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蘊含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符號標識。武術文化立足于民族精神內核,在跨文化傳播中將“和合共生\"\"天人合一\"等理念與西方體育精神進行對話,以助力民族形象和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新時代,向世界輸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風范\"的武術文化,是其國際傳播所肩負的政治使命,也是提升民族形象的關鍵一環。為推動中國武術文化在走向世界過程中有效浸潤,實現文明交流對話,必須對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促進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策略
一、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SWOT分析
(一)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優勢分析
中國武術進人國際領域屬歷史必然性,政策引導加速推動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2019年7月體育總局等十四部委聯合印發的《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文件中均明確提出中華武術文化要走向國外,走向國際化。長期的歷史演進與實踐積累,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進程中,官方組織為其進行資源整合,提供制度保障;武術從業者及海外華人社群等借由靈活性特點,開展社區實踐推廣與文化浸潤,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民間社團多元化的傳播結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形態多樣化。依托世錦賽等武術賽事,加深文化闡釋深度;開展武術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沉浸式體驗,拉近文化距離;設立海外武館,通過系統性武術習練,促進文化認知內化。
(二)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劣勢分析
意識形態在內的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與生產方式決定,這決定了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差異化。武術中的“精、氣、神\"等大量術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在進行語言外譯編碼/解碼的過程中難以實現語義對等轉換,存在一定的不可通約性。文化附著于語言,解讀文化首先對源語言進行剝離,結合目的語語境重新嵌入新的語言環境,實現文化的再生產達到翻譯文化的目的。術語攜帶大量文化負載詞而無法完全剝離源語言進行文化再生產。受家族本位文化特征影響,武術的傳承在組織上以家族或類似于家族的組織中推進,宗族觀念影響下武術常被視為家族或門派的“私產”,加之不同流派間因各種緣由而出現門戶壁壘,這在客觀上加深武術傳承的封閉性。中國武術文化傳播形態為傳統紙媒和新媒介。新媒介為政府相關部門及社交媒體等平臺,但其存在過度娛樂性、規范性不足等問題。在加強武術文化“走出去”的時代需求下,遵循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傳播五要素,武術文化的傳播效能仍需提升。
(三)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機遇分析
2021年數據顯示,太極拳習練人數超4億,并傳播至全球150多個國家(賈文山,2021),武術國際傳播歷時長久,文化積淀深厚。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刺激文化消費模式轉型升級,數字技術深度嵌入消費者生活、工作、學習等場合,消費內容、消費方式、消費行為發生改變催生文化消費升級,形成與數字文明時代相匹配的新范式。數字技術應用革新武術文化內容生成方式,激發文化元素以內涵性融入、以創意形態展現,脫離單向輸出模式轉為多元互動體驗,助力武術文化國際傳播形成“走出去”的良好態勢。武術特有的養生理念與健身功能已在康養領域得到廣泛認可與接受。武術主張養練一體,通過功法習練調理五臟六腑,促使身體在動靜結合中達到平衡,身心得到調理,最終實現防病治病目的,契合當前“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武術作為武術文化的載體,其在康養領域的應用客觀上推動了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
(四)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威脅分析
西方體育文化霸權仍是威脅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因素。歷史因素影響,1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西歐北美地區的力量對比懸殊,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殖民擴張明顯加速,刺激“歐洲中心論”或“西方中心論\"盲目膨脹,將歐洲或西方置于世界(歷史)的中心(董欣潔,2024)。在此背景下,西方體育項目得到“先發優勢”,獲取制度性話語權,借由語言符號操作實現隱性統治。西方中心主義構建“中心一邊緣”“西方-東方”“先進-落后”“霸權一依附\"等“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實施文化霸權(陸軼之,2023)。國際秩序轉型期,地緣政治角力不斷加深,國際局勢動蕩與局部沖突重疊交叉,武術文化在此陰霾籠罩下必然產生連鎖反應,國際傳播廣度、深度受到系統性損害。2024年,巴黎奧運會比賽項目共設32個大項,其中除柔道、跆拳道等少數東方體育項目外,其余均為西方體育項目;2020年東京奧運會(2021),競技攀巖、沖浪、滑板項目均為2016年入選,這些項目均源自美國媒體巨頭ESPN創辦的世界夏季極限運動會(魏偉,2023),國際賽事項目呈現“西多東少”局面,武術項目具有良好基礎和較大潛力,但面臨擠壓之勢。武術“文化折扣\"內緣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等存在差異,外緣于話語權缺失,致使武術文化國際傳播過程中易出現“文化解碼”偏差現象,無法達到預期傳播效果。
二、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策略
基于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SWOT分析,本文提出錨定共識、提質增效、創新賦能、風險規避策略,為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提供可行性策略參考(見表1):
(一)錨定共識策略(SO)
政府是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主導核心,負責文化傳播相關政策的制定和推行,為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提供明確的方向指示,具有宏觀引導作用。
