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營位置”的形成路徑
(一)傳統道教定基調
作畫,首先就是定位,開天辟地,分出個天地來,這跟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天地觀有很大關系。老子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這句話體現了中國道教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天人合一”。在畫面布局的經營上,中國古代畫家們常常采用“天人合一”的組合方式,將天空、山水和人物融合起來,以此展現山水的宏偉和壯美,使畫面達到平衡協調。
(二)南朝“六法”見起源
“經營位置”的重要性很早就被畫家注意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顧愷之的“置陳布勢”。他曾說:“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這里的“置陳布勢”,也就是后來西方藝術詞匯中的構圖,即取景。因為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藝術所根植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構圖在作品中的意義不同,但是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安排各種物象,從而構成一件藝術佳作,這是中西方都遵循的規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家大多取得了顯著成就,出現了很多一邊創作一邊研究理論的藝術家,他們除了追求形似之外,還提出了“傳神寫照”等藝術思想,并且付諸實踐,如宗炳的“暢神說”、顧愷之的“傳神論”等,他們重神韻,主張“以形寫神”。“經營位置”為謝赫“六法論”中的第五項,雖然位列第五,但不代表不重要,相反,“經營位置”代表的布局是評判一幅畫的基礎。“六法論”包含的六點品評美術作品的標準若轉換成現代美術語言,對應的就是神韻、用筆、形似、設色、布局、臨摹。“經營位置”具有布局的意思,與顧愷之提出的“置陳布勢”相呼應,與西方藝術詞匯中所說的構圖相對應,確切含義是指美術創作者在創作時要注意人或物所處的地位、前后、左右、上下、高低、縱橫、聚散、有無、大小、遠近等對立關系。
(三)隋唐山水顯發展
隋唐時期,受謝赫“六法論”影響,山水畫的構圖有了很大的進步。隋代山水畫家展子虔善畫山水人物,《宣和畫譜》稱贊他的畫為“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展子虔開啟了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如其《游春圖》,畫面采用俯瞰式構圖,右半部分繪制大片山石樹木,前景山巒較平緩,中景處較陡,遠景簡略,少有刻畫,重重山巒高低錯落;左下角布置一組起伏不大的山巒,樹石間掩映一座殿宇;左右山巒之間是開闊的水面,“之”字形的水岸把空間推向遠方,表現了“咫尺千里”的意境;人物在山水中游玩,突出了“游春”的主題;山川、人物都是用青綠勾填法繪制,樹木直接用粉點染,水用細密的波浪線描繪,山水木石、人物比例恰當,改變了六朝山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面貌,表明山水畫已脫離了六朝的萌芽階段而趨于成熟,開創了青綠山水的端緒。
二、馬遠山水畫中“經營位置”的體現
縱觀古今,民族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當時社會環境下的哲學觀念的影響。美學是哲學的重要分支,因此想要了解美學,了解藝術發展的脈絡,就必須追根溯源到當時的哲學發展脈絡。哲學當中經常探討的虛實,在繪畫藝術當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認識中國古代美學的脈絡起到了重要作用。虛實的結合體現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二者之間,中國畫更強調虛,因為實是從虛中發展出來的。不難發現,任何美的藝術作品,都體現了虛與實的結合。
當代藝術理論家往往認為最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便是莊子的思想,中國古典藝術精神性的支撐來自莊子虛靜的思想,正所謂虛空是萬物之源、萬動之根。山水畫中所體現的象,都是從虛空中來,最后又歸于虛空,隱沒于世界混沌的虛無中。山水畫中的留白是生命的流動、靈氣的往來、妙境的生發。
把虛實的美學思想外化到藝術表現中,即在畫面中既表現局部細節的真實,又可通過虛實安排得當,讓畫面靈動,宏觀掌控大局,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寒江獨釣圖》(圖1)中,馬遠塑造了畫面的虛境,創造出一種留白的表達方式,這是中國山水畫區別于西方風景畫的一個重要特征。這幅圖展現了虛實境界的最高層次。清代張式在《畫譚》中寫:“空白,非空紙,空白即畫也。”中國畫重視對畫面中沒有筆墨的地方的經營,空白都是畫。山水畫對留白是十分講究的,畫面的空白關系到整個畫面的氣韻流動,是畫面氣韻誕生的重要部分。
馬遠常以藏露互補、欲露先藏、欲露非露、欲藏非藏的含蓄手法表現山水畫意境,在他的筆下,山水就是他心中的山水,是畫家心中幻化的山水,是融入思想感情的山水,是具象和意象的統一。在他的《梅石溪鳧圖》(圖2)中,具象是近處的野鴨群及畫面上方的枝權,是有限的,意象則是中景的大幅留白,是無限的、虛無縹緲的,意象是對具象內涵的拓展,意象需要對具象進行聯想、揣摩。就中國畫創作而言,寫實是對外在客觀存在的反映,是可見的,寫意是主觀對客觀存在加工提煉后的反映,是不可見的,二者并存發展。
在畫面中,哪些地方要畫得稀疏些,哪些地方要畫得密集些,這些都要在畫家的腦海里先有構思,也就是打個“腹稿”。對于這種提前的構思,不必過于精確地去定位,有一個大概的想法即可,在正式下筆時再做適當的調整,因為在創作過程中,隨著作者情感的變化,物體的位置及畫面的主次關系也會變化,目的是化解矛盾、不好的筆墨線條。在馬遠的作品《山徑春行圖》中,畫面是疏密有度的。左側是一位直立的、眼晴望著遠方的學者,只見他摸著胡須,旁邊是隨風擺動的柳枝,還有雀躍的小鳥,右側則是留白,很空靈。正是這一密一疏,才使得畫面張弛有度,呈現出“馬一角”的局部之美,清妙淡遠。
圖1寒江獨釣圖馬遠

