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仙人掌用它渾身的尖刺,構筑起一道令人望而生畏的屏障,仿佛拒人千里之外。傳說中,仙人掌曾是世界上最嬌弱的植物,一觸即潰,生命脆弱。上帝心生憐憫,便賜予它一套堅硬的盔甲。于是,這帶刺的勇士便能在風沙中挺立,綻放出如綢緞般晶瑩純潔的花朵。因此,仙人掌的花被賦予了“堅強”的寓意。在我的教學生涯中,便遇到了一個如“仙人掌”般的孩子。
初見“仙人掌”:以刺為甲,觸碰世界的棱角
每個班級都會有幾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不遵守紀律,學習也不認真,班級里偶爾出事時也會聽到他們的名字,小洋就是其中一位。初見他,高高瘦瘦的,坐在班級后排,他好動、頑皮,紀律觀念淡薄,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每當課堂被他的喧鬧打斷,他總是以一種“反正不是我的錯”的姿態,面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是一副不服氣的樣子。開學短短數日,他已成為多位老師口中的“問題學生”。
在之后幾周里,小洋在學校又接連發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不是和這個同學因為小事爭得面紅耳赤,就是與那個同學爭執不下后推推搡搡。他時常容易情緒激動,生氣時總是攥緊雙拳,就像一棵長滿刺的仙人掌,用滿身的刺去觸碰周圍的一切人和事物。當我深入探究他的背景時,才逐漸揭開他滿身尖刺背后的真相。在小洋的個人檔案中,“家庭成員”一欄只有母親的名字。我好奇是什么樣的家庭環境讓他有如此表現?為了解開心中迷團,我踏上了家訪之路。
探訪“仙人掌”:刺尖漸柔,鋒芒內斂的轉變
小洋家在一個老舊的小區里,頂樓六樓,沒有電梯。我一步步爬著樓梯,仿佛一步步走進了他的生活。看到我來家訪,小洋媽媽客氣地請我坐下。我還沒開口,小洋媽媽就說:“老師,給您添麻煩了,我跟他說了多少遍了,讓他別惹事,他就是不聽。”媽媽邊說邊用充滿怒氣的眼神瞪著小洋,小洋低頭躲在一旁,一聲不響。我連忙笑著回應道:“小洋媽媽,您誤會了,今天我來主要是想看看孩子的生活環境,了解一下他在家的生活狀態,不是來跟您告狀的。”聽到這些,小洋顯然很詫異,向我投來驚訝的目光,同時帶著一份期待。
在談話中了解到,小洋有一個比他大三歲的姐姐,也在上學。小洋父親前年不幸離世,家庭突遭變故,讓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親為了生計日夜奔波,性格急躁,缺乏耐心,經常因為小洋犯的一些錯誤而大發雷霆,有時甚至大打出手。說到這里,我從小洋的臉上看到了少見的低落神情。交談結束,我表揚了小洋在校有進步表現的同時,也向他媽媽提出建議:家長要為孩子做好榜樣,遇事不急躁,善于發現孩子的進步,學會表揚。在我即將離開之時,小洋和我道別,表情看起來倒是輕松了許多。
在這樣的環境下,小洋不得不以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用滿身的刺來抵御外界的傷害。然而,這些刺也在無形中傷害了他自己。家訪后,我開始嘗試以一種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去接近小洋,小洋似乎也開始接受我這個不輕易“告狀”的老師。我發現,盡管他對學習仍然漫不經心,但當我批評他時,他那高昂的頭開始低垂。漸漸地,他開始主動參與班級事務了,無論是維護紀律還是大掃除,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變化,老師們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
改變“仙人掌”:磨平尖刺,擁抱溫暖的旅程
為了進一步激發小洋的責任感,我安排他負責部分同學的放學出門條簽字工作。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卻讓他感受到來自老師的信任和肯定。自從接受這項任務后,每天的出門條他都能順利地讓每個人簽好字后送到我手里。即便是請假,他也會安排好其他同學負責。他變得更有責任心,也更加珍惜每一次被表揚的機會。他開始脫下刺人的外衣,磨平身上的刺,展現出自己真誠的一面。
再次家訪時,我了解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小洋。他在家里更懂事了,懂得心疼媽媽了,也學會了感恩。放假時,他會幫著媽媽一起干活;母親節時,也會用自己攢下的零花錢為媽媽送上一份禮物。他的母親滿臉笑意地告訴我孩子的變化。我也充分肯定了小洋在與他人相處方面的積極轉變,特別是他在學校對班級、老師以及同學所做的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次家訪在愉悅的氛圍中結束,我仿佛看到那個曾經滿身尖刺的孩子,在陽光下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花朵。
其實,在陪伴小洋逐步蛻變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優化自身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策略。
積極肯定,激發內在潛能。我深信,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獨一無二的花,只是因成長軌跡的不同,綻放的時刻各有先后。作為教師,我們的使命在于發現并珍視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與鼓勵,攜手靜待那絢爛的花開瞬間。無論是日常的校園互動,還是與家長的溝通,我都致力于捕捉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并滿懷期待地引領他們邁向更加廣闊的成長之路。或許,正是我這份不輕易“告狀”的溫柔,讓小洋逐漸接納了我。
賦予責任,促進自主發展。孩子的成長是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學習只是其中的一抹亮色。通過賦予孩子適當的責任,讓他們在參與班級管理過程中培養起責任心與成就感,是推動其全面、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以往,我們往往將更多期望寄托于紀律嚴明的孩子身上,而對于那些如“仙人掌”般的孩子,則更多采取了約束策略,忽視了他們獨特的閃光點。意識到這一偏差后,我開始細化班級管理任務,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班級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承擔或大或小的職責。家訪中,我驚喜地發現,小洋不僅在校園里展現出更強的責任感,在家中也變得更加體貼,學會了感恩家長的辛勞。家校之間的默契與聯動,就這樣在無形中悄然深化。
持續評價,見證動態成長。上述家訪只是我關注小洋成長歷程中的點滴片段,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試錯與修正的過程,需要我們以長遠的眼光,耐心觀察并記錄下他們每一步的成長軌跡。要讓“仙人掌”般的孩子磨平尖刺,學會溫柔待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漫長而細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我們需要用極大的耐心去等待,等待孩子心靈的窗戶緩緩開啟;用細膩的關懷去留意,觀察孩子日常行為的微妙變化;用深沉的愛心去支撐,支撐孩子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蛻變。
總之,教育是一場關于理解與成長的旅行,每一次調整與優化,都是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們走過這段獨特而珍貴的旅程。
(作者系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育華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