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河非遺藝術的文化特質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之一,其孕育出的非遺藝術品類非常多,包括陜西華縣皮影戲、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山東濰坊風箏,以及甘肅慶陽香包,它們的風格都獨具一格。剪紙藝術講究虛實結合和鏤空美,體現了中國哲學理念;泥塑將形體夸張化,色彩質樸,映襯出民間藝人對幸福生活的祈盼;木版年畫中的門神、瑞獸、鴻福等,形成一套符號系統,展現人們對家庭團圓的重視。這都是非遺的藝術傳承形式,是黃河沿岸人民精神世界的物化表達,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通過二十四節氣的民俗表現出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黃河非遺呈現出顯著的區域性共生特點,例如黃河上游有藏族的唐卡,中游有豫劇,下游則有山東快書、孔府門神木刻、山東運河號子等。
一方面,在當今語境下,黃河非遺藝術不僅是技藝的展示,而且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的凝聚,而將黃河非遺藝術引人校園空間設計,既是一種文化保護和傳承方式,也是將校園打造為黃河非遺文化宣傳陣地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將黃河非遺藝術引入校園,并非簡單的搬運,而是應賦予黃河非遺藝術以校園土壤,讓其成為校園的文化內核,融入校園生活,滋養師生心靈。
二、校園空間現存問題
(一)空間功能:實用性與文化性的失衡
河朔校區公共空間具有交通主導性不均、體驗性較差等問題,主干道及連廊通行效率高但未設置文化節點,例如,從藝術設計學院去往圖書館
300米的“過渡通道”上,僅有幾個長凳和空白墻面,對師生而言交通不夠便利,環境不夠優美。此外,部分活動場所暴露出同質化問題,學生活動中心廣場、商業廣場作用相同,泥塤工作坊由于過于開放,并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相關文化內涵,而專業教室展示的非遺展品也難以烘托其所在場所的氛圍。
(二)文化表達:非遺元素的碎片化呈現
雖然將“黃河非遺”納入了文化建設過程,但是在呈現效果上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符號化堆積,校藝術設計學院門前的泥塤雕塑旁邊只有“國家級非遺”的標牌,而無象征黃河水土、古樂故事的具體表現。第二,古今割裂,專業展廳的現代藝術與公共空間的書法、繪畫等傳統非遺展示難以交流對話。第三,活動表面化,泥塤工坊、民歌演唱等非遺活動每年僅舉辦1一2次,而且該校因自身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實現更好的宣傳工作。
三、黃河非遺藝術與校園空間的融合策略
結合校園空間存在的一些問題,從系統性角度出發,將非遺藝術融入學校空間,在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轉化,以文化賦能空間,用現代化語言將非遺轉換為可觀可感的載體,為校園空間注入活的靈魂。
(一)入口空間:塑造文化地標
校園人口往往關乎學校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可在校門旁的藝術設計學院主人口設置大型泥塤雕塑,并采用藝術化夸張手法將原型的比例放大數倍,同時選用青銅或者不銹鋼材料進行制作,使其表面呈現出黃河泥塤特有的凹凸感肌理,傳達出黃河文化生生不息的寓意。
【城市公共藝術研究】
在學校入口兩側,可打造黃河非遺藝術主題文化景墻,將朱仙鎮木版年畫、河洛大鼓等非遺項目融入浮雕、彩繪,并配以文字介紹,讓人們可以深人了解相關文化內涵。可在入口兩側或入口地面鋪設黃河文化地雕,將黃河流域地圖或古黃河治水圖呈現在校門附近,讓師生踏進校門就能感受到濃郁的黃河文化氣息。
(二)教學空間:構建浸潤式課堂
對于教學樓的公共空間改造,應在功能性與美觀性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可用泥塤元素裝飾走廊、大廳等地方,在天花板懸掛不同造型的泥塤燈,讓燈光透過孔洞,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效果。可以在墻上鑲嵌泥塤樣的壁燈、掛畫,如放置一些泥塤的實拍照片、泥塤工藝流程圖、對泥塤的藝術化闡釋作品等。在休息區,可放置一些泥塌藝術品,供師生近距離觀看。還可以選擇部分教室作為非遺的主題空間,如在木版年畫教室中采用木版年畫風格的門、窗設計,墻上可布置木版年畫制作的過程示意圖;黃河民間曲藝教室可設置小舞臺和觀眾席,以便師生開展教學、展演活動。
