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們說到,公元前331年9月,亞歷山大向波斯腹地進發。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糾集了整個波斯的軍隊,準備與亞歷山大殊死一戰。波斯軍隊號稱兵力百萬,這當然是虛數,根據后世史學家考證,波斯軍隊的兵力在20萬至30萬間。饒是如此,波斯兵力仍然數倍于經過數次補充也僅有4.7萬人的馬其頓軍。大流士三世自恃兵力雄厚,排出了一個寬達8千米的巨大正面陣型。
戰斗伊始,波斯軍左翼騎兵與馬其頓右翼展開激戰,結果不是馬其頓騎兵的對手。大流士三世見首戰不利,中路的戰車立刻隆隆發動,沖向馬其頓軍本陣,波斯軍右側騎兵也與馬其頓將領帕曼紐指揮的左翼騎兵絞殺在一起。面對數量占據絕對優勢的波斯軍隊,馬其頓軍承受住了巨大的沖擊,死死穩住陣地。
這時大流士三世發現亞歷山大的本陣正在向右翼移動,他判斷亞歷山大想進一步加強右翼,一鼓作氣擊潰波斯軍的左翼,但這樣一來,馬其頓軍的本陣與左翼之間就出現了薄弱環節。大流士三世大喜,命令波斯軍中路主力全體壓上,準備一舉突破馬其頓軍的中央部位。
殊不知這是亞歷山大的計謀,他一直在等待波斯軍本陣出現松動,見大流士三世上當,立刻率領騎兵部隊從波斯軍主力身后的空檔中沖了進去,直撲大流士三世的衛隊。
大流士三世這次表現得比上一次英勇,帶領衛隊和二線部隊與亞歷山大纏斗到了一起,連戰車馭手都被馬其頓士兵刺死,但他的抵抗也就到此為止了一他在重壓之下再一次脫離隊伍逃跑,導致波斯軍心大亂,再度全線潰敗。馬其頓軍在此戰中傷亡僅1000余人,波斯軍則損失了數萬人。
這次大戰后,波斯已經再也找不出第二支能夠抗衡馬其頓的軍隊了,亞歷山大攻入了波斯都城波斯波利斯,逃亡的大流士三世被手下將領刺殺。
亞歷山大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公元前327年5月,亞歷山大率軍越過興都庫什山攻入印度,在海達斯帕斯河與保拉瓦國(位于今印度地區)軍隊相遇。保拉瓦軍隊出動了大批戰象,戰象在當時無異于坦克部隊,給馬其頓軍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亞歷山大下令萬箭齊發,受傷的大象發狂亂跑,反而將保拉瓦軍隊沖了個七零八落。
只要弓箭強,大象不可怕!
亞歷山大抓到保拉瓦王后,欽佩他的勇敢,將他釋放,允許他繼續統治王國。國王也被亞歷山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動,發誓對亞歷山大效忠。亞歷山大還想繼續前進,但此時馬其頓軍隊已經離開家園數千千米,思鄉之情日重,士兵普遍厭戰,亞歷山大不得不率軍返回。
公元前323年6月,返回的亞歷山大在參加一場聚會后突然生病,高燒不止,城中醫生都束手無策。僅過了10天,亞歷山大就死去了,死時還不到33歲。
對于亞歷山大突然死亡的原因,長期以來存在巨大的爭議。有人猜測他是突發急病而死;有人說亞歷山大極度嗜酒,是飲酒過度造成器官衰竭而死;有人則懷疑是他手下的將領安提帕特、卡山德父子將其暗殺。這些爭議在亞歷山大死后的數千年仍未停息。亞歷山大是突然死去,因此并未指定繼承人,手下的將領們為爭奪權力引發了一系列內戰,龐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
回顧亞歷山大的一生,既短暫又輝煌,給后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軍事上,他繼承了古希臘的軍事體制并發揚光大,馬其頓方陣在亞歷山大手中縱橫中亞,無人可擋;他還善于運用騎兵部隊,總能夠在適當的時機大膽穿插、迂回側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勝利。此外,他性格豁達,尊重俘虜的敵方國王和將領,能夠對被征服民族一視同仁,倡導民族平等和互相通婚,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無怪日后的法國皇帝拿破侖將亞歷山大作為自己最崇拜的歷史偶像之一。
亞歷山大趣聞——破解所羅門王結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進軍小亞細亞地區的弗里吉亞,當他抵達弗里吉亞都城戈爾迪烏姆時,聽說城中有一個著名的預言:當年弗里吉亞的國王戈耳狄俄斯在一輛牛車上打了一個復雜的繩結,宣稱誰能解開這個繩結,誰就能成為小亞細亞地區的王者。這個結名為高爾丁死結,又叫所羅門王結(據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個結的復雜形態類似所羅門之結,所以又得了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來看戈耳狄俄斯打的這個繩結,但他們甚至連繩頭都找不到,全都頹然而返。
