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培養并保持兒童的學習興趣是學前教育的重要任務。學前教師該如何支持兒童通過親近自然、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探索學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提高兒童的學習能力?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學習準備是實現幼小銜接的關鍵環節。然而,當前部分家長仍存在認知誤區,如過度強調知識灌輸、割裂游戲與學習的關系等。2021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幼兒學習準備應聚焦“好奇好問、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基于此,我園從環境創設、游戲中的支架策略、家園協同三個方面展開實踐,為幼兒順利過渡至小學奠定基礎。
創設積極環境
激發幼兒學習內驅力
物質環境:營造探索空間。通過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如繪本、科學實驗工具、藝術創作材料等,打造開放式探索區域,鼓勵幼兒自主操作與體驗。例如,科學角的小實驗工具可激發幼兒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藝術區的多樣材料支持其創造性表達。此類環境設計能夠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為其進入小學后獨立預習、查閱資料等學習行為奠定基礎。
心理環境:強化正向反饋。教師與同伴的積極評價是幼兒自信心建立的關鍵。例如,當幼兒完整講述一個故事時,教師的即時鼓勵和同伴的贊賞能夠增強其學習動機。這種自信能夠幫助幼兒在面對小學階段的挑戰時,保持嘗試與解決問題的勇氣,而不是輕易退縮。
游戲中運用支架策略
促進幼兒能力發展
整合領域目標于游戲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堅持“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將領域目標融入角色扮演、科學探索等場景。例如,在“小醫院”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醫生學習社會規則與語言表達;在種植活動中觀察植物生長,積累自然科學經驗。此類活動能夠持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小學的系統性學習提供感性認知基礎。
教師支架式引導,促進學習能力發展。游戲是幼兒發展學習能力的活動過程。基于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理論,我們運用支架式引導有效促進這一過程,讓幼兒在蘊含豐富學習契機的游戲環境中,不僅能夠自然習得觀察、比較、解決問題等核心能力,還能夠獲得系統性的學習經驗。例如,在“自然物分類”游戲中,教師先提供具有明顯差異的材料,如松果和石塊,引導幼兒觀察特征,提問:“它們摸起來有什么不同?”隨后,逐步增加相似度,如不同種類的樹葉,鼓勵幼兒多維度進行比較,提問:“除了顏色,還可以怎么分?”搭建積木時,教師為了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組合方式,于是便問:“這兩塊積木的形狀怎樣組合才能更穩定?”通過這種方法,支持幼兒在試錯中發展空間思維與抗挫能力。這種基于游戲情境的支架策略,既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又促其經驗的持續拓展,使幼兒獲得的能力更容易遷移至小學階段,并形成獨立探索的學習習慣。
家園協同
提升家庭教育參與質量
更新教育觀念,從知識轉向能力。引導家長從“知識積累”轉向“能力培養”,重視自主學習與過程性成長。例如,通過家長沙龍傳遞“學習興趣優于知識儲備”的理念,引導家長理解游戲化學習的價值,避免因超前教育導致幼兒產生學習倦怠。
提升互動質量,親子共同成長。鼓勵家長通過親子共讀、合作游戲等方式,營造支持性家庭環境。例如,面對幼兒的提問,家長可引導其思考解決方案,提問“你覺得怎樣才能使積木穩定不倒”,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此類互動能夠培養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與韌性,為其適應小學學習模式提供心理支持。
幼兒學習準備的核心在于培養終身受益的學習品質,而非單純的知識儲備。通過環境創設、運用游戲支架和家園協同的多元策略,我們不僅助力幼兒順利過渡至小學,更在主動探索中培養其好奇心、韌性和問題解決能力。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實踐研究,探索更科學的幼小銜接路徑,讓每個孩子帶著持續的學習熱情和成長型思維迎接未來挑戰,真正實現從“幼小銜接”到“終身發展”的教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