政策扶持,深化國際合作。武術良性發展及武術文化國際傳播日益成為國家關注重點,近些年我國陸續出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等政策,確保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有強大的政策扶持。中非之間友誼深厚,武術在非洲的傳播契合“中非友誼、武術為媒\"理念(焦丹,2024:136),1998年非洲武術聯合會在埃及開羅正式成立,中華武術以多種形式走入非洲各國。同時,“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已提出近十二年,隨著持續推進深入,武術在此平臺進行技術交流傳播的同時將武術文化傳播至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題中之義,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政策扶持下深化國際合作,利用武術的身體符號標識、行為符號標識等錨定價值共識。
表1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SWOT策略分析矩陣
突出特色,凝練文化標識。文化角度看傳播,傳播角度看文化,探析中西文化契合點,遵循認識發展規律以現有文化辨識度、認知度為根基凝練中華武術文化標識,作為提升中華武術文化傳播力的突破口。深度挖掘我國武術文化中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以中國武術技擊術為基礎,突出武術文化特色,“天人合一\"\"內外兼修\"等武術思想融入武術文化實體文創衍生品,制作相關的書籍、紀錄片、動漫、影視產品,融入中華武術文化精髓。再者,文化標識的提煉緊跟時代步伐,突顯武術文化特性,“創IP”,打造數字文化,從固化思維解脫融合網絡媒體搭建立體化傳播體系,為武術文化傳播開辟新的路徑。
(二)提質增效策略(ST)
武術文化國際傳播處于國際秩序轉型期,面臨西方體育文化霸權必須及時調整傳播策略,打破霸權,重塑認知框架
生態重構,提升滲透力。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系統化、體系化,重構認知框架,以實現深化文化滲透力的目的。武術文化經由頂層設計脫離淺層語言轉換模式,精準鎖定受眾群體后深挖內涵指義樹立文化意象,分層設定立體化傳播模式,可通過舉辦文化講座、學術研討會等多種方式,創新融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向世界展示中國武術文化。同時,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打造中華武術文化的媒介品牌,撕開西方媒體話語霸權,以新的敘事結構吸引受眾群體了解、接受預設的價值觀念,使個體經驗突破結構性文化偏見以適應多元社會文化框架,重塑認知結構。武術文化的跨域傳播提升中國武術文化的品牌,吸引更多的國際關注和親身參與。
破解局限,強化競爭力。全球范圍來看, 75% 的新聞流量被西方媒體霸占,轄制狀態下的傳播渠道、敘事架構對非西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進行過濾和再編碼,致使西方受眾群體認知框架基石嚴重扭曲,加之國際競賽項目擠壓,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面臨極大威脅,必須深化武術文化的國際認知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競爭力,打破當前傳播局限。武術文化的傳播主體具有多元化特征,可調動官方組織、民間團體、武術從業人員、海外華僑華人等群體進行多元推廣和傳播,積極推進武術文化的本地化融合,激活跨域傳播的本地生命力。基于內部優勢,需要深挖武術文化內涵和價值的方式,提升中國武術文化的競爭力,應對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
(三)創新賦能策略(WO)
武術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的短板限制了武術文化的傳播,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又為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時代機遇。
創新形式,提升傳播勢能。武術文化創新傳播內容表現形式,武術可進行身體性的敘事,從語言與文化視角可將其理解為一種話語符號,打破語言交際困境,實現跨文化交流,將無形文化化為有形話語符號。武術在國外的傳播歷經許久,亦為文化傳播奠定群眾基礎。受康養方式轉型,武術的健身功能愈是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特別是運用太極拳進行康養療愈。時代機遇促使武術文化要創新傳播內容形式、拓寬傳播受眾,積極將武術與健康、武術與哲學、武術與藝術等內容相結合,提升武術文化的傳播勢能
革新媒介,優化傳播核心。革新傳播媒介是提升傳播能力的關鍵一環。新媒介具有快速便捷、傳播范圍廣等優勢,可實現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快速傳播。跨文化傳播背景下,新媒介拓寬了武術文化的傳播界面,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劣勢可借由新媒體平臺優化。數字技術的推廣,傳播媒介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搭載新媒體、動畫、短視頻等平臺實現交互性溝通,以生動鮮活、趣味性強的方式向受眾群體展示武術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增強武術文化的接受度。
(四)風險規避策略(WT)
武術文化國際傳播過程中為規避內部劣勢,應對外部威脅采取風險規避策略,該策略屬于SWOT分析中的防御型策略。
重塑敘事,降低認知偏差。武術文化的對外輸出必然堅守主體性,避免被同化失去跨文化傳播的意義。武術術語中存在大量文化負載詞,加之語言障礙、文化障礙、傳播障礙及認同障礙等影響,過度保留源文化導致受眾群體在已有的認知經驗指導下難以識別和理解文化內涵進而影響輸出,甚至產生認知偏差出現\"排他\"現象,為提升傳播效能需重塑敘事架構。敘事架構應以受眾群體認知圖式重構傳播內容。同時,媒介輸出做好平衡,豐富和優化武術文化的傳播形式,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傳播方式導致傳播效能不足,
培育人才,調優傳播生態。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以中國武術文化事實性知識為基礎,經由文化解讀、翻譯、對比最終實現傳播文化目的,其傳播實施依托傳播主體完成。傳播主體位于武術文化對外輸出的起點與核心控制位,推動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必須加強復合人才的培養,建立完善的武術文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同時具備深厚的武術專項知識、對外交流語言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融合學科,構建復合型人才,優化傳播生態,做到傳播過程中一方面堅守中華武術的“根”與“魂”,推進隱性話語呈現,輔助受眾群體形成理性認知接受元認知知識,完成文化認同建構,另一方面避免陷入“本民族中心主義”。
三、結語
中國武術文化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和極顯著的文化符號。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實踐提煉中國武術文化的精神內核,凝練為文化標識,以政策引導扶持、文化底蘊深厚等內部優勢為支撐,把握文化消費升級、數字技術革新等外部機遇,規避文化差異、術語不可通約性等自身局限,以積極姿態采取錨定共識、提質增效、創新賦能及風險規避策略應對西方體育文化霸權、國際賽事項目擠壓等外部威脅,助力武術文化國際傳播形成良好傳播態勢。
(作者單位:河南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