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藝術促進吉林省農村文化復興路徑研究”(JJ-KH20240582SK)研究成果。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藏著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鄉村面臨空心化、經濟發展過慢、文化傳承受阻等問題。而藝術以其包容的姿態介入鄉村發展,與鄉村文化深度交融,為解決鄉村振興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藝術鄉建的內涵與價值
(一)藝術鄉建的概念闡釋
藝術鄉建是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新形態,是指向“鄉村性”(Rurality)的藝術總體營造,是地方性知識的審美表征。它以藝術為手段開展鄉村建設,涵蓋藝術、鄉村、建設三個維度。
從藝術層面來看,藝術在鄉建中的介入并非局限于常規文化展演,而是將鄉村文化轉化為可感知、易傳播的視聽語言,實現本土文化的現代化表達。通過藝術賦能傳統節日與民俗活動,讓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與創作者,獲得參與感與話語權。
鄉村作為藝術鄉建的核心對象,包含兩重屬性。其一是鄉村的自然與人文特質,為藝術鄉建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廣袤的田野、古樸的建筑,以及世代傳承的手工藝、獨特的方言和民間傳說,都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其二是在地居民,他們既是鄉建活動的參與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其參與程度深刻影響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并讓他們深度參與其中,才能讓鄉村建設更貼合其自身需求。
建設作為藝術鄉建的目的,聚焦于文化與經濟建設兩方面,核心在于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在城市化進程中,年輕人大量涌入城市尋求發展,鄉村出現老齡化、空心化、傳統技藝無人傳承、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藝術鄉建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舉辦藝術活動吸引外界關注,帶動鄉村旅游、文創產業發展,增加村民收入;以文化建設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吸引年輕人返鄉,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藝術鄉建實踐體系中,藝術為手段,將鄉村資源轉化為藝術作品與文化產品,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鄉村是基礎,提供天然的資源與靈感,居民的參與度決定著這場藝術鄉建活動能否取得預期成效;建設是目標,通過挖掘鄉村資源,以藝術的方式激活其內生動力,提升居民參與感與文化認同感,實現文化與經濟的繁榮。三者形成藝術賦能鄉村、鄉村滋養藝術、建設目標引領的平衡有機體,合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二)藝術鄉建之于鄉村振興的價值體現
重塑鄉村文化自信。“中國鄉村有其自身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哲學之美、日用之美等。之所以說中國的文化根脈在鄉村,其實是說中國的美學之根也蘊含在鄉村。”通過藝術的介入,對傳統文化、民俗人文進行深度挖掘,將其轉化為可視的藝術作品、可參與的藝術活動,讓村民參與其中,甚至成為創作者,增強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進而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有效改善城市化發展導致的鄉村文化斷層問題。
推動鄉村產業升級。在文化產品創新上,藝術創作者以其敏銳的審美感知力與創造力對鄉村文化與自然資源進行創意設計,賦予其現代藝術屬性,使產品具備藝術的附加值;在產業結構方面,通過舉辦藝術活動吸引大量參與者和游客,帶動周邊服務業發展,如住宿、餐館等,促使鄉村產業從單一農業生產向多元化發展轉變;在品牌塑造上,藝術家與設計師通過將本土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本土產品開發,提升品牌審美力與影響力。此外,藝術鄉建還可以吸引外來人才,以及外出人員返鄉參與建設,為鄉村振興筑牢相關產業人才基礎。
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藝術家以其獨特的視角與創造力,在鄉村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在景觀與空間的利用上,藝術家將鄉村山水、廢棄場地轉化為具有藝術感的景觀作品,實現生活空間的美化升級。藝術家通過藝術展覽、主題活動傳遞環保理念、文化傳承價值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村民,從而增強其生態保護意識與文化認同感。同時,藝術鄉建所營造的具有文化屬性與藝術特色的鄉村風貌,還可以吸引外界關注,進一步推動鄉村生態的良性循環。
二、藝術鄉建的多重發展路徑
(一)文化層面的發展
