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校級重點科研項目“徽州文化融入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現狀調查與提升路徑——以為例”(IFQE202403)研究成果。
在當今教育追求全面發展人才的背景下,“全人”教育理念日益受到重視。1945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該報告所闡述的四種“全人”能力,包括有效思考、交流思想、恰當判斷、價值辨別,為我國當下高等院校通識教育的目標設定提供了清晰框架。書法教育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其價值不僅局限于書寫技能的傳授,更在于對個體綜合能力與素養的全面提升。本文將論述書法教育如何與“全人”能力培養相契合,從而更好地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
一、書法教育中蘊含的“全人”能力
(一)有效思考能力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提出“全人”的首要能力便是有效思考能力。紅皮書指出,有效思考的能力包括以歸納演繹、分析綜合來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復雜現實中處理問題的聯系性思維能力,以及通過想象理解人性和情感并就此超越現實去進行創新的想象性思維能力。事實上,書法藝術因其特殊而復雜的屬性,在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中完全能夠使上述三種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首先是邏輯思維能力,即接受高等通識教育的學生能具備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綜合、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在高校書法通識教育的初步階段,學生會被要求了解文字以及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是如何誕生、發展、演變的。中國的文字發展史自殷商甲骨文始,歷經千年,賡續至今;書法五體之變每一次都是書法史上的大事記,也是中國歷史的見證。
相傳在黃帝時期,先民皆以結繩記事,后史官倉頡抬頭觀望天上星辰之分布,俯身洞察龜甲獸骨之紋理、鳥獸羽毛、山河走勢,而創文字。其所創的文字有六類,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形聲,四是會意,五是轉注,六是假借。書法史無需詰問倉頡是否為真實的歷史人物,然而以倉頡為代表的中國遠古先民,如伏羲作八卦的過程,可以說就是邏輯思維運作的過程:首先對世間萬物進行觀察、比較一“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其次綜合萬物留痕之異同概括其形—“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最終推測事物內在所蘊含的原理一“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由此可以看出,文字、八卦這類對于中華民族產生深遠影響的文化,皆始于我國先民具備邏輯思維能力。這一能力在書法教育實踐上亦有體現。通過對書法筆畫順序、結構規律的學習與分析,如楷書筆畫的起承轉合、間架結構的對稱與呼應,學生能夠鍛煉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從而解決書法實踐與書法鑒賞中的問題。
有效思考中的聯系性思維能力在書法教育中亦能有所培養。書法作品與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緊密相連。通過古代書法大家的作品風格演變可看到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學生能夠借此理解書法在復雜社會文化現實中的地位與意義,培養聯系性思維。例如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王鐸,其青年、中年與晚年的書法風格有著巨大的差異,究其原因,與其一生的經歷和變故有關。王鐸于1622年中進士,曾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南明弘光政建立后他出任東閣大學士。然而隨著明末政局的劇變,王鐸于順治元年(1644年)投降清朝,授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太子少保。中國古代有“一臣不事二君”的傳統價值觀,王鐸由此成為文人之恥,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被載入《貳臣傳》[3,其書法成就曾一度被他“降清”的名聲埋沒。他的書法風格亦在降清前后有著較大的差異。書法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文人的“心畫”,能夠延伸出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等多元背景,將書法通識教育過程中的書法作品與社會科學如文學、歷史學、哲學等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切實理解書法與中國古代社會的關聯。
