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城市交通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其景觀設計除了關注運輸功能外,還具有展示城市風貌和城市形象的作用。將地方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能夠體現城市的風貌與文化內涵。相對于傳統的點式歷史建筑或空間活化工程,線狀軌道的沿線空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空間具有導向作用,可以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特色景觀游線。通過對部分節點空間的充分開發,將其改造為新型的、靈活的、多樣化的共享空間,可以為體育、休閑、藝術、文化、娛樂等類型的活動提供場地,為周邊帶來新的生機。當然,這種線性空間的缺點也很明顯,直線式的空間面積有限,需要對功能和活動布置進行細致的分析,以避免造成人流交叉,這對流線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軌道交通景觀設計的內容
從文化傳承視角出發,可以將城市軌道交通景觀作為一種動態的城市文化展示平臺,努力為城市文化創新提供新的實踐場地。以文化檔案可視化的方式,將歷史影像與非遺技藝等文化元素轉化為城市記憶的載體。采取穿插敘事策略,重新構建人們的時間空間體驗,實現文化的日常性滲透。采用由文化支配的空間生產模式,重新塑造都市形象的建構邏輯。例如上海地鐵10號線和上海地鐵14號線的換乘站豫園站,其景觀設計實現了對傳統園林的解構與元素重組,不僅成為“網紅打卡地”,而且帶動了周邊的文化消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城市軌道交通景觀的合理規劃設計可以有效地將其轉變成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資本,助力提高城市的競爭力。
一、基礎概念
(二)生態理論
1.生態理論的重要性
(一)軌道交通景觀設計
每一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都是人們認識這座城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軌道交通景觀營造中,應注重對場所記憶的保存,突出記憶敘事,以提升城市的活力與特色。
1.軌道交通景觀設計的作用
城市軌道交通景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宣傳媒介,其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形象塑造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設計中,可以采取“文化基因提取一現代轉譯一空間移植”的“三步法”,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城市文化符號轉換成可感知的空間語言。以人文地理為基礎的景觀設計策略,既能使歷史脈絡在當下得以充分體現,又能通過對地域精神的塑造,增強景觀服務對象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目標是處理好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之間的關系。城市和社會需要可持續發展,景觀設計應當滿足服務對象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不對人類和環境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生態理論的自標在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生態化的景觀設計已成為當前設計領域的重要趨勢。在景觀設計中引人生態理論,能使景觀用地的設計更具系統性,創造出讓人能享受自然、享受文化的舒適空間場所。
2.城市生態設計原則
第一,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中有許多體現,比如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必須有清晰的功能分區,形成動靜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格局。人性化的設計主要表現在細節上,例如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備程度,應盡可能為兒童、孕婦、老人、殘疾人等提供便捷、易用服務設施,又如許多大城市的廣場、商場、銀行中都采用的無障礙設計。在不同的設計領域中,以人為本的設計重點各不相同,如工業設計注重對功能、價值、外觀的優化,人機交互設計注重參與感和互動流暢度,體驗設計則主要是對體驗品質與樂趣的重視。
第二,多樣性原則。多樣性主要關注物種組成、遺傳變異和生境異質性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及在多個食物鏈層次上提高生態系統抵御外界干擾的能力。從植物角度來看,喬、灌、草三個層次的植被格局對城市綠地的生物多樣性具有促進作用。根據冗余種假說,生物群落需要達到特定物種多樣性閾值才能維持正常功能:當物種數量低于該閾值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將受到影響;當物種數量超過閾值時,部分物種的生態功能可被其他物種替代,這類物種被稱為冗余物種。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生態景觀營造的多樣性原則就是把生態景觀中的各種要素與城市中的建筑、產業、人文理念、物種等要素進行重組,從而構成一種分層、結構多樣化的規劃體系,以確保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景觀生態性。
第三,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是當前低碳社會發展所遵守的基本原則,在生態景觀設計時也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生態導向的規劃框架下,通過物質閉環流動、能量分層利用等方式,保證自然資本的世代延續。另外,基于韌性城市理論,應采用動態適應性策略(如氣候響應型綠地配置、彈性雨洪管理系統),使建成環境在滿足當前功能需求的同時,具備應對未來環境變化的緩沖能力。
二、生態視角下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設計思路
(一)與環保理念融合
在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設計中融人生態理念,是進一步探討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課題,理念結合實際的具體實施途徑需要進一步討論分析。城市軌道交通是低碳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在景觀設計實踐中,可以通過建立植物多樣性網絡系統,集成立體植被基質、滲透水循環設施等生態技術,對景觀沿線的氣候環境進行優化改善。在能量調控上,創新性地將圍護結構、光感調控系統、能量轉換器件相結合,實現能量高效利用。在景觀用地設計選材方面,提倡使用再生混凝土和模塊化鋼結構材料,并利用太陽能光伏、土壤換熱器等新能源技術,進一步推進生態理念與景觀設計的融合。
(二)與周邊環境協調
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設計需要充分考慮景觀用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區位條件等,其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能夠通過與空間情境的有機融合,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審美質量。城市軌道交通走廊是高密度城市中的一種線性公共活動空間,其中的景觀環境質量對服務對象的空間感知體驗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景觀設計中,結合行為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對空間的尺度和界面關系進行合理優化,能夠形成更加包容的公共活動場地。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積極地將生態理念融入景觀用地的設計之中,能夠營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生態環境。