從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來看,鄉村作為中華文明的根基,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不僅包括民俗風情、村落集群、原生態的民間藝術,還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如果能對這些資源進行系統性的挖掘,形成文化檔案,那么便可為藝術鄉建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
在鄉村文化景觀營造方面,應重視對歷史文化的梳理與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景觀的保護,合理地結合現代藝術理念,營造獨特的鄉村文化氛圍。例如,將村內閑置的老宅改造成村史館。對外而言,村史館是展現村落發展的重要窗口,通過有序陳列,圖文并茂地呈現著村落的歷史脈絡與變遷;對內則成為維系村民間情感的精神紐帶,在這里,村民們通過了解祖輩們的耕耘足跡,探尋“從哪里來”的答案,更深刻地理解鄉土文化的內涵,有助于增強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激發村民傳承鄉村文化的熱情。
在鄉村公共空間建設方面,增設鄉村圖書館、文化廣場、民族風情主題集市等公共空間,為村民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開辦文化教育講座、藝術展演、手工藝展示等公益活動,鼓勵村民廣泛參與,在參與過程中,使其對鄉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產生更直觀的認識,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的理解。此類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為本土文化傳承提供了空間平臺。
通過文化層面的建設,可以有效地將藝術融入鄉村生活,激發鄉村文化活力。在實踐中,充分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制定發展策略,注重激發村民的主體性,調動其積極性,使之成為藝術鄉建的主力軍。
(二)經濟層面的發展
在產業結構層面,藝術家的介入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其憑借自身專業素養為鄉村特色農副產品設計專屬包裝、LOGO等,塑造品牌形象,賦予產品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值。此外,結合鄉土自然資源、民俗文化,開發文旅體驗、藝術寫生等藝術文旅項目,拓展產業空間,同時通過現代設計與營銷策略,將農產品與民間手工藝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促進產業多元發展。
在運營模式層面,合理利用互聯網便捷性,突破地域局限,通過電商平臺宣傳、展示、銷售農產品與特色手工藝品。組織開展電商培訓,培養本土電商人才,豐富產業結構人群。利用鄉村獨有的自然資源,探索共享經濟模式,如共享農田、認領養殖等項目,可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與回報率,豐富產業運營模式,實現村民增收。
在多元共生的發展生態層面,通過出臺相關幫扶政策,吸引外部文化企業、藝術機構和相關公益組織入駐鄉村;與大、中、小學共建研學平臺,開展非遺保護、藝術創作等課題研究,為藝術鄉建提供平臺支持。同時,重視鄉村人才的培育,除上文提到的電商人才外,還應涵蓋藝術創作、手工藝傳承、旅游服務等方面,以滿足未來鄉村發展需求。此外,建立合理的參與機制,通過成立合作社、人股等多種合作方式,鼓勵村民深度參與藝術鄉建,激發其內生動力,最終形成政府支持、企業帶動、村民參與的可持續的良性發展生態。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聯動,不僅能激活鄉村資源,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還能激發其主動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推動鄉村經濟從單一模式轉變為多元經營模式,實現鄉村經濟的長遠發展與村民生活品質提升。
三、基于藝術鄉建的鄉村全面振興策略
(一)人才培養與引進策略
藝術鄉建本質上是對村民意識和觀念的重構,而人才的內培外引是實現藝術鄉建的關鍵。人才作為鄉村發展的核心推動力,無論是在本土培養還是引進外來人才,其最終目的是通過知識普及帶動理念革新,提供實踐方法指導,使村民對鄉村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主動、自發地參與鄉村建設。
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與當地教育機構協作開設與藝術鄉建相關的課程,普及美育知識,將鄉村資源引入課程設計,這樣不僅能激發鄉村青少年的創造力,還能引導他們關注家鄉歷史文化與發展歷程。結合傳統手工藝進行當代轉化與文創產品開發,不僅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傳統手工藝,還可以使其與當下市場需求相結合,在得到傳承與保護的同時,實現其經濟價值。此外,鼓勵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成立工作室,對年輕一代進行“師徒制”培養,相關部門給予一定的補貼,使鄉村文化能夠持久延續,有助于本土人才的培養。
在人才引進方面,需要政策支持與文化吸引雙向協作。首先,地方相關部門可結合實際制定人才引進政策,明確認定標準、待遇以及評價制度;設立藝術鄉建專項基金,獎勵優秀人才,鼓勵申報相關項目,開展藝術鄉建課題研究。其次,依托獨特鄉土氣息,深入挖掘風土人情,整理成文化檔案,策劃鄉村文化藝術節、民俗節等活動,借助媒體平臺展示鄉村文化魅力,吸引各界人才。人才成功引進后,為其搭建職業發展平臺,并通過媒體宣傳、表彰等形式肯定人才的貢獻,增強扎根鄉村、持續創造價值的動力。