書法的意境創造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力,這無疑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性思維能力。如從一幅草書作品中,盡管大多數學生無法直接識讀文字,但是能夠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與創作靈感,超越現實的書寫表象,進行創新的理解與詮釋。再比如對一幅大篆作品,學生可以憑借想象,猜測文字的含義。上文提到,中國的文字從象形伊始,甲骨文、金文等大篆更是依托具體形象進行概括。這些抽象的元素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性思維能力的鍛煉。
(二)交流思想能力
培養“全人”四種能力中的第二條便是交流思想能力,即在有效思考的前提下,具有表達自己思想與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書法作品本身就是書寫者思想情感的表達載體。西漢的書法理論家揚雄曾提出“書為心畫”的美學觀點,后世書法家無一不知曉書法的這一功用。唐人孫過庭在《書譜》這一集書法藝術與書法理論于一體的文章中提出,書寫不同的碑帖會依據內容和風格產生不同的情感,即使這些碑帖源于同一個書家,也能擁有千差萬別的臨帖感受。例如:書寫王羲之《樂毅論》時,情感趨于沉郁頓挫;臨摹《東方朔畫贊》時,則感到瑰麗清奇;臨寫《黃庭經》時會因其道家思想而感到縹緲暢懷;寫《太師箴》時又感到筆勢開合縱橫4。書法創作者通過筆墨的濃淡、線條的粗細、布局的疏密等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審美追求與人生感悟。觀賞者則在欣賞過程中理解作者思想,并通過書法評論、交流活動等與創作者及其他觀賞者進行思想的互動與碰撞,促進思想的交流與共識的達成。
將上述觀點融入書法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理解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除了最表象的“將字寫好看”這一目標之外,還能夠展現出自己的審美取向與思想,將心中所想以筆墨形式呈現,同時擁有了表象與意象,這便是書法藝術交流思想能力的內涵所在。書法的實用功能之一就是書寫所思所想,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書法是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方法。固然,這里的思想有時僅僅是一些日常的感受與體驗,但是對于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來說,能夠以得體的、美觀的字跡進行書信或者書寫,亦是其所追求的。
(三)恰當判斷能力
“全人”能力中的恰當判斷能力,是指學生通過知識習得后能做出恰當判斷的能力。這要求人們能夠基于理論對現實進行判斷。它無法由理論學習直接獲得,需通過實例、實踐與教師指導而形成[5]。
在通識教育的書法課程中,學生需要對書法作品的優劣、風格特點、創作手法等進行判斷。例如,判斷一幅書法作品在筆法運用上的精妙之處或不足之處。當下的許多視覺文化作品良莠不齊,未經過系統書法訓練的人很難分辨什么是經過時代篩選出的書法經典,什么是僅僅在外形上展現出筆鋒、粗細、濃淡等特征,看似書法,實則僅僅是美術字體的文字。而通識書法教育需要學生通過對中國書法史的學習,掌握對篆、隸、楷、行、草各書體的評判依據及經典范式的理解,從而分辨出什么是真正值得欣賞和學習的書法作品。再例如,利用書法理論知識,如“永字八法”“計白當黑”等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評價,這種判斷能力在持續的書法實例研究、實踐創作以及教師的針對性指導下逐漸形成并提升。具備恰當判斷力的背后邏輯是具備完備的、專業的知識體系。高等院校接受通識教育的學生正處于身心高速發展階段,“三觀”也正在形成,他們需要基于自身的認識判斷生活、學習中的各項大小事宜。通過書法教育,可以正確引導他們建立自己的知識數據庫,從而更恰當地判斷當下所遇到的事件。
(四)價值辨別能力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提到:“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要讓學生在不同價值中做出明智判斷。這要求學生認識不同價值,了解它們的目的、手段、重要性和相互關系?!敝袊鴷ㄌN含著豐富的價值觀念,例如儒家倡導的“中和之美”體現了和諧、中庸的價值取向。學生在學習唐代書法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尚法”書風背后的價值追求。書法有法,法即方法、法度。唐代書家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等都是中正平和之美的典范。此外,雄渾大氣、質樸敦厚亦是一種審美取向,如漢《張遷碑》、南北朝《泰山金剛經》、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等,皆能揭示一個盛世的豪放與厚重。不同的書法風格反映出不同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書法通識教育者應理解其目的、手段、重要性以及相互關系,從而在多元的價值體系中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
