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項目式學習因為其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很多教師開始通過項目式教學對課程進行創新建設,以此提高教學效率,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高中思政課程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模式,可以將理論知識生動、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因此,教師應深入探究高中思政課程與項目式學習的內在聯系,分析高中思政課程項目式學習的開展現狀,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設路徑并加以實踐,使高中思政課堂能夠煥然一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更好地落實思政課程的育人目標。
高中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至關重要。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的教育需求。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與高中思政課的育人目標高度契合。本文以《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為例,探討運用項目式學習模式建設課程的具體路徑,以期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廣大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時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一、高中思政課程建設與項目式學習的內在聯系
(一)高中思政課程育人價值與項目式學習的契合性
新課標強調高中思政課程應以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為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而項目式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需要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實踐,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其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時,項目式學習往往涉及團隊合作,學生需要與他人溝通協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公共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與高中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契合。
(二)項目式學習對于高中思政課程建設的創新價值
從創新角度來看,項目式學習打破了傳統高中思政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體驗。其以真實的問題為導向,使思政課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思政知識。
從學生成長角度來看,項目式學習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強調學生在項目中要經歷從籌備項目到完成項目的完整過程,這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此外,項目式學習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優勢,融入思政課程和其他學科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其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審視、理解項目主題,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二、高中思政課程項目式學習的開展現狀
當前,高中思政課程項目式學習在部分學校已經開始教研和實踐,但整體上仍處于發展階段,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一,一些教師對項目式學習的認識不夠深入,僅將其作為教學形式上的改變,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項目式學習的內涵和價值,常常出現項目主題的選擇不合理的情況。有些項目過于簡單,缺乏挑戰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而有些項目則過于復雜,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導致學生難以完成。
其二,項目式學習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和指導水平。然而,一些教師缺乏相關的培訓和經驗,如只是提出項目主題,既沒有圍繞主題創設適當的項目情境,也沒有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工,或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及時介入指導。這使得學生的項目式學習成為“空談”,學習體驗較差,學習收獲有限,甚至對學生今后持續參與項目式學習的興趣造成負面影響。
其三,項目式學習的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一些教師雖然采用項目式學習模式,但在評價時仍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和能力提升。例如,在開展《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教師不僅直接用本課寬泛的標題作為項目主題,而且在學生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沒有予以必要指導,導致學生雖然參與了項目,但對本課內涵和價值的理解止于表面。
三、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思政課建設路徑
(一)結合現實生活,確定項目主題
新課標強調高中思政課程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因此,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確定項目主題,以此讓學生認識到思政課的實用性。同時,教師還應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以及社會熱點和時代發展的要求。
以《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活動、社會現象等方面入手,探索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有效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如,教師發現學生對學校周邊的一些傳統手工藝店鋪比較感興趣,對店鋪數量逐漸減少感到遺憾,如剪紙店、糖畫攤等。教師將之作為契機,設計“拯救身邊的傳統手工藝——以剪紙和糖畫為例”項目主題。這個主題既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也符合學生普遍的興趣點,貼合社會關注傳統手工藝的熱點話題。更重要的是,學生愿意對此展開探究,為保護身邊的文化遺產出謀劃策。在后續的項目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文化內涵和價值,思考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有效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二)創設項目情境,明確項目任務
