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讓孩子懂得,他只是參加了一次高考,并沒有立什么大功,家長可以毫不慚愧地拒絕其