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本應是孩子們休閑娛樂、探索自然的歡樂時光,但不少家長卻陷入苦惱:孩子一放假仿佛就與手機、游戲和床“難舍難分”了。家長苦口婆心地勸說、強行把孩子拉出門,甚至給孩子報夏令營或興趣班,效果往往都不是很理想。作為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呢?
沒有孩子天生不喜歡大自然,而在了解孩子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投其所好、順其天性是引導“宅娃”們走出家門的關鍵。
市民劉先生的女兒是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由于性格內向,幾乎不愛與人交往,總是“宅”在家里上網。去年暑假期間,為了讓女兒走出家門,多與大自然接觸,劉先生針對孩子特別喜歡蝴蝶的特點,告訴女兒,田野里的蝴蝶很多,且五顏六色。就這樣,孩子很高興地被“騙”到田野里。在田野里,女兒高興地追著蝴蝶不放,有時玩得舍不得回家。就這樣,河堤上、田野里、公園里,都成了親子進行戶外活動的場所。
周先生是名教師,上初中的女兒正處于青春叛逆階段,為了讓女兒多參加戶外活動,他費了不少“心機”。針對女兒喜歡音樂的特點,周先生夫妻倆便拿來作為帶女兒參加戶外活動的一個理由。每天早晚,文化廣場、音樂噴泉旁,經常會有一些音樂愛好者在一起吹拉彈唱,女兒很樂意跟父母到這些地方,一邊欣賞人家演出,一邊在旁邊模仿表演。這樣一來,女兒不但提高了音樂水平,而且更樂于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了。
為了吸引孩子主動走出家門,家長還可以利用孩子天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把戶外活動包裝成有趣的冒險,以此激發孩子的參與熱情。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準備好地墊、挖沙工具,甚至是放大鏡、望遠鏡等工具,帶孩子去郊外或公園中觀察動植物,讓孩子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發現戶外的神奇與美妙。剛開始,戶外活動必須是孩子喜歡、覺得新奇有趣才行。比如,家長空閑時可組織一場“尋寶游戲”,提前在公園或小區里藏好小禮物,為孩子繪制簡易的尋寶地圖,讓孩子在尋找寶藏的過程中探索戶外。
另外,家長還可以試著從孩子的興趣點找到帶他出門的理由。比如,孩子喜歡恐龍,家長就帶他去自然博物館;孩子喜歡踢球,就幫他約上小伙伴去球場。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一個規律,只要身邊有同齡孩子,孩子就更愿意和他們玩,而且年齡越大,同伴的影響就越明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邀請其線上好友或熟悉的同學一起進行線下活動,組織親子戶外聚會,邀請孩子的同學、朋友及其家長一起參加。比如,周末辦個戶外野餐,家長準備好美食,讓孩子學會分享;當大人們忙著燒烤、聊天時,在安全范圍內,放手讓孩子們自己玩兒,在歡聲笑語中,孩子們不僅能享受戶外活動的樂趣,還能增進友誼,自然就期待下一次相聚了。?
站在孩子的“宅”門前,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獨處,那是他們進行自我整合和思考的空間。回想我們年輕時,不也想掙脫束縛、渴望獨立嗎?將心比心,不必將孩子所有待在家里的時間都當成“問題”。另外,引導孩子走出家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家長耐心堅持,循序漸進地一步步來。智慧的父母應該很清楚,不讓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必然會與現實社會脫節。因此,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發現現實生活的豐富精彩,感受真實人際交往的溫暖與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