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是當代藝術的重要主題
時間作為一種宏闊而復雜的觀念,在藝術作品中總以微妙或戲劇性的方式游移不定。對它的感知本質上是主觀而感性的,與人的情緒和體驗緊密交織。對于藝術家而言,作品從來不是靜止的實體,而是情感與時間交融中誕生的生命,承載著內在節奏與瞬息流動的痕跡。因此,藝術家始終從自身經歷或對作品的內在感受出發去思考創作,時間性是作品的關鍵元素。
時間涉及各種不同的媒介、方法和概念,是當代藝術的重要主題。表現時間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我們熟悉的20世紀初的立體主義。立體主義者把一個對象在不同角度、時間觀察到的不同景象融入同一靜態構圖中,從而實現了時間的斷裂。從斷裂中觀者也能感覺到時間點的呈現,但不是表達先后順序的時間線。
當代藝術進發的活力彰顯了其自身在不同歷史階段下的主題。當下,書法或許可以在西方當代藝術的形式中汲取理論經驗,與其相互融合,用不同、更直觀的方式去進行表達。值得注意的是,書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最具時間性的表達方式之一,其本身的構成方式與時間性緊密相連。書寫是一種即時性的行為,每一筆的行進都記錄著動作的時間順序與節奏關系,筆墨的枯潤、快慢、頓挫,與當代藝術中強調的時間性觀念不謀而合。
二、書法的時間性表達
從書寫者的角度來看,書寫是一種體驗,是一個事物的開端到事物結束的時間過程,這種過程性的時間體驗占據了作品的一大部分。如姜夔在《續書譜》中說:“余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欣賞古代名家墨跡,無不是筆勢飛動、點畫生姿,仿佛親見他們揮毫潑墨的瞬間。在對歷代書法文獻的整理中,筆者發現,人們往往追求對筆法的探索和對書法歷史的考證,而書法時間性這一美學特性,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并不多。由于東西方思想上的差異,前人對書法和時間之間關系的探討只停留在模糊的表達和經驗式的只言片語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很久,直到近代才有人將美學理論引入書法中。
書法藝術來源于“時空相生”,時間的流動帶動空間的生成。當代學者對于書法時間性展開了頗多論述,比如邱振中指出,書法具有時間特性的原因,即書法作品中,筆畫的重疊與承接,以及墨色在紙面上自然變化的軌跡,共同勾畫出書寫過程中的時間流動3。每一筆的推進,都呈現出線條的連續性與節奏感,在作品中留下了時間變遷的痕跡。這種時間的疊加,正是通過書法創作的即時性展現出來的,使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段時間的記錄。墨色的濃淡變化、筆法的起承轉合,都是時間在藝術中的具象化,使書法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時間藝術的獨特特征。這種時間性既是書寫者情感與思想的流動,也是在紙面上凝結的瞬間藝術性,讓書法作品不僅僅是靜止的圖像,更是一段獨特的時間體驗。觀者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格外注意“時間特征”和“運動特征”,時間帶動空間的產生,時間性和空間性是不能分開的。書法是通過毛筆的書寫而產生出的時空美,書法的時空美包含著時間和空間所組成的相互交織的藝術性。因此,書寫是多維度的動態世界。毛筆在觸及紙面時,書寫即開始,這時墨汁下注,筆尖就沿著線條的方向進行運動,這看似是一種運動,實際上是兩種運動的同時開始:一種是線條內部的運動(筆和紙發生關系),另一種是線條外部的運動(形態變化),內部運動帶動外部運動。創作者的用筆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從每個毛筆與紙面接觸的點,到單個字中的墨色從多至少,再到整體作品的完成。由具象化的點狀的時間,連續成一條脈絡貫通的具象化的線性的時間[4]。