所羅門王結
亞歷山大對這個預言很感興趣,命人帶自己去看這個神秘的繩結。果不其然,亞歷山大觀察許久,沒有任何頭緒。就在亞歷山大失望地放下繩結時,他忽然想到,人們為什么非要按照常規的思路去解開這個繩結呢?想到這里,亞歷山大哈哈一笑,拔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下去將繩結砍為兩半,這個困擾了人們多年的難題就這樣被解開了。
馴服烈馬
公元前344年,一名來自色薩利地區(位于今希臘中北部)的馬販子帶來了一匹駿馬,價值高達13塔倫特(古代地中海地區的重量或貨幣單位,1塔倫特約合25千克白銀)。年輕的亞歷山大即位時,馬其頓國庫只有70塔倫特,可見這匹馬的昂貴。騎手們都試圖馴服這匹烈馬,但全都失敗了。這時,年僅12歲的亞歷山大站了出來,他表示,如果自己能夠馴服這匹馬,希望父親將它作為禮物送給自己。腓力二世雖然不相信,但同意了兒子的請求。
亞歷山大經過觀察,發現了這匹馬暴躁的秘密,原來它十分害怕自己的影子,于是亞歷山大讓馬面對陽光,這樣它就看不到影子了,然后走到馬的身旁輕輕撫摸,低聲耳語,讓狂躁的馬匹穩定下來。突然,亞歷山大飛身上馬,馬匹一驚,奮力想甩掉身上的人,但亞歷山大比它還要堅韌,馬掙扎了一會兒,逐漸接受了亞歷山大的指令。當亞歷山大騎著這匹馬回到人群前時,腓力二世激動得熱淚盈眶:“我的兒子,對于你來說,馬其頓太小了,你會有更大的作為!”
亞歷山大與羅克珊娜
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中亞出現了一個叫粟特人的民族,他們的戰斗力不俗。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進軍粟特地區,建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大·厄什哈特。結果粟特人爆發了起義,被亞歷山大強力鎮壓下去。
第二年春天,粟特人再次起義,亞歷山大再次率軍前往彈壓。公元前327年春,一大批粟特人聚集在一個叫粟特巖寨的山地要塞,亞歷山大將這個地方圍了起來。經過一番血戰,雖然損失慘重,還是攻破了要塞,俘虜了很多粟特人。在眾多俘虜中,一個16歲的貴族少女羅克珊娜引起了亞歷山大的注意。亞歷山大不僅沒有把她作為俘虜對待,反而鄭重地向她求婚。
這段神奇的故事不光讓亞歷山大贏得了妻子,也讓他收獲了巨大的政治收益:粟特人從此對亞歷山大的敵意大大減輕,叛亂就這樣神奇地被平定了。后來,羅克珊娜還為亞歷山大生下了唯一一個兒子亞歷山大四世。但亞歷山大四世一直作為傀儡,后于13歲時被毒死。
有多少座“亞歷山大城”
在亞歷山大的征戰過程中,每占領一塊軍事要地,他就會用自己的名字來筑造一座新城。在短短的10余年間,歐、亞、非各大洲先后建立起30余座“亞歷山大城”,有些城市至今仍存在。
早在腓力二世出征時,年輕的亞歷山大留在后方。這時北方的色雷斯地區爆發叛亂,亞歷山大帶兵前去平叛,然后在當地建立起了第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作為穩定局勢的軍事據點。
隨著亞歷山大率軍攻入小亞細亞地區,先后在土耳其西部、西南部建造了“亞歷山大一特羅亞斯”“亞歷山大一阿琳達”,這兩座城市直到14世紀才徹底衰敗。
為了保衛重要的伊蘇斯隘口,亞歷山大在該地區建立起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如今這座城市成為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和海軍基地之一一 伊斯肯德倫。
亞歷山大越過幼發拉底河后,在東岸又建立了一座“亞歷山大城”,后來改名為拉卡。2014年,拉卡成了敘利亞內戰的中心,在多方轟炸下幾乎化作焦土。
在這些“亞歷山大城”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位于尼羅河三角洲的那座。亞歷山大意圖將此地作為統治埃及的核心,所以在設計和施工方面耗資巨大,甚至在他去世后工程仍在繼續。今日,這座亞歷山大城是埃及第二大都市,享有“地中海明珠”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