圖2梅石溪圖馬遠

三、馬遠對“經營位置”的繼承與變革
(一)傳統立軸形式之繼承
中國書畫裝裱有很多樣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普遍的裝裱形式就是立軸,又叫掛軸。立軸最大的特點就是尺寸比較大,卷起后比較容易保存和攜帶。立軸可以用來表現重巒疊嶂、山峰深淵的清幽安謐。立軸作為書畫裝裱式樣興起于北宋,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中式繪畫大多是建立在“卷”與“軸”的形式上,相比長卷,立軸樣式的視覺沖擊力更強,內容表達也更加直接。
根據記載,遼代的《深山會棋圖》是目前發現的最為可靠的早期立軸作品,其全景式山水構圖成了北宋立軸畫的典范。
圖3松壽圖馬遠

南宋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詩意性,如《松壽圖》(圖3)。這幅圖體現了馬遠典型的山水小景畫的構圖習慣,描繪了山崖一角、蒼松斜伸。畫中有一位文人在石臺上休息,眼睛望著遠方,旁邊有一童子俯首忙立。整幅圖較長,采用立軸的形式更加美觀、整齊,使得整體更有品質。按長寬比例來看,立軸幾乎就是屏風中的一塊屏扇,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立軸應該是屏扇和手卷的結合。
立軸形式的繪畫作品往往能掛在墻上,形成一個完整的繪畫空間,而這種畫卷收放自如的空間變化在西方繪畫中是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美學的時空觀以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一種流動的、唯美的、無限的時空。
(二)邊角山水構圖之嬉變
南宋山水畫處于宋向元代山水畫變革的過渡時期,馬遠無疑是這一時期的一位重要變革家,他以獨特的“馬一角”構圖方式,將邊角構圖推至最高點,展現了古代畫家敢于推陳出新的勇氣和力量。他把山水畫所表達的意境空間發揮到了極致,從而改變了宋代山水畫的發展道路。馬遠的邊角山水曾受文人畫的影響,不求物象的形似,而求對自然景物的真實感受,是一種寫心的藝術。馬遠筆下的人與自然并不是一種互相超越的關系,而是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使人置身其中,產生無限的遐想,正如宗白華所說的,中國畫底的空白在畫的整個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宇宙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
四、結語
馬遠的邊角山水改變了以前的山水畫布局,開創了“殘景山水”的畫風,把山水畫的造境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畫面中留白的部分也映射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魅力與價值。在中國繪畫形式語言百花齊放的社會環境中,馬遠的邊角山水被很多文藝工作者喜愛。正是因為馬遠的作品獨樹一幟,在取景上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在極簡的畫面中依靠由形象引發的情緒上的聯想,使空茫的空間包含言外之意,才讓其作品的主題籠罩在一片感性的聲光之中。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廣西美術出版社.陽太陽藝術文集[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2.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張帥帥.以《踏歌圖》為例淺析馬遠“邊角山水”的藝術特征[J].青年文學家,2015(9):175.
[5]王巖巖.山水畫畫面構成形式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2.
[6]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高涵,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美術歷史與批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