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為促進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綜合性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發展契機。而“讀思達”教學法作為一種將閱讀、思考、表達融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模式,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和核心素養。因此,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充分發揮整本書閱讀教學功能,教師可以將“讀思達”教學與整本書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結合整本書閱讀,進行積極地思考和有效的表達,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為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高效教學指明了新方向。
一、“讀思達”教學法的內涵探析
“讀思達”教學法是一種以閱讀、思考與表達為主要環節的新型教學方法,在具體的實施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會在文本的閱讀中進行獨立思考,并通過文本內涵的深刻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觀點用于表達。由此可見,在“讀思達”教學中,閱讀是最為基礎的教學環節,學生應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和信息,從而生成對文本的初步認知;而思考作為閱讀與表達的關聯環節,應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深刻理解文本內涵,從而形成個性化的見解;表達是對閱讀與思考結果的呈現,學生可以通過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方式展示個人閱讀成果。總之,“讀思達”教學法是對閱讀、思考、表達的整合,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重要平臺,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讀思達”教學法對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促進作用
整本書閱讀是新課標中提出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圖書、制定科學的閱讀計劃,運用多元閱讀方法來完成對整本書的閱讀。但是整本書閱讀的時間跨度較大,很多學生都會半途而廢,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讀思達”教學法作為一種關注閱讀、思考與表現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與整本書閱讀教學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的完整學習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只關注學生“讀”的行為,而忽視了“讀”的效果,缺乏思考與表達的閱讀,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讀思達”教學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結合,學生會在整本書閱讀中經歷完整的閱讀、思考與表達過程。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效率,也進一步優化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表達能力。
(二)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活動,相同的閱讀文本會引發學生不同的閱讀感受。然而,在傳統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片面關注學生的閱讀進度,而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發展。教師運用“讀思達”教學法,不僅能讓學生在整本書的自主閱讀中獲取知識和信息,對文本內容形成初步認知,也能使其在獨立思考、有效表達中,逐步深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實現個性化發展。
(三)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
核心素養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具備的關鍵性能力和必備品格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動態生成。而“讀思達”教學法作為一種蘊含新課標精神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在“讀思達”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整本書進行有效的閱讀、積極地思考以及創意性的表達,使學生能在這一系列學習過程中,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三、“讀思達”視域下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究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讀思達”教學法作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是優化整本書閱讀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讀思達”教學法的指引下,積極探索制定整本書閱讀教學路徑,實現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優化閱讀指導,實現深度閱讀
在“讀思達”教學模式中,“讀”是最為基礎的教學環節。然而,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因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學生都無法深刻理解整本書閱讀內容,這就阻礙了后續“思”“達”的開展。因此,教師應重點關注“讀”,通過閱讀指導的優化實施,引導學生開展深度閱讀,為“讀思達”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1.創設趣味情境,科學設計整本書導讀
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中,閱讀興趣是最重要的內在驅動力,在缺乏濃厚閱讀興趣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堅持長時間的閱讀,從而導致整本書閱讀無法獲得持續性的開展。鑒于此,教師應借助整本書閱讀的導讀環節,通過創設趣味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興趣。
例如,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教師為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可以通過講解《后羿射日》的故事,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并提問:“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神話故事更是豐富多彩,《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一書中收錄了很多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看里邊有沒有你喜歡的神話人物?”學生在趣味情境的引領下,對即將閱讀的書籍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加積極地投入這一書籍的整本書閱讀中。