自古以來,書法不僅是文字的表達,還是文化的積淀與時間的見證。書法藝術中的時間性相比于空間性而言,更加隱晦,需要更深入的體驗。書法藝術以時間為線索,以紙筆為媒介,構筑出獨特的空間形式。這一過程是書寫者有意識的創作實踐,對時間節奏的掌控不僅影響書寫速度,而且深刻作用于作品的時間感。情感融入時間節奏,凝聚于每一次筆墨接觸紙面的瞬間,映射出中國古代特有的時間觀念。書法以漢字為載體,借助筆墨語言,將時間順序轉化為空間圖像,使其既呈現出動作在時間中的推進,又展現出圖像在空間中的鋪陳。正是這種時間的延續與空間的展開,使書法藝術呈現出時間性與空間性交織的獨特美學。
書法家顏真卿的代表作品《祭侄文稿》(圖1)是一篇非常具有時間節奏的佳作。該作品涂寫修改了多處,與他雄壯、端莊的正書風格大為不同。顏真卿是在心情極為悲憤的情況下完成創作的,剛開始的字顯得較為沉著、穩定,隨著心情與文字內容的不斷轉換,書寫的節奏在毛筆運動中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留在紙面上的字跡也就具有了節奏之美。
配合著中國書法對時間性與空間性的理解,在視覺接觸的過程中,線條的流動有著多種變化。書法的線條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是有生命的律動在其中的。朱良志曾談論東西方文明思想的差異和美學精神的聯系,他認為,中國哲學本質上是一種關于生命的哲學,在這樣的哲學背景下孕育出的美學,并非西方意義上的感性學或感覺學,而是一種關于生命超越的學問。中國美學的核心,在于對生命的深刻體驗與精神層面的超越追求[5]。中國書法正是這種生命精神的藝術體現,其最核心的內涵,就是一種生命的精神。
從表面上來看,書法作品與其他靜態藝術形式并無二致,似乎只是定格于紙上的圖像。與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相比,那些藝術形式更傾向于呈現結果,是時間凝固之后的狀態,觀者往往難以追溯其創作的過程,更難感知其過程中的情感與節奏。書法則不同,漢字本身的書寫順序,皆是時間行進的直接印記,使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從起筆到收筆的全過程。這種流動的時間感,使書法成為一門將時間與動作凝結于空間的藝術。在時間的維度中,書法藝術展現出更為鮮明的流動性,而這種流動的節奏與韻律,在行書與草書之中尤為突出。其筆觸或婉轉柔和,或沉郁厚重,或猶豫遲疑,或果斷飛揚,跌宕起伏,意象萬千,展現出豐富多變的意象與情感。每一筆都充滿了力量和速度,給人一種活潑生動的藝術感受,這種書寫方式使行書、草書具有流動感和生命力。我們常以“行云流水”或“牽絲映帶”等來形容書法作品營造出的獨特流動的時間感,這種感受穿越千年,讓觀者在欣賞數千年前的古代書法作品時,依然能夠透過這些筆觸的節奏與線條的走勢,真切地感受到書寫者當時生命的律動與激蕩不息的情感奔流。
在臨摹書法作品時,我們會發現線條從何而起,至何而終。隨著筆跡在紙面上的游走,筆尖仿佛被引導著,自然而然地順應線條的走勢與節奏的起伏而律動。這種律動是書寫者當下的情感狀態與身體節奏的體現,更是書法藝術中深藏的時間意識的真實寫照。每一筆的起伏轉折、輕重緩急,既記錄了時間流逝的痕跡,也讓觀者在觀賞的過程中,得以追溯書寫者當時的動作軌跡與情感狀態,使書法超越了靜態形式,成為一種以時間為線索展開的動態藝術體驗。
三、書法作品中時間的具象化
羅伯森等在《當代藝術的主題》一書中對“時間的具體化”(EmbodyingTime)做出了闡述:“一種靜態藝術形式可以通過對制造作品所需的漫長時間的有形展示來表征時間。”藝術形式同樣能夠使時間具象化,在藝術作品中,時間已不再是外在的維度,而成為其內在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都是書法與時間的完美結合。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部鮮活的歷史,能讓人們感受到時間的軌跡。對于書法作品來說,其時間性不僅是由作為實踐主體的人主動賦予的,也有歷史沉淀的。歷史留下的痕跡,例如石碑的剝落、帖的褪色,也都表達著一種現實世界的時間性,仿佛能看見時間在這里做了標記。它們不僅記錄了歷史事件的人物,還通過書法的形式,將時間凝固之上。筆畫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剝落,字形在漫長的流變中悄然改易。人們將碑帖的變化視為自然造化的結果,建構起一種獨具氣質的時空審美觀。