除此之外,書法史上的故事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建立也具有積極影響。例如《蘭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通過對蘭亭周圍山水景色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美的感受和贊美。文中提到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如“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表達了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文中還描述了眾友人在蘭亭相聚的歡樂場景,體現了對友情的重視和珍惜。此外,作者也探討了生死的問題,如“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對生死的理性看法。再如《祭侄文稿》的作者顏真卿,身為朝廷命官,于“安史之亂”爆發后與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共同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余口。兩年后,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侄子顏季明遺骨,僅存頭骨。顏魯公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這篇文章一氣呵成、氣勢磅礴,表達了顏真卿寧死不屈的愛國情懷,對于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價值培養十分有益。此外,《黃州寒食帖》的作者蘇軾更是通過筆墨傳達了在人生低谷時應該如何豁達面對的心境,能夠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價值導向。
二、書法教育對“全人”能力培養的作用機制
(一)以書法實踐為核心的能力培養
書法實踐分為臨摹與創作兩個模塊。書法臨摹實踐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臨摹能力,通過大量訓練形成手部肌肉記憶,能夠自如地使用毛筆書寫并選擇與書寫風格匹配的線條與結構。由于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的風格與筆法差異較大,教師可分書體進行教學,不宜同時講授多種書體與風格,導致學生對書法風格產生混淆。
書法創作實踐要求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按照教師所講授的方法思考筆畫的布局、結構的搭配,這一過程鍛煉了邏輯思維。同時,在面對不同書寫主題與要求時,學生需聯系所學文化知識與生活經驗,激發聯系性思維。而創作中對獨特風格與意境的追求則促進了想象性思維發展,并且在作品展示與交流環節實現思想的交流互動。
(二)書法教育中的知識融合與能力轉化
書法教學中融合了文字學、歷史學、美學等多學科知識。這些知識為學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幫助他們在書法實踐中進行恰當判斷與價值辨別。例如,了解文字演變歷史有助于判斷書法作品中字體運用的合理性與創新性,美學知識則輔助學生辨別不同作品的審美價值高低,進而實現從知識學習到能力轉化的過程。
在書法教育中融合與轉化跨學科知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一是與文學相結合。書法作品的內容大多是詩詞、文章等文學作品,可以在書法教學中講解作品文字內容的文學背景、意境和情感。比如在教寫《蘭亭集序》時,講述巍晉時期文人的生活狀態和集會的風雅,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文學之美,更好地理解書法所表達的情感。二是與歷史學科融合。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書法風格。在教學中介紹各朝代書法演變的歷史背景,如秦朝統一文字為篆書,這和當時的政治需求有關。學生了解這些后能理解書法風格變化的原因,也能從歷史角度欣賞書法作品。三是和美學融合。講解書法中的線條美、結構美可以聯系美學知識。例如,用對稱與平衡的美學原理分析楷書結構,通過比較不同書法家同一字體的線條變化,讓學生感受書法中多樣的美感。四是結合心理學。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階段,調整教學方法。對于年齡小的學生可以用有趣的故事、游戲來引起興趣,像猜字謎游戲,謎面是書法術語,謎底是漢字;對于稍大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通過書法表達內心情緒。
三、結語
書法教育在“全人”能力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深入挖掘書法教育與有效思考、交流思想、恰當判斷和價值辨別能力培養的內在聯系與作用機制,實施有效的教育實踐策略,可以使書法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全人”教育目標。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高校應進一步重視書法教育的地位,未設置書法專業的高等院校應不斷探索與創新書法和篆刻的通識教育,為培養具有全面素養的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寶予.美國高校通識課程中的價值觀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2]劉元.科南特校長與哈佛通識教育改革[J].社會科學論壇,2010(6):4-20.
[3]王鐘翰.清史列傳:貳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1386.
[4]孫過庭.書譜[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28.
[5]劉元.科南特校長與哈佛通識教育改革[J].社會科學論壇,2010(6).4-20.
[6]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8.
作者簡介:
賀書顏,博士,文化與傳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書法教育、篆刻、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