(二)政策支持與保障策略
政策支持方面,通過頂層設計明確藝術介入鄉村的發展定位,為資源融合提供必要支持。在發展戰略上,將藝術鄉建納入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在村鎮規劃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非遺及特色文化展示區等,用以實現本土文化的當代轉化,形成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將人才引進、文化遺產保護、藝術賦能特色產業、村民參與度等納人政策評估體系,從制度上強化上層管理部門對藝術鄉建的支持,確保政策可落地、可執行。在進行政策制定時要明確藝術鄉建特定用地(如文化用地及閑置房屋等)的用途及管制規則、文化資源開發的知識產權歸屬以及村民的參與權和話語權,以確保村民利益得到保障。
資金保障方面,除財政扶持外,還可以通過積極發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本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返鄉投資等方式,拓寬資金渠道。財政扶持通過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將目標聚集于文化遺產保護、藝術項目扶持、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公益性領域。社會資本的投資重點著眼于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運營,對于社會投資予以政策上的支持。本村在外發展的成功人士對家鄉的情感是其他投資者不能比的,對鄉土文化方面也更為了解,可以通過設立獎學金、項目資助等形式,鼓勵當地青年關注本王文化,投身于鄉村建設。通過這些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為藝術鄉建的持續進行提供基礎保障。
制度維護方面,始終確保藝術鄉建“村民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對本地村民、藝術家、外來投資者等相關利益方的意見匯總,形成多方參與的決策機制,同時還需建立包括文化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當代轉化、藝術項目評估、社會資本帶動、生態環境影響、村民參與熱情等方面的評估體系,以便及時發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策略。
以上三方面的協作,共同構建了藝術與鄉村共生共榮的良性平臺:政策提供了發展方向;資金除了提供基礎保障外,還在鄉土文化與市場之間搭建了橋梁;制度則為長期發展提供了方向。
四、結語
通過藝術介入鄉村的公共空間文化建設,不僅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與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還可以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未來的藝術鄉建仍需要不斷演化實踐,挖掘鄉村文化基因以避免出現同質化現象,在政策上提高幫扶的精準度并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不斷探索藝術與鄉村建設的新模式,實現鄉村文化、經濟、生態的全面繁榮。
參考文獻:
[1]余毅.藝術介入的鄉村社區變革及發展路徑研究[J].美術觀察,2025(4):115-117.
[2]薛白,趙一青.重構鄉村文化共同體:藝術鄉建的行動模式、發展困境與實現路徑[J].人文雜志,2025(2):132-140.
[3]向麗,門磊.本土美學與中國藝術鄉建的當代轉向[J].民族藝術研究,2025(1):24-34.
[4]吳松,徐麗歡.鄉村振興背景下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發展策略探究[J].旅游縱覽,2024(23):1-3.
[5]肖丹.共生理論視域下藝術鄉建的生態性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24(11):151-159.
[6]衛才華,孫鈺潔.文化藝術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優化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2024(9):103-110.
[7]趙志珍.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綜藝的發展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4.
[8]陳海菁.藝術鄉建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探析[J].藝術科技,2023(20).214-216,228.
[9]荊翡,李艷偉.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路徑[J].藝術百家,2023(3):33-39.
[10]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何吉慶,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