以《開母廟石闕銘》為例,該碑立于東漢年間,是漢代篆書的重要代表之一。通篇筆畫峻拔,結構嚴整,原本以其雄健有力的書風和典雅疏朗的章法而著稱。然而今日所見石刻,碑面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風化、斷裂與剝蝕,許多字跡的邊緣變得模糊,個別筆畫甚至僅存淺痕,但正是這些殘損之處,承載了千余年風雨與歲月的積淀。細觀《開母廟石闕銘》受損區域,某些筆畫已被侵蝕得呈現出斷續狀,石面也因長期風吹雨打而泛出細小剝離痕跡,這些痕跡雖然非人為刻意制造,卻形成一種獨特的“時間肌理”,仿佛時間在每一筆每一畫之間留下了自己的筆意,展現出時間與空間的交織與融合。這些由時間介入所生成的筆畫節奏,在殘碑殘字中體現得尤為深刻,使觀者不由自主地在缺損與完滿之間重新構建書寫的過程。
碑文從最初的書丹到石匠刻制,再經歷千年之后的風蝕斑駁,其視覺的變化正體現出石碑作為媒介所承載的時間厚度。由此,碑刻作品不再只是凝固的歷史紀錄,而是隨時間推移不斷演化的視覺形式,凝聚了多重歷史與文化信息。當代許多書法創作者正是從這些時間印跡中汲取靈感。一些創作中故意效仿殘碑殘字中剝落效果的肌理質感,追求筆畫之間的不完整與余韻;有的作品則通過拓片、磨損處理、數碼模擬等方式,使時間的痕跡成為視覺語言的一部分。書法不僅是書寫的結果,而且是觀看視角在文字中沉積的過程。從《開母廟石闕銘》這類殘碑古碑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字的內容或書法的風格,還有時間如何參與其中、如何雕刻其面貌。時間在碑刻中留下的不是單純的缺失,而是一種再生的可能性,一種在殘損中成就新的筆墨美感的過程。
對于時間性的表達可以是寬泛的和包容的。書法作為傳統藝術,不僅僅是重訪過去,也應該看到現實未來的發展。書法藝術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要符合時代的發展,體現時間的印記和大眾的審美。當代書寫者要在充分理解時間性的前提下,將其運用于書法創作與理論研究中,這對書法藝術的發展走向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書法藝術中時間性的深入探討,揭示了書法作為傳統藝術形式的獨特生命力與藝術價值。時間不僅貫穿于書寫過程中,還通過作品的節奏、筆墨變化以及歷史的沉淀,賦予書法以動態的生命感和深厚的文化意蘊。書法作品中的時間性表達,既體現在書寫者的情感表達和動作節奏中,也反映在碑刻風化等歷史痕跡所形成的時間肌理中。理解并運用時間性,有助于深化對傳統書法的審美認識,為當代書法注入更豐富的內涵與表現力。
參考文獻:
[1]劉瓊,李婷.圖像與時間[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8(3).92-97.
[2]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388.
[3]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3.
[4]崔樹強.中國書法中的時空意識:兼論筆序在書法由空間性向時間性轉化中的意義[J].中國書法,2017(23):191-193.
[5]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8.
[6]羅伯森,麥克丹尼爾.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匡驍,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127.
作者簡介:
易湘琳,天津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與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