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中國將在天津主辦上合組織峰會。這個消息借助熒屏和網絡,迅速傳遍了全世界,也讓全體天津人無比振奮。這是繼夏季達沃斯論壇之后,又一場外事盛會在天津舉行。為了辦好這兩場展現國家形象和城市精神的國際盛會,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精心進行各項籌備工作。在每天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我們都會發現城市之中很多地方的路面、橋梁等設施都在完善升級,這其實就是籌備盛會系統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學生而言,這場盛會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這里所說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學習有關上海合作組織的常識,學會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時代,讀懂中國為世界和時代貢獻出的智慧和方案,也是這次峰會帶給我們的絕佳契機。歷經24年的成長歷程,上海合作組織已成長為世界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國際組織和多邊協作機制,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成功典范。可以說,通過了解這次峰會、這個組織,能夠幫助我們近距離地看世界,引導我們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去讀懂我們偉大的祖國。
中國智慧給世界帶來信心和力量
談論這個宏大的話題之前,我們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做兩件事情:打開人民日報APP,在搜索欄中輸入“上海合作組織”這個詞,再打開APP中的“國際”頁面,你會發現: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二字體現在經濟、安全、環保、科技、人文等方面,通過一系列會議、宣言和行動加以實施。作為上海合作組織代表的中國的一系列對外交往行動,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攜起手來、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呈現一派握手言歡、并肩實干、蒸蒸日上的祥和盛景。中國為什么能夠有眾多伙伴?為什么我們給世界提出的中國方案能夠飽含陽光、和諧和希望,給世界人民帶來信心和力量?我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于我們獨特而深邃的中國智慧。有學者把我們所處的時代稱為“烏卡(VUCA)時代”。其中的四個字母,是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分別代表著“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共同描述當今世界的一個鮮明特點——“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4月26日,《人民日報》刊載了一篇評論員文章,題目是《為什么中國意味著確定性、未來性、機遇性》。這篇文章不僅很有氣勢和文采,而且指出了中國在這個時代變局中的實干、定力和自信。我們一直在“只爭朝夕”、突破求變,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日新月異;我們也一直“不管風吹雨打”,堅守自己的原則和追求,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誠懇務實。在風云變幻中,中國能夠做到見利更見人、立己兼達人、自強而不恃強,這正是中國智慧的集中體現。
中國智慧蘊含思想偉力
這種智慧來自我們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歷經艱辛、不斷求索、反復比較之后尋找到的救國真理。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到過中國,與我們相距萬里,馬克思主義理論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著高度契合。正是因為這種契合,才使得馬克思主義能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結合,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成長為長青長茂的理論之樹。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將會貫穿在學生求學乃至將來生活和工作的歷程之中。如果我們嘗試用一句簡短的話去概括馬克思主義,那就是“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這句豪壯之言,是對人類歷史進行深刻反思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科學理念。從“人猿相揖別”的遠古,到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人類相繼經歷了被自然力量所束縛、被等級制度中的統治者所束縛、被資本所束縛的歷史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相互分割的生存空間逐步走向“世界歷史”的狀態。可以說,這個過程就是人類走向自己、走向解放、走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依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圖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解放之路、發展之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把“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可以說,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中非合作論壇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豐富實踐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把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的預見,具體、鮮明、熱烈地呈現在地球之上。
(下轉第23頁)
中國智慧展現歷史沉思
這種智慧來自我們的歷史實踐。近代以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以天朝自居到被列強踐踏,再到在抗爭求索中堅強站起來、在艱苦奮斗中走向富強的歷史進程。在精神世界中,我們經歷了一個由失掉自信到重建自信再到堅定自信的過程。在這期間,我們也逐步學會如何與外部世界進行交往、怎樣以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去塑造我們在世界舞臺上的形象和氣質。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經歷過主權淪喪、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對于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所面臨的困境和瓶頸,特別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對于和平與發展的期待感同身受。事非經過不知難,正是這種歷史實踐留下的深刻記憶,熔鑄了中國外交的獨特底色。在新中國的外交實踐中,我們在乎的、關注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共同利益、人類的根本利益,是要努力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尋找共同點。我們相信,這些共同點和為之共同付出的努力,可以超越國與國的制度和文化上的差異,甚至可以暫時擱置彼此的爭議、逐步消弭因種種因素造成的隔閡和敵視。這種平等的伙伴間的友誼和求同存異的哲學,給曾經充滿叢林氣息和冷戰思維的世界舞臺投下一縷溫暖的光。我們今天看到的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創舉與合作典范,正是我們基于自身和世界歷史進行沉思的結果。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形成這樣的共識——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代表的一系列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創舉,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積淀千年的文化自信、激蕩百年的思想追求、歷盡滄桑之后的歷史主動。上海合作組織歷經24年的發展,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內容的“上海精神”。這20個字以及其指引之下的一系列行動和成就,也正是我們的文化、思想和歷史的鮮明寫照和精彩呈現。衷心期待同學們能夠把本次峰會當作一扇看清中國外交的窗、當作一面看懂中華文化的鏡、當作一本讀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書,以一個學習者、參與者和志愿者的姿態去迎接上合,與上合組織各成員國的人民一道展望和構筑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作者系天津市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