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環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興趣則是學生打開閱讀大門的鑰匙。本文分析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性、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因素,并提出創設閱讀教學情境、開展閱讀爭辯、課外閱讀活動、閱讀實踐活動等策略,以此達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
興趣是小學生閱讀、學習的重要驅動力,對學生的行為、認知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提前做好學生調研工作,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偏好、閱讀能力等,通過精心設計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愉悅體驗,從而提升其閱讀積極性。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多元能力
新課改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真正將學生作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同時,通過開展多樣化、趣味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相契合。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前應積極與學生談心,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閱讀偏好,給學生充足的閱讀自主權,使其主動進入到閱讀世界,從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在以興趣為導向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主導者轉變為指導者,讓學生自由地進行閱讀,為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教學目標。
(二)有利于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
興趣是學生閱讀的動力源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能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動機,促使他們主動探究文本內容,從而深化對文本內容及主旨的理解。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能夠主動拓寬閱讀范圍,積極探索新知,進而開闊視野,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質疑能力。同時,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在興趣驅動下,學生能夠深入地融入閱讀文本世界,深刻地體會文本中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實現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而審美情趣的提升可以促使學生自主閱讀更多的優質書籍,為提升其語文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三)有益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閱讀優質書籍如同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扇通往多彩世界的大門。當學生沉浸于閱讀時,他們能夠跟隨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歷喜怒哀樂,體味人生百態。學生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可以領略古今中外的文化魅力,感悟人性的美好與復雜。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優美的文字,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引導他們在閱讀中學會思考人生的意義,培養善良、勇敢、堅韌等優秀品質。此外,閱讀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心靈的避風港,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煩惱和困惑時,可以從書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找到心靈的慰藉。一個熱愛閱讀的學生,其精神世界必然是豐富多彩的,這將伴隨他們一生,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寶貴的財富。
二、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因素
(一)教師方面
1.閱讀教學內容泛化
第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片面地追求學生的閱讀量,而忽視了閱讀質量,一味地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文本材料。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耗費學生較多的時間與精力,而且不利于學生鍛煉閱讀技巧,難以真正內化閱讀知識,甚至使部分學生對閱讀產生抵觸心理。第二,部分教師在選擇閱讀素材時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常忽視學生的閱讀需求和閱讀偏好,導致閱讀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文本。第三,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度強調對知識點的講解,而忽視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和思想內涵,導致課堂閱讀變得枯燥乏味,不僅削弱學生的閱讀興趣,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閱讀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第一,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仍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導致學生容易產生被動閱讀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閱讀主動性與創造性。第二,部分教師采用的提問方式較為單一,往往只從文本的表面內容入手,未能深入挖掘閱讀文本的深層意蘊。這種表層提問方式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提問效果,而且會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分散學生的閱讀注意力,最終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第三,部分教師采用的閱讀教學方式更新滯后,未能引入情境創設、角色演繹等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難以達到預期的閱讀教學目標。
(二)學生方面
1.學生閱讀動力不足
第一,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偏好各不相同,而統一化的教學內容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閱讀需求,導致部分學生對現有閱讀材料缺乏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第二,部分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良的閱讀行為,進而影響閱讀效果。第三,當前娛樂形式日益豐富,部分學生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電子游戲、網絡社交等活動中,書籍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嚴重影響其閱讀動力。第四,家庭閱讀氛圍不夠濃厚,父母未能發揮榜樣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學生閱讀動力不足。
2.學生閱讀主動性不足
第一,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許多學生已形成被動學習和閱讀的不良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更依賴教師講解,缺乏深入探究、解讀文本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則會制約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第二,在完成閱讀后,部分學生既不愿意也不敢表達與分享自己的閱讀見解,這種消極的學習態度不僅影響學生解決閱讀問題的效率,更會嚴重阻礙其質疑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學生閱讀主動性不足的問題,則會直接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難以實現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教學目標。
三、小學語文閱讀興趣培養策略
(一)創設閱讀教學情境