2.傳授閱讀技巧,優化課內外閱讀結合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內容大多是經典的文學著作,不僅有著優美的語言,也表達著深刻的思想內涵。這就需要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運用多元閱讀技巧,深刻理解整本書的內容。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課內外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傳授閱讀技巧和方法,指導學生能將課內所學實踐運用于課外的整本書閱讀中,以此優化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教學中,教師傳授學生閱讀批注的方法,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運用此方法及時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有助于學生在批注的總結中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在學生掌握了這一閱讀方法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活動,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運用批注方法。學生通過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獲得了良好的整本書閱讀效果。
3.制定閱讀計劃,促進整本書閱讀開展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是一個具有較大時間跨度的閱讀教學活動,在缺乏科學計劃的情況下,整本書閱讀很難獲得有效、持續地開展。為取得良好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前制定科學、合理的閱讀計劃,并按照計劃有步驟、有序地進行整本書閱讀。
例如,《魯濱遜漂流記》是由丹尼爾·笛福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魯濱孫在無人荒島頑強生存28年2月零19天,最終返回故鄉的故事。這一作品的篇幅較長,需要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閱讀。為實現整本書閱讀活動的持續開展,在閱讀前,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能力,制定閱讀計劃,如利用每天晚上的1—2小時進行閱讀,在循序漸進中完成整本書閱讀任務。
(二)實施多元導引,實現讀思共融
在“讀思達”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中,思考是非常關鍵的教學環節,學生只有通過積極地思考,才能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從而獲得個性化的閱讀感受,為后續表達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然而,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閱讀思維能力有待提升,很難自主進行有效且深刻地思考。因此,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實施多元化的思維引導,使其在邊閱讀邊思考中實現讀思共融。
1.通過問題導讀,實現讀思共融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導讀是教師常用的閱讀引導方法,通過提出引導問題,與學生互動,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刻的分析與理解。因此,在“讀思達”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為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讀的方式,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中理解閱讀內容,以此實現讀思共融,促進“讀思達”教學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整本書閱讀時,為使學生深刻理解作品中蘊含的正能量,教師在作品導讀環節中,可以提出引導性問題:“對于我們視力正常的人來講,光明是隨處可見的,但是海倫凱勒作為一個盲聾人,是非常渴望光明的。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作者在三天光明中都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你是作者,面對光明你想做哪些事?這本書向我們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對這一作品進行閱讀與思考,深刻感受生命的可貴。
2.通過任務驅動,實現讀思共融
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中,小學階段學生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所限,只能對閱讀內容進行淺層次的理解,無法真正實現“讀思達”教學的有效開展。鑒于此,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通過閱讀任務的布置,驅動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探究中進行觀點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實現整本書閱讀中的讀思共融。
例如,在《昆蟲記》這一經典作品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為使學生深刻體會昆蟲世界的神奇,感悟作者對昆蟲的細致觀察,教師為學生布置“制作昆蟲檔案卡”閱讀任務,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總結各種昆蟲外貌特征、生活習性等方面信息。為完成這一閱讀任務,學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展積極思考,摘抄描寫昆蟲外貌特征、生活習性等段落,在與同學的共同分析中進行總結,并制作昆蟲檔案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通過閱讀任務的完成,進行了積極思考和思維的互動,將思考與閱讀進行有機地融合,實現整本書閱讀中的讀思共融。
(三)開展個性表達,打破閱讀壁壘
表達是“讀思達”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不僅能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學生的閱讀觀點,也能在表達的過程中深刻理解閱讀內容,從而實現深度閱讀。因此,在“讀思達”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表達活動,使學生在個性化表達中獲得良好的整本書閱讀效果。
例如,《西游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學生喜愛。在引導學生進行《西游記》整體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更好地展示學生對《西游記》的閱讀感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表達活動。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交流活動中,以口語表達的方式復述自己閱讀的章節,表達自己的閱讀理解和閱讀感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其次,教師組織學生以表演的方式展示閱讀成果。在這一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章節進行故事改編,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表達,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讀后感寫作訓練活動。寫作訓練既是閱讀表達的重要形式,也是讀寫結合、以寫促讀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某章節的閱讀,組織學生開展讀后感的寫作訓練,使學生能以寫作的方式表達自身的閱讀感受,有效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讀思達”教學法作為一種先進的閱讀教學模式,在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整合中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既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也能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運用“讀思達”教學法,使學生能在優化的閱讀指導中,開展深度閱讀;在多元思維引導下,實現讀思共融;在個性化表達中,分享閱讀感受。學生在閱讀、思考與表達的整合中,獲得良好的整本書閱讀效果,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構建小學三維閱讀共同體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JSZJ2117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