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背景:在地質領域,AI主要被應用在資源勘探、地質填圖(繪制地質圖)和地質災害預警等方面。
課題任務:隨著作物種植規模的擴大,酷龍農場急需尋找合適的土地進行擴建,選址既要避開富含礦產資源的區域,還要確保不存在潛在的地質災害風險。
這可難不倒我!在地質應用方面,我有三大“超能力”!
快速定位石油、金礦等資源位置。
生成精細的地質填圖。
提前預警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
小能能的“超能力”是如何練成的?要怎樣發揮作用,才能和小酷龍一起更好地完成課題呢?
資源勘探
首先收集大量有關地質的數據,學習不同地質特征與資源的關系,比如富含沉積巖的地區通常含有石油、煤等資源。接著用算法篩掉重復、多余的數據,補充缺失的數據。
最后用算法和深度學習技術分析這些數據,找出可能含資源(比如石油)的區域。
地質填圖
首先收集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提供的地質數據。
然后用算法分析數據,提取地質信息,識別出不同的巖石類型和地層結構。
最后把地質信息拼接成彩色地質圖,并標出斷層、河流等結構。
地質災害預警
首先收集雷達、衛星等各種監測工具提供的地質、氣象數據。
然后用無人機、傳感器等設備給大山“拍X光片”。
最后用算法推斷出潛在的地質風險。
但是,面對復雜情況,小能能可能會出錯。所以,他們還需要和地質工作人員一起進行“專家會診”,評估風險后再發出預警,如:“這里幾天后可能會發生滑坡災害,請周圍居民及時撤離!”
預測山體滑坡一類的地質災害,小能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將攝像頭裝在酷龍農場選址的關鍵位置,持續拍攝圖片。
對圖片進行比對分析,若發現山體產生新裂縫或裂縫發生變化,就會及時識別裂縫走向、長短等特征。
位移傳感器、傾斜傳感器和應力傳感器協同工作,實時傳回山體移動、傾斜、壓力等相關數據。
系統快速分析異常,提前告知此處是否存在山體滑坡的風險。
雖然這個過程看起來簡便省事,但還是需要小酷龍親自去每一個地方布置設備。小能能可不可以根據要求自動排除不合適的選址呢?
小能能胸有成竹地表示,只要小酷龍下達明確的指令,比如“找出重慶可能滑坡的地方”,就可以實現。
首先,小能能通過語義解析技術,將“找出重慶可能滑坡的地方”
拆解為“空間范圍(重慶)”“任務類型(滑坡風險分析)”“輸出要求(潛在區域)”等核心要素。
接著,小能能就會自動調用衛星遙感影像、地質數據和氣象數據,找出歷史滑坡事件與地形、降雨、人類活動等因素的關聯,構建風險預測模型,估算潛在區域發生滑坡的可能性。
最后,小能能用文字生成報告,或者用不同顏色標注發生滑坡的可能性(如紅色代表高風險、黃色代表中風險等),疊加在重慶地形圖上,直觀展示潛在危險區域。
小能能和小酷龍互相協作,很快就排除了可能會發生山體滑坡的區域,酷龍農場的新家初步選定。
通過為酷龍農場擴建選址,小能能和小酷龍發現了彼此的優勢,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他們商量在走出時間膠囊教室后,要互相協作,發揮各自的優勢,讓AI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小能能的優勢
反應快,能快速處理海量數據,提前預警。
精度高,能發現細微變化。
不知疲倦,能24小時不間斷進行監測。
小能能的劣勢
系統維護成本高。對復雜地質情況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過于依賴數據,一旦數據不準確,就會影響輸出結果。
不受主觀因素干擾,結果更客觀。
小酷龍的優勢
主觀能動性強,能夠隨機應變。
能夠憑經驗和資料應對復雜情況。不會過分依賴數據。
小酷龍的劣勢
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
效率低,長時間工作會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