興趣是學生深度閱讀的內在動力,而趣味、新穎的教學情境則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方式。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營造生動的教學氛圍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引入相關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使學生的注意力從枯燥的文字中轉移到直觀、生動的視聽情境中,為學生閱讀和理解文本內容提供輕松、自在的學習環境。
2.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開展小組合作、情景演繹等活動,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理解文本內容。這種教學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創設教學情境后,教師可以提出與情境相關的閱讀問題,以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教師通過創設閱讀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其發散思維、展開想象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例如,在《觀潮》教學中,教師在開課前以李白《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詩句作為切入點,告訴學生錢塘江的潮水卻能“復回”,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隨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有人看見過錢塘江大潮嗎?可以在這里分享一下。”當多數學生表示未曾親歷時,教師抓住教育契機:“確實有些遺憾,老師也沒有現場觀看過。不過沒關系,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此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并配上潮水沖擊沿岸的聲音,將學生帶入真實情境中。在學生看完視頻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真實情境閱讀課文,深入體會文字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壯闊景象。在情境化教學的輔助下,學生能夠立足全新視角理解課文內容,不僅提高了閱讀興趣,而且激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開展閱讀辯論活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并結合文本內容開展閱讀辯論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認知視角深入剖析文本的內涵與精髓,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特點預設閱讀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預設問題大膽地發揮想象、表達見解,以此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
例如,在《只有一個地球》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閱讀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發表個人見解,從而有效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為給學生的閱讀與思考指明方向,教師提出問題鏈:“作者通過《只有一個地球》向人們傳遞保護地球環境、節約地球資源的觀點,同學們如何看待這一觀點?作者闡述得全面嗎?如果你是作者,還會補充哪些內容?”在問題的引導下,有的學生從“資源”的角度指出:“節約或者浪費資源,最終都會使資源枯竭,但作者并未具體說明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從“家鄉變化”角度指出:“環境與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密切相關,想要保護環境,就需要重點解決過度開采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由辯論、熱烈討論,其思維逐漸跳出課文局限,不僅激發了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更為持續閱讀提供了內在動力。
(三)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對于多數小學生而言,相較于課內閱讀,他們更傾向于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中,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閱讀內容、靈活安排閱讀時間,從而滿足他們對新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對新事物的求知興趣。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第一,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許多課外讀物并不適合他們閱讀。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年齡、閱讀興趣、閱讀能力等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外讀物,確保課外讀物符合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第二,教師應堅持以教材為中心,既要注重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又要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引導學生以課內閱讀為主,適當進行課外延伸,使課內外閱讀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最終實現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生閱讀完《草船借箭》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三國演義》中的其他章回,如“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等;在學生閱讀完《海的女兒》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的其他童話,如《拇指姑娘》《丑小鴨》等;在學生閱讀完《海底兩萬里》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同樣類型的冒險故事,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小王子》《愛麗絲夢游仙境》等。通過這種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的課外閱讀拓展,不僅能深化學生對課內文本的理解,還能有效拓寬其知識視野,豐富其認知體驗,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真正的成長。
(四)開展閱讀實踐活動
豐富多彩的閱讀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方式,其中閱讀比賽、閱讀分享會等活動深受小學生喜愛。學生通過參與比賽,能夠充分展示個人的閱讀技巧,抒發內心的閱讀情感,在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提升閱讀審美情趣。賽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分享活動,鼓勵他們分享閱讀經驗,讓他們在互動交流中獲得成長。教師通過開展多樣化的閱讀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多讀書、讀好書”的理念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例如:教師開展“傾聽世界名著的聲音”主題閱讀比賽活動,要求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世界名著(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精彩段落),并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同時,教師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參與比賽。在比賽中,有的學生閱讀了《綠野仙蹤》經典片段,深刻詮釋了友誼的真諦;有的學生解讀了《八十天環游地球》中描繪的異域風土人情與文化差異。教師通過開展閱讀比賽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自信,還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其接觸到更多優秀書籍,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逐步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契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度剖析語文學科的屬性,立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積極采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加閱讀活動,使其真正感受閱讀的魅力,為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注: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2022年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新課標下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立項批準號:TKTX-2215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