(三)植物配置原則
生態設計就是在規劃景觀時,要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生態功能,從而起到調節氣候、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改善土壤、降噪等作用,不僅可以美化都市環境,還可以給服務對象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同時還能實現園林的生態效益。
第一,仿生性原則,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和天然社區的組成規律,模仿天然社區的構造形式,進行藝術化處理。第二,植物多樣性原則。在景觀植物的配置上,要將喬、灌、草相結合,高、中、低三個層次都要充分利用,盡量使用不同的植物。第三,生態位原理。在保持物種多樣性的基礎上,合理選取樹種,降低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群體穩定的多級復合群落。第四,對環境藝術的追求。植物的配置不是打造簡單的綠草堆,也不是簡單的回歸自然,它是基于審美要求而做出的一種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藝術安排。第五,適地適樹的原則,即根據本地情況、植物本身的特性以及對環境的需求進行種植設計。
三、案例分析- 一寧波五鄉987高線公園
以寧波五鄉987高線公園為例,項目位于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西起愛民路,東鄰后塘河,南至善華路,沿線毗鄰蕭甬鐵路北侖支線地面廢棄段、軌道1號線和蕭甬鐵路高架段,總長987米,占地面積達8.9萬平方米(紅線范圍5.3萬平方米,農村舊改3.6萬平方米),是寧波少見的廢舊鐵道及其周圍環境整治工程。
本項目提出“三線縫合,多維連貫”的設計思想,強化空間、時間和情感三個層面的連接,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臟亂差的軌道交通環境,使五鄉鎮從發展“痛點”變為“亮點”。
【城市公共藝術研究】
第一,打通空間,將廢棄的鐵路線路打造為一座貫通全城內外的樞紐。將街道、橋下空間、站前廣場、村民活動中心、周邊學校等區域,以及整個城區唯一的地鐵車站、將來的TOD社區相連接,既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改善居住環境,又從本質上緩解地方民生與軌道交通發展的尖銳矛盾。第二,將情感聯系起來,通過對當地的鄉村肌理、臨水居住的居住模式與民居形式的保護與控制,賦予這片被遺棄的灰色空間新的價值觀,引導居民將室內活動延伸至戶外,激發公眾活動與物質社交的可能性,同時也可以為民間活動、傳統市集等的開展創造有利的氛圍,促使周邊居民參與其中,推動在都市發展進程中日漸淡化的社區記憶點與鄉土人情活化發展。第三,貫穿歷史,通過對鐵路文物及其相關元素、文化符號的保存與轉譯,凸顯區域文脈,讓人們感受到當年鐵路運行的壯觀景象,激發建設新家園的熱情。
四、城市軌道交通景觀生態設計策略
在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設計中引入生態理念,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又能促進城市的生態恢復。
綠化設計:在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和站點周圍,對植物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補充樹木、草坪、灌木等,使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大幅提升,凈化空氣,起到很好的采光、防風效果。
雨水管理:通過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生態雨水處理技術,實現雨水收集與再利用,緩解城市內澇,提高地下水水位,完善城市水循環。
透水鋪裝:在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周邊道路采用透水鋪裝材料,以增加景觀用地表面的透水性,減少雨水徑流和道路積水,改善地表徑流水質,減少城市內澇和城市水污染。
采用可再生材料:在軌道交通設施和站點的建設中盡量采用可再生材料,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浪費,同時在設施的維護和更新中考慮循環利用。
生態廊道規劃:在軌道交通線路規劃和建設中,考慮保留或建設生態廊道,使軌道交通系統不僅是交通工具,而且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為城市內的野生動植物提供遷徙通道和棲息地。
和環境改善,增強社區群眾的生態意識,激發保護行為。努力實現軌道交通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存,減少自然環境污染,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五、結語
將生態理念融人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設計中,有利于實現軌道交通景觀與城市環境和諧共存,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采用科學的景觀營造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品質,提升服務對象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公共空間實現綠色轉型。生態優先的景觀設計理念應作為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設計中的核心策略,其中需考慮六大關鍵要素:功能復合、環境協調、人文關懷、生態保護、文化延續、公眾參與。要想將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網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建立一種生態理論與景觀設計實踐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機制,這樣能加強城市居民對城市公共環境的保護意識,積極地營造生態良好的公共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川]劉詩瑤.基于生態可持續性的軌道交通沿線景觀設計研究[J].科學技術創新,2024(4):221-224.
[2]劉瀚舒,季澄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體園林景觀設計探究:以蕪湖跨座式單軌交通為例[J].鐵道勘察,2022(5):132-136.
[3]盧濟威,楊春俠.塑造自然生態景觀型的交通站區:無錫軌道交通1號線勝利門站地區城市設計[J].上海城市規劃,2015(4):97-100,112.
[4]那挺.城市景觀設計中交通空間的生態設計探索[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08.
[5]朱巧珍,梅曉芳.TOD模式下軌道交通沿線植物景觀彩化規劃: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4(6):9-12.
節能減排:在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設計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列車調度與能量管理,降低能耗與碳排放。
生態教育和公眾參與:通過景觀設計展示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開展生態教育活動,鼓勵公眾參與生態保護
作者簡介:
張穎,蘭州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錢媛園,碩士,蘭州交通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