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應得到家校社多方重視,共同聚焦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高中美術新課標強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美育人,促進學生全面且個性化發展,既要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又要為其未來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诖?,本文以美術鑒賞課程為例,從課程作用、教學現狀、相關措施三個方面展開分析,重點探究學生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的提升路徑,以期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充分發揮美術課程的育人價值。
高中美術教學共分七大模塊,美術鑒賞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之一。新課標對高中美術鑒賞課提出全新要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鑒賞美術作品的方法,還要引導他們領悟其中的藝術價值和人文意義,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因此,高中美術教師應深入分析當前美術鑒賞課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實現以美育人的教學目標。
一、高中美術鑒賞課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身邊事物,或運用生活經驗分析藝術作品,使其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正如一位學者所言:“現代化背景下的高中美術鑒賞課,不僅能夠幫助師生建立良好的審美觀,而且還能迅速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备咧忻佬g鑒賞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課程,而美育又是實現跨學科融合和五育融合的重要介質,因此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2015年9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美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學校美育在教學條件、師資建設、教學方式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對各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包括良好的個人修養和藝術素養,而美術課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當前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一些高中美術教師仍受應試教育影響,存在教育理念滯后、教學方式陳舊等問題,導致學生難以真正體會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和作者的創作情感,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影響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據調查結果顯示,高中美術鑒賞課主要存在以下教學問題。
(一)觀念落后,認識不到位
一些學校管理者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片面強調文化課教學,隨意擠占或取消美育課。特別在農村和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美術、音樂等專業師資匱乏,配套資源不足,課程開設率較低。還有一些學校雖然開設美術課程,但只重視講解美術理論知識,忽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高中學生學習壓力較大,普遍側重于文化課學習,既無暇參加任何活動,更缺乏美育熏陶,正如“明遠四句”所言“學生成長在活動中”,如果教育缺乏活動載體,必然阻礙學生全面發展。
(二)教學方式陳舊
當前,一些美術教師仍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契合時代發展需求。首先,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使用專業術語,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其所講內容,如二度空間、三度空間等。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得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其次,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往往表現為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講解藝術作品的背景、特點及價值,并將考試的重點標注出來,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美術基本知識,更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機械地記憶教師講授的內容,無法有效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齊白石的《蝦》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講解線條、構圖、色彩等理論知識,學生只是機械記憶,不僅無法深入理解畫家作品的筆墨變化,更難以在創作中融會貫通。
最后,流于形式的“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當前深受教師和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強調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易于學生理解的實踐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深入理解所學知識。然而,一些教師在采用情境教學法時,創設的教學情境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審美教育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審美氛圍,強化學生的視覺體驗,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避免采用強制性地灌輸和脫離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而要謹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始終以激發學生審美興趣為教學的立足點。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采用口頭描述、臨摹、角色體驗等多樣化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并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從結構、顏色、線條、材質等維度進行解析。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了解藝術作品的背景、創作價值以及創作人的經歷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二)構建和諧氛圍,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
高中美術鑒賞課主要是讓學生能夠與美術作品進行心靈對話,從中獲得審美感悟。因此,教師應營造積極向上、輕松舒適的交流環境,鼓勵學生勇于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師生良性互動,共同構建和諧的審美氛圍。
首先,體會作品,直抒胸臆。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領悟藝術作品的價值,主動探索生活中的藝術之美。審美能力的培養源于優秀作品與學生心靈的共鳴,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塑造其健全人格。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文字描述、熟悉的音樂或舞蹈等跨藝術形式進行輔助,通過對比和分析,加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例如,在達芬奇《蒙娜麗莎》藝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模仿畫作中人物的姿態與表情,直觀感知作品蘊含的神秘感和永恒感。這種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使其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深刻感知藝術作品的價值與內涵,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
其次,聯系學生生活,教學做合一。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其審美能力,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習美術知識時,便能真正實現“玩中學,做中學”。審美能力的培養本質上是學生領悟與體會藝術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積極活躍課堂氛圍,采用提問、小組討論、圖文轉換等多元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最終達成以美育人的教學目標。
最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預設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藝術作品,簡單描述作品的直觀視覺景象;隨后,指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的造型與特點,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再鼓勵學生基于個人理解進行闡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講述可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教師應鼓勵學生順從內心,說出真實想法,避免過早點評。經過反復觀察、分析、提問、闡述后,教師引導學生系統梳理審美觀點,全面評價作品情感。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助于學生對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并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互相學習與討論,能夠得到正確的審美結論。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立足教材內容、學科特點,營造輕松舒適的審美氛圍,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美術知識,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三)緊扣鑒賞內容,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人們對藝術作品具有與生俱來的判斷力,這種審美判斷往往是在觀看藝術作品的瞬間自然產生,體現了對“美”最真實的感受。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直覺判斷力,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例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討藝術作品中的色彩、線條、構圖等表現意義,使其體會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在討論作品的藝術價值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勇敢表達個人觀點,如作品內容和形式是否一致,以此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使其真正掌握美術鑒賞的方式和技巧。
(四)借助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多媒體設備在教育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不僅能夠輔助教學,還能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呈現。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如果教師僅依靠語言講解,則難以生動地展示美術作品的魅力和特點。因此,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視聽優勢,能夠將美術作品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使其獲得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從而深化學生對美的感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我國古代園林藝術可以稱之為園林鼻祖,在世界園林藝術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動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經濟情況等。因此,在中國古代園林藝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我國不同時期園林的藝術風格,如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蘇州拙政園等,引導學生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勤勞及藝術造詣,領悟中國古代園林的意境美,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
(五)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在第一部分“培養目標”中提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發現、鑒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為美術課教學指明了方向。新課標要求,美術課鑒賞能力的培養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充分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等校外資源,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并對典型展品進行深度講解,通過開展臨摹、解說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獲得深刻的美育體驗。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藝術作品的歷史背景、經歷過的浩劫等,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
四、結語
2023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將美育融入教學活動各環節,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育人目標,充分發揮其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能力的教育功能,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落實文件精神,學校應構建積極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環境。其中,高中美術鑒賞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更能通過品鑒優秀藝術品,達到激發藝術靈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對國家、集體、家鄉、人生的熱愛之情。因此,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標,主動學習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立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創新教學模式,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內、課外活動,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