創設項目情境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環節,師生雙方應彼此合作,共同創造一個真實、生動的學習環境。在創設項目情境時,教師應根據項目主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情境素材和呈現方式。如,師生可以借助互聯網,搜集并整理與主題相關的圖片、視頻、故事等,營造與主題相關的情境氛圍。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借助已有情境素材可以完成哪些項目任務,或大家希望通過情境得到哪些收獲,使情境具體、明確、可操作。鑒于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能力差異,教師還應協助學生對任務進行難度分類,體現出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拯救身邊的傳統手工藝——以剪紙和糖畫為例”項目為例,教師通過網絡等渠道搜集、整理相關素材,并鼓勵學生與學校周邊的傳統手工藝店交流,進行采訪、拍照、錄制視頻。師生以合作的方式整合各自獲得的情境資源,并呈現于課堂。這樣既呈現了傳統手工藝人面臨的整體性困境,又展示了學生身邊堅守技藝的現實案例。在獲取上述素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由學生列出想要完成的探究任務,如“我想要了解這些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文化寓意”“我想知道為什么這些傳統手工藝店會遇到困境”“我想找到能夠幫助這些傳統手工藝店的方法”。然后,師生共同從中篩選出合適的任務,明確其順序和層次,做好后續探究準備。
(三)進行合理分工,鼓勵自主探究
項目式學習通常需要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通過合理分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提高項目的完成效率和質量。在分組和分工時,教師既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使分工能夠符合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能力。在分工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與討論,進一步確定各項任務的完成流程,使其明白如何進行相互協作。在正式進入項目任務后,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引導學生有效利用資料,敢于提出假設并善于驗證假設。
以“拯救身邊的傳統手工藝——以剪紙和糖畫為例”項目為例。在完成分組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合理的組內分工。有繪畫特長的學生,負責設計保護傳統手工藝的宣傳手冊;善于文字表達的學生,負責撰寫文字內容;組織能力強的學生,負責深入結合教材內容與項目活動,以協調小組的各項活動,確保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實現較好的知識學習。在分工后,學生開始自主探究。如,有學生通過查閱書籍、訪問老藝人、瀏覽相關網站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關于剪紙和糖畫的歷史資料,再與其他同學一起研讀教材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主探索和學習,對傳統手工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體會到本課內容的現實意義及相關理論的應用價值。
(四)做好方法指導,保障學習效果
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通常需要運用多種方法和技能來完成項目任務,如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等。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確保項目的完成質量。在指導過程中,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項目進展,做到有針對性地指導。當學習小組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普遍感到困惑時,教師及時介入指導,以免影響到學生在項目中的主體地位。在指導方式上,教師應注重其多樣性,以適應示范、講解、案例分析等不同教學環節。當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時,教師應予以充分的肯定,并幫助學生加以優化,使其能夠更好地貼合學生實際需求,從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以“拯救身邊的傳統手工藝——以剪紙和糖畫為例”項目為例。有學生遇到了理論上的困難,認為制作的宣傳手冊說服力不夠,觀看者可能意識不到保護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意義。這時,教師可以介入指導,采用講解示范的方式,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融入進去,全面分析“我們為什么要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為什么要從拯救身邊的傳統手工藝做起”等問題。同時,教師還教給學生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如可以將宣傳手冊的內容作為“議論文”,思考如何結合語文知識與技能,明確其論點、論據和論證。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項目任務,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五)進行成果展示,升華項目價值
成果展示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環節,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通過成果展示,學生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收獲,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在成果展示環節,教師應根據項目特點,鼓勵學生采用多樣化的展示方式,如報告、演講、展覽、視頻等,學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行選擇,避免“一刀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進行多元化的評價與反饋,讓學生明白自己通過努力所取得的成績,以及當前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學生指明進一步改進的方向。
在“拯救身邊的傳統手工藝——以剪紙和糖畫為例”項目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如將學生制作的宣傳手冊,在學校的展覽廳進行展示,并由各組代表在學校的升旗儀式上,以演講的形式向全校師生介紹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和保護的重要性。此外,教師可以與當地社區基本單位合作,帶領學生將宣傳手冊分發給社區居民,并在社區舉辦小型的傳統手工藝展覽。教師應對整個展示過程進行多元評價: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肯定學生在項目中的努力和創新,指出宣傳手冊中存在的一些文字錯誤和排版問題;讓學生相互評價,提出了各組演講情況的一些不足之處。通過成果展示,學生得以向更多人宣傳傳統手工藝,從而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并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傳遞給了更多的師生。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思政課建設路徑,可以發現項目式學習與高中思政課程的育人價值高度契合,對思政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盡管當前高中思政課程項目式學習的開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但教師可以通過結合現實生活確定項目主題、創設項目情境明確任務、合理分工鼓勵自主探究、做好方法指導保障效果、進行成果展示升華價值等具體路徑,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升高中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成效。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項目式學習在高中思政課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落實思政課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注: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基于大中小一體化的思政課批判性思維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SZJ23012;福建教育學院資助)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