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海河邊散步的家長和孩子們開始注意到路燈桿上新掛起的彩旗;地鐵站的宣傳屏幕上滾動播放著不同膚色的笑臉;學校輔導員開展的活動中,“上合”成了高頻詞。
金秋的天津,將迎來一場跨越洲際的文明對話。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的召開,不僅是一次國際盛會,更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這正是家庭教育的寶貴契機。在全球化時代,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已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必備素養。那么,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一現實教材,引導孩子從“小家”走向“大家”,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
解密“上合”:打開國際視野之窗
當孩子好奇地問起“什么是上合”時,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就像你們在學校有班級和好朋友一樣,國家之間也需要好朋友一起做事情。上合組織就是二十多個國家組成的“好朋友圈”,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怎么保護環境,怎么互相幫助學習新知識。我們的世界就像一個大型游樂場,游樂場里偶爾會有人搶秋千,國家之間也會有分歧。出席峰會的各國領導人和代表將就共同關心的議題展開討論,用對話化解分歧,用合作謀求發展。
“上海精神”是這個組織的靈魂,包含六個關鍵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這些價值觀與我們教育孩子待人接物的準則不謀而合。了解國際事務不是大人的專利,作為新時代少年,關注世界變化也是他們的責任。從“我”到“我們”,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集體認同感。
家長不妨在家組織一場“模擬上合會議”:家庭成員扮演不同成員國“代表”,和孩子一起制作簡易“國家名片”——只需查一個標志、一句問候語和一個貼近孩子的議題。由“主席”主持,會議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始。大家先簡單介紹國家特色,再圍繞議題討論。討論中,孩子自然會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并嘗試從不同“國家”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舉手發言、認真傾聽,在“互信、互利、平等”的“上海精神”引領下,嘗試達成“小小共識”。這場趣味角色扮演,讓孩子在歡笑中體驗國際合作形式,將宏大的“上海精神”化作童年記憶里一抹生動的亮色。
聚焦天津:感知家鄉的驕傲與機遇
作為繼上海、北京、青島之后又一個舉辦上合組織峰會的中國城市,天津將迎來包括俄羅斯、印度、哈薩克斯坦等成員國領導人在內的國際政要。當孩子問“為什么選在天津開這個大會”時,我們可以引領他們去發現天津的獨特魅力。
天津是中國北方國際航運的核心,擁有世界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港。作為京津冀地區的“海上門戶”,天津左手牽內陸、右手挽海洋。它向西通過中歐班列連接中亞、俄羅斯等上合組織國家,向東作為全球航運樞紐為成員國打通太平洋貿易走廊提供跳板。天津有著6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開放包容、多元并蓄。五大道區域的2185棟不同國家風格的歷史風貌建筑,見證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這些建筑本身就是國際交流的“歷史教科書”。天津還是國內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從新能源汽車到人工智能,天津的“智造”實力正吸引全球目光。
孩子們期待的暑假將至,正是探訪天津國際化地標的大好時機。漫步五大道,看小洋樓里的早期“國際合作”;在意大利風情區,感受古今“互聯互通”;觸摸利順德的歷史,想象昔日交往;參觀慶王府,體會“尊重多樣文明”。這一行走的課堂,讓孩子在海河畔觸摸中外交流的溫度,在磚瓦故事中播下理解包容的種子,將“文明互鑒”化作生動的家鄉記憶,這正是“上海精神”在歷史中的回響。這場難得的親子活動,實際上是在進行文化記憶的建構,讓孩子通過切身感受理解“開放包容”不僅是口號,更是家鄉的歷史基因。從認知到認同,構建孩子的文化自信,既會為天津的成就驕傲,也能理解這種成就離不開國際交流。
當好東道主:從觀察到行動的責任啟蒙
隨著峰會臨近,天津的街頭巷尾悄然換上“盛裝”,這是培養孩子公民意識的“活教材”。這不僅是對遠客的歡迎,更是引導孩子從“小觀察者”成長為“小行動者”的契機。家長要告訴孩子,當好文明禮儀東道主,絕不僅是背誦條文,更要在真實場景中踐行責任。當孩子通過自身行動獲得積極反饋時,其社會責任感會從外部約束轉化為內在動力。
當孩子看到海河沿岸新設的多語種指示牌,家長可引導他們思考:“如果外國朋友問路,你該如何清晰指引?”這便是公共服務意識的萌芽。家長還可拋出一個帶有溫度的問題:“如果有位迷路的外國叔叔,指著牌子上的地方用我們聽不懂的語言焦急地問路,你會怎么做?”這并非一個簡單的假設題,而是為孩子種下一粒公共服務意識的種子。其實,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簡單的“Follow me”、一段指向明確的手勢,都是跨越語言障礙的溫暖橋梁。家長還可鼓勵孩子參與社區組織的“上合”主題活動。在那里,他或許能夠站在志愿者哥哥姐姐身邊,學習一個標準而得體的握手禮:如何保持眼神接觸,如何控制握手的力度與時長,如何在簡單的“Nice to meet you”中傳遞友好。也可以和小伙伴們組成“綠色小分隊”,帶上工具,沿街巷撿拾被遺落的垃圾。從最初觀察城市因峰會而煥然一新的驚喜,到躬身其中每一次彎腰拾起紙屑,都是在城市文明的肌理上用行動刻下一個微小的“責任”印記。
在實踐中,他們就會明白:東道主的身份,不在袖手旁觀,而在躬身力行;文明城市的溫度,正由無數個“我”的微小行動匯聚而成。從觀察到參與,培養了社會責任感。
暢想未來:童心筑橋連接世界
上合組織峰會遠不止是聚光燈下的國際外交舞臺,它更為每一位身處東道主城市的孩子,推開了一扇真實可感的“世界之窗”。當孩子知道天津企業共建中埃泰達園區、設計師為蒙古打造節能建筑、中歐班列如“鋼鐵駝隊”連通世界時,“國際合作”便從抽象變為身邊故事。此刻的峰會,正是引導孩子觀察世界的絕佳透鏡。峰會終會落幕,但它為孩子點亮的這盞世界之燈,將會長久照亮他們探索邊界、擁抱多元、參與構建未來的道路,從當下到未來,拓展孩子的國際視野。
在充滿機遇又布滿挑戰的今天,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理解國際事務,直接影響下一代的價值取向。這些素養的形成不能依賴說教,而需要在日常互動中自然滲透,幫助孩子突破地域局限思考問題。家長可引導孩子暢想,鼓勵孩子給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小朋友寫一封“未來信件”。未來,你希望天津與上合組織成員國在哪些領域合作?也許是共同開發新能源技術,也許是合作拍攝動畫電影,也許是聯合進行太空探索。孩子的想象力沒有邊界,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可能孕育著未來的合作種子。
當孩子用畫筆描繪“上合大家庭”,在餐桌上談論異國風情,目睹各國車隊駛過海河時,我們的孩子是以“小主人”的姿態理解這場國際盛會。通過上合組織峰會這一堂意義深遠的“國際理解教育課”,我們不僅在培養見識廣博的孩子,更在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用藝術理解世界、以知識擁抱多元”的成長之窗。峰會的會期有限,但家庭教育的影響深遠——我們今天播下的種子,可能在未來成長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作者系天津市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