(三)圖書館空間:打造文化智庫
圖書館是知識傳播的重要陣地,在此成立黃河非遺文化專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專區可采取古樸優雅的設計風格,利用木質書架與桌椅,并結合館內實際布局靈活陳設,為師生營造安靜舒適的閱覽空間。可集中收集有關黃河非遺藝術的書籍、文獻及影像資料,在門口設置小型泥塤展示臺,陳列黃河非遺代表性作品,并在旁邊輔以說明介紹,在墻面掛上關于黃河非遺的圖繪與字畫等。同時,在圖書館不同角落可設置多個非遺主題閱讀區。比如:在豫劇閱讀區可以擺上豫劇劇照、海報等相關的書籍,并配以平板電腦供讀者觀看經典曲目;在泥塤閱讀區,可以放置泥塤制作技藝的照片與實物樣品等,優化讀者閱讀體驗。
(四)宿舍空間:激活生活場景
宿舍樓的公共空間往往充滿生活氣息,可將此處的走廊設置成黃河非遺文化長廊,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分段呈現泥塤的制作技法、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太極拳的基本招式等,搭配小壁燈增強觀賞效果。在宿舍樓的公共活動室,可設置非遺手工藝品展示區,展出學生制作的泥塤、剪紙、繩編等非遺手工藝品,并注明作品作者、作品創作簡介。
(五)體育場館:融合運動與文化
體育場館設計注重互動性與動態感,可選用大面積的墻體創作黃河非遺壁畫,將體育精神與黃河文化相結合。例如:在太極主題壁畫中,可以畫出招式的分解圖和人物演練狀態,展示太極剛柔并濟的特點;少林武術壁畫可以展現少林武藝的標志性招式,以及精彩絕倫的武藝表演情景,體現出宏博大氣的氣質。需以現代簡約風與傳統寫實風相結合的方式繪制壁畫,用色注意干凈明亮,造型簡潔,以貼合體育場館的環境氛圍。此外,還可以將部分休息區或者觀眾席周圍的空間制作成非遺文化互動區,并在此處放置一些投壺、射箭靶子等傳統體育器材,在旁邊設立解說牌介紹這些項目的由來、規則和文化含義等,讓師生在娛樂的同時可以學習黃河非遺文化知識。
(六)戶外空間:營造沉浸式景觀
在戶外廣場和校園景觀的設計中,應注重體驗和參與。比如:可將校園大型廣場打造為黃河泥塤音樂廣場,用泥損和黃河波浪線組合圖案鋪裝廣場地面,在場地中心設置泥塤造型的演奏臺,并配套安裝音響、燈光等設備,定期舉辦泥塤音樂會、黃河文化主題晚會等活動,邀請專業演奏者或者學生樂團前來演出;在花園、湖邊、草坪區域等地設置黃河非遺文化景觀小品,如黃河澄泥硯形狀的水池,池中種睡蓮等水生植物;或者是建造鼓形涼亭,涼亭立柱雕刻河洛大鼓故事等傳說,這既是視覺景觀,也可以起到文化宣傳的作用。還可以在校內建設黃河文化主題公園,系統地展現黃河文化內容,如按照功能劃分,將公園分為自然景觀區、歷史文化區與非遺藝術區三個功能區域,在非遺藝術區內可設置泥塤制作體驗區,供學生親手揉泥、捏塑、開孔、燒制。
四、黃河非遺藝術活態傳承與創新表達的路徑
(一)黃河泥損進課堂
的“音樂欣賞”公共藝術課已經引入黃河泥塤相關內容,并聘請河南省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泥塤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王建作為客座教授,以增進學生對黃河非遺的了解。未來,可以繼續開設木版年畫印制、黃河剪紙這類實踐性課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非遺的制作。此外,在課程設計上,應兼顧傳承和創新,例如音樂類課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了解、制作泥損并進行演奏,美術類課程教師可以教學生年畫的設計與創作,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充分豐富黃河非遺教學內容。
(二)以舉辦活動促進非遺發展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定期舉辦“朱仙鎮木版年畫進校園”“非遺花燈制作”等現場教學實踐活動,并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和鍛煉。可以此為參考,開設常態化的黃河非遺藝術活態傳承活動,并定期開展主題工作坊、非遺文化日活動,甚至可以將畢業季、迎新季等時間節點打造成黃河非遺展演特色品牌,在此類活動中邀請學生自由組隊,自主選擇參賽項目,也可以設計以非遺為主題的游戲,組織非遺創意大賽等有趣的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利用數字技術對非遺進行創新演繹
可利用AR技術開發非遺互動裝置,通過手機掃描就可以看到泥塤的制作過程或者木版年畫的印制技藝3D動畫;在校圖書館等處設置VR體驗區,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黃河流域中,充分感受到黃河非遺藝術所處的發展環境。學校可鼓勵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創作有關黃河非遺主題的動畫短片、交互程序等作品,以新穎的想法來闡釋古老的非遺故事,在無形中提升學生對黃河非遺文化興趣的同時,讓更多人了解黃河非遺文化。
(四)以交叉學科視角促進非遺創新發展
藝術設計學院的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在與非遺相關的跨學科課題上有可挖掘的空間,比如,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可用黃河泥磚或者陶片制作校園的景觀石,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可開發黃河非遺互動小程序。學校可通過創新基金支持黃河非遺創新工作,由師生共同完成研究與實踐工作,構建學校黃河非遺創新良好生態。
(五)健全長效發展機制
除了常規的固定展品之外,還可以采取“行走式”展覽方式,在學校各個場所定期更換展示學生的非遺作品。比如:在教學樓的走廊可以安放更換式展板,每過一段時間換上一個班級學生的年畫作品;將優秀作品以海報的形式張貼到校園其他公共場所,如食堂、行政樓內,讓更多的人看到,增加黃河非遺的曝光度;還可以開設線上展示平臺,在網上開辟版塊對非遺的相關知識進行宣傳,或者通過網絡直播等形式擴大黃河非遺文化的影響力,使其真正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五、實踐成效與未來展望
本文突破了以往“裝飾性添加”的思維方式,從“文化賦能空間”出發,以非遺元素轉譯空間的形式,使校園成為黃河文化的“容器”和“傳播者”,實現跨學科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在將材料學和數字技術融入藝術設計的同時,推動非遺的創新發展,并打造“可學、可游、可賞”的場景,將非遺由原來的靜態展示轉變為人們可參與其中的場景式動態參觀,提升廣大師生的文化認同感與獲得感。第一,對于一些資金和技術門檻較高的項目,學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或者向有關文化基金申請經費等方式籌集資金,并廣泛收集各種資源;第二,應準確把握黃河非遺項目的現代轉化尺度,在保留其文化真貌的同時,又要貼合人們當下的審美取向;第三,對于長期運營維護工作,可以設立黃河非遺社團,定期開展相關活動,提升空間活力。
六、結語
將黃河非遺藝術引入校園公共空間,有助于將校園建筑作為文化景觀、文化基因圖譜的重要載體進行存續保護,進而培育出一批具有文化自覺的青年人才。雖然目前沒有較多可參考的黃河非遺藝術活態傳承現成實例與典型樣本,但是內部文化的積累已經具備承上啟下的基礎條件,這使得其得以創新采取“轉譯”“激活”的方式建構黃河非遺校區,采用“非遺 + 校區”的高校空間文化傳承方式,凝練經驗和辦法,積極打造精彩紛呈的新時代新黃河非遺文化和文明亮麗坐標。
參考文獻:
[1鮑詩度.城市公共藝術景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李亦清.基于高校基因原型的新校區空間設計[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4.
[3]張喜云.基于《黃河文化概說》談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及保護與傳承[J].人民黃河,2022(8):169-170.
[4]張錚溪.黃河文化的藝術價值及現代傳承:評《黃河文化概說》[J].人民黃河,2022(7):168.
作者簡介:
李陽,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