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應用在各個專業領域時,常能解決人們提出的問題。然而,它卻不一定能夠解決我們的內心問題。這是因為構成我們內心世界的不是算法,而是各種各樣的感受與情緒。小酷龍在看電視時,會因為影視劇中人物表現出的喜怒哀樂而產生“代入感”,感受到相似的情緒。你也有同樣的體驗嗎?我們能夠通過觀察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或是根據語氣、聲調等來判斷他人的意圖和情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大腦中的各個結構是如何分工協作的呢?
神經科學鏈接
杏仁核:情緒識別
它能識別恐懼、憤怒、驚訝等強烈的情緒。
島葉:翻譯情緒
它能將我們感官檢測到的信號進行轉化,模擬體驗相應的感受,是“感同身受”的重要生理基礎。
比如看到別人打針時皺眉、握拳、呼吸急促的樣子,我們自己也會感到身體緊張甚至不適。
鏡像神經元:主導模仿
它們是大腦中數量眾多的一種神經細胞,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表情和動作。“大笑會傳染”這一現象就是鏡像神經元作用的結果。
顳(nìe)葉:調取信息
這里存儲著我們所知的所有表情的含義。
當我們在看到別人的表情時,它能夠快速調取信息來解讀其含義。
前額葉:理性指揮
它會綜合判斷當下的情況,幫助我們制定理性的行動策略,避免情緒失控以及反應過度。
在大腦的不同結構相互影響、共同協作時,我們的共情力與同理心也同步產生。
共情力與同理心是什么?“可可豆”們不妨先進入下面的情景小劇場,看看遇到以下情況時,你會怎么做吧。
好朋友剛剛被老師批評,悄悄地趴在桌上哭泣。此刻,你會怎么做?
①感到驚訝,大聲地表達關心:“哎呀,你怎么哭了?”
②遞給她紙巾,說:“快別哭了,被別人看到多丟人呀!”
③默默地坐在她身旁,輕輕拍拍她的背,說:“我知道你心里很難受。”
好朋友在科學實踐中因小事和其他組員大吵了一架。他還在氣頭上,找你訴苦。你會怎么應對?
①聽人訴苦好無聊,邊聽邊開小差吧!
②很疑惑,不理解他為什么這么生氣。
③耐心聽他講事情的來龍去脈,幫助他平復情緒。
校運會的接力賽上,處于關鍵一棒的同學突然摔倒,膝蓋受傷,疼得站不起身。這時,你會怎么做?
①為對方加油打氣:“快,不要氣餒,繼續跑完!”
②覺得對方小題大做:“這才多大點事,就要放棄比賽嗎?”
③快速上前查看傷情,并對他說:“身體最要緊,沒有人會責怪你。”
一個月前,班里轉來一位不太愛說話的新同學,這段時間里幾乎沒有同學主動找他玩。你會怎么做?
①給他一點時間再適應一下新環境。
②覺得他有點不合群,與他保持距離。
③主動打招呼,并邀請他參與班級的日常活動。
一位同學代表學校在市級演講大賽中獲獎,開心地向大家展示獎牌。你看到之后會怎么做?
①內心暗自較勁:“我去我也行!”
②表示不在乎:“沒啥得意的,又不是全國大獎。”
③為他感到開心并贊美他:“你太厲害了,是我的‘偶像’!”
現在,請你身邊的小伙伴也進入情景小劇場,看看他們面對各種情況時,其選擇與你一樣嗎?
大家之所以會有不同的選擇,是因為我們的性格特質、成長經歷等因素不同,它們會產生綜合影響,從而讓我們擁有不同程度的共情力與同理心。
心理學鏈接
共情力是感知并體會他人情緒的能力,而培養同理心則能在具備共情力的基礎上培養理解他人、關懷并幫助他人的能力。
同理心能夠拉近我們與他人的距離,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節情緒,保持積極的心態。有哪些小妙招可以加強我們的同理心呢?
第一招:做“情緒天氣記錄員”
要想看懂別人的“心情晴雨表”,得先學會辨別自己產生的情緒。
用文字或天氣符號在日記本上記錄情緒,辨別相似情緒(如開心與興奮、憤怒和惱怒)之間的細微差別。
第二招:開啟“傾聽模式”
在和朋友交流時,盡可能做到耐心與專注。
眼睛:不漏掉對方的表情和動作變化。
嘴巴:不隨便打斷對方,也不急于評價。
腦袋:邊聽邊思考對方的話。
第三招:互換角色“變身”
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怎么想、怎么做?”
在看動畫片、影視劇、小說時,嘗試把自己代入不同角色去感受,這能夠加深對不同情緒的認知與共鳴。
多加練習,你將變成能讀懂他人心思的“暖心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