與基礎設施重組等方式,形成“產、居、文、景”交互滲透的彈性空間結構;在治理維度上,則依托內生動力培育與外部要素植入的耦合機制,重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新型關系范式。然而,湖北恩施景陽區域的鄉村綜合體發展相對滯后,地方特色亦在逐漸淡化。因此,如何借助鄉村綜合體進行空間優化,以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區域的發展,成為亟待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三)地域文化符號和鄉村綜合體設計的關系
(一)地域文化符號
地域文化符號是構成地域文化的最基本單元,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一個地區地域文化符號的形成,是特定區域自然環境條件、歷史文化積淀及社會經濟狀況等諸多要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塑造出獨特且多元的文化樣態與文化氛圍。從更深層次理解,地域文化符號的建構過程也可以說是某個區域本土文化的重構過程,同時也是優秀傳統文化保留、演變、創新以及不斷延續的過程1。在實證層面,不同地域文化系統的差異化表征尤為顯著,以江南水鄉為例,其地域文化符號中
符號作為意義的載體,是鄉村綜合體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鄉村綜合體承載著地域文化符號,反之,地域文化符號可以通過鄉村綜合體設計外化表現。鄉村綜合體不僅是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還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重要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它對鄉村地域文化的發掘、鄉村質量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作用。鄉村綜合體存在的地域性空間環境,為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建立起溝通和交流的橋梁,并喚起公眾內心的感受、記憶和聯想,進而使其形成對歷史文脈、人文精神、自我體驗的感知和理解[2]。
二、地域文化下的鄉村綜合體設計思路與方法
(一)重視景陽鎮當地的鄉土性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該地區孕育并積淀了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質。這些文化符號具有高度的辨識度、可讀性、獨特的研究價值及顯著的差異性,使得景陽鎮本身成為一個富含故事性的地域實體。通過對鄉村公共空間進行系統的規劃與梳理重組,不僅能實現文化資本向空間資本的價值轉化,還有助于增強本地居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引發外來體驗者的情感共鳴,加強他們對景陽地域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從而維護鄉村地域場景,重建并彰顯景陽鎮的空間格局與文化魅力。因此,可以充分應用鄂西地勢,延續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利用景陽鎮獨特的緩慢下沉的山地地形,使得斜坡形體與當地山體融合,將建筑的公共性與隱秘性完美地結合起來,營造出獨特的建筑形態。
(二)多元包容、兼收并蓄的設計理念
在公眾觀念和居民實際居住需求的共同影響下,鄉村綜合體的設計相較于其他景觀設計應展現出更高的包容性和多樣性。在景陽鎮鄉村綜合體的實際構造中,應充分考慮運用多元化材料,嘗試多元結合。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除了保護原有的傳統民居建筑與拆除改造不符合鄉村風貌的建筑之外,還要探究其新建建筑如何融合現代建筑材料,以及后期維護采取何種措施等。通過直觀表達的方式,優化當地的風貌,改善配套設施,從而形成當地一體化的空間場所。
(三)關注景陽本土居民訴求
村民不僅是鄉村綜合體的第一使用者,也是地域文化的繼承者。鄉村綜合體的設計營造直接關系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強調以村民需求為核心,通過科學調研與參與式設計,將在地社群的日常生活習慣、文化記憶及功能需求轉化為空間設計的核心依據。設計還要避免“自上而下”的規劃模式,而應保證設計過程中村民的主體性,使多元主體協同聯動與積極配合,確保鄉村綜合體既保留鄉土特質,又能滿足現代化生活需求,實現“為村民而設計”的目標,從而創造出適應特定環境的有機整體。
三、地域文化符號在景陽鎮鄉村綜合體設計中的應用實踐
(一)以建筑形態重塑地域符號化表達符號是人類認識客體起源的媒介,是人類記憶的載體。地域文化是某一特定社會群體或者個體記憶的象征性的社會表達,這種象征性的文化往往需要通過一系列象征性的文化符號來闡述3。故此,在理解建筑形式時,應從簡單的構成符號入手,而不應追求冗雜元素的堆砌,從設計層面做到更好地傳播地域文化4。
在景陽鎮鄉村綜合體建筑形態設計之初,將其置于土家族地域性符號《龍船調》之中,構建“三維符號轉譯”創新體系。首先,通過物質層面的顯性符號提取,提煉土家民歌《龍船調》中“龍”的元素,在簡化結構的同時,對其形態進行拓撲學分析,提取其“S形曲線一鱗片肌理一動態勢能”的形態基因。其次,進行隱性符號轉譯,將清江流域“水”的流動性,轉化為建筑空間界面的消隱與滲透邏輯,設計把地面、墻體、屋頂等融為一體。最后,結合現代建筑結構邏輯,通過Grasshopper算法對符號原型進行迭代優化,形成兼具傳統神韻與現代美學的建筑語言,通過參數化設計工具,曲線模擬龍舟競渡的動勢,生成起伏連續的曲面屋頂,既保留了層疊錯落的韻律感,又通過鏤空光影效果創造出動態的視覺體驗,實現了發展性和辯證性的統一。使用充滿張力的自然曲線,建筑基座通過錯層臺地化解高差,呼應清江岸線的自然等高,形成從具象到抽象的空間敘事鏈,從外觀上看建筑形態好似一幅動態的山水畫。
(二)以地域性建筑材料喚醒場所精神
地域性建筑材料通常源于自然環境,具有顯著的生態優勢。故此,設計選用了當地盛產的毛竹作為主要材料用于屋頂和室內,為建筑物提供防雨、隔熱、隔音等多種功能。它具有塑形性強、易于安裝、體量輕便的材質特征,能夠實現視覺上的協調,從而提升外部圖像的可識別性,形成一個整體的視覺體系。景陽鎮鄉村綜合體設計融合在地材料的物理性能、文化屬性與空間敘事力,實現從“物質性建造”到“精神性棲居”的維度躍遷。在竹編的組合和編織方式上,從景陽地域性竹編器物中提取元素,根據織物的形態及功能,采用的編織方式也有所區別,通過控制竹編孔隙率,使室內光影隨日照角度呈現“晨霧一正午斑駁一暮色流金”的動態變化,隱喻清江流域的時光流逝,從而實現功能、美學與情感的平衡。
(三)以傳統土家結構強化地域性關聯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生長的建筑》中曾倡導建筑元素要從環境中提取,并融于環境中[5]。本文也遵循此理念,目前在景陽鎮鄉村綜合體新建過程中,針對從周邊的清江、山川等自然風光中孕育而生的地方山水地域文化,通過解構土家族吊腳樓的“適應性智慧”,重構一套“新干欄”建筑語法,使傳統民居結構與現代建筑結構相結合,以此來適應場地地形需求,讓整個鄉村綜合體有一種空間性美感。該場地為濱水坡地,基于此特殊的場地設置,底層架空實現通風防潮,并將建筑體塊向外延伸挑出,形成部分灰空間,既保證建筑形態的節奏感,又為人們提供納涼遮陰環境,保留熟悉度和親切度,提高建筑結構和建筑整體風貌的辨識度,使得村民進入其中擁有歸家之感,為人們帶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景陽圖景。
(四)以景觀節點營造自然基地
建筑設計需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不應將建筑形體孤立看待,而應把建筑與景觀視為一個統一體,此時的景觀節點也不再是功能主義的空間產物,而是包含土家族“天一地一人一神”四位一體世界觀的當代空間。因此,在此次鄉村綜合體的設計中,采用建筑與景觀一體的方式,實踐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哲學理想。在景觀整體規劃中,繼續保持其“勢”,并強化其“形”的延展,使其與自然景觀緊密相連,讓游客和村民可以憑借地勢與坡道,自如地穿梭于建筑內外,臺地院落則隨山勢錯動。再者,一方面保留暴雨沖刷形成的自然溝壑,將其轉化為豌蜒小徑,利用疏密交替的景觀廊道創造靜謐休憩空間,增強河岸兩側景觀的整體性和連通性;另一方面,利用檐下灰空間創造村民活動交往、休閑觀景等生活劇場,竹編立面以六角孔紋樣過濾光線,在地面投射出流動的光斑矩陣,通過對鄉土風貌的保護以及鄉村生活內容的延伸,使人們能在體驗土家田園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其原真性的體驗。這種將地域文化轉化為空間美學的嘗試,不僅為鄉村建設提供了“藝術作為方法”的新范式,還讓土地重新獲得講述自身故事的能力,最終為空間帶來精神層面的意義。
(五)以景陽IP激活村民主體性
實施地域文化的配套形象設計是鄉村綜合體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有利于增強人們對土家族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在文創衍生品書簽、包裝等設計中,采用原型復現、幾何抽象、色彩活化的三個步驟轉譯。首先,提取西蘭卡普“八勾紋”等傳統圖式。其次,運用蒙德里安式構成法則簡化紋樣,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時增強現代審美適配性。最后依據土家族喜對比、喜高明度、喜純色的用色傳統,選用紅、黃、藍、粉等色,結合明度梯度調控,形成既傳統又時尚的視覺語言。在LOGO設計中,以景陽鎮鄉村綜合體的建筑輪廓為原型,通過曲直共生形態,實現曲中有方、方中有曲,兩兩結合,自然貼切。曲代表的是一種包容、和諧的文化理念,方又體現了端莊、穩重,二者結合可實現民族性和現代感的結合,同時,寓意建筑與當地生態和諧共生,演繹出似山似水的意象,依山水而生。字體則源于土家地域文化符號的“竹”形態,創新“竹節體”字庫,筆畫轉折處植入竹節形態,轉折有力,給人沉穩內斂、剛柔并濟的土家之意。
四、結語
文化與鄉村之間存在著本質的邏輯聯系。鄉村作為文化振興的核心領域,其文化內涵構成了鄉村的精神核心。然而,長期以來文化和鄉村之間發展的孤立,造成了鄉村和文化之間的區域間隔。本研究以恩施景陽鎮為實證對象,探討了地域文化符號在鄉村綜合體設計中的轉化路徑與實踐價值,為破解鄉村振興中文化斷裂與空間同質化難題提供了創新思路,為武陵山區乃至全國同類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立,王麗娟,李仁熙.中國鄉村風貌的困境、成因和保護策略探討:基于若干田野調查的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9(5):59-68.
[2]張學東.設計敘事:從自發、自覺到自主[J].江西社會科學,2013(2):232-235.
[3]張帥奇.文化記憶視閾下古村落的符號象征與傳承表達[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1):81-88.
[4]鄧雯幟,徐娟芳,劉智琦.地域文化符號在自熱食品包裝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23(1):4-7.
[5]拉滕伯里.生長的建筑:賴特與塔里埃森建筑師事務所[M].蔡紅,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53.
[6]馬云林,熊浩杰.田園綜合體模式下的養老設施環境設計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22(1):31-36.
作者簡介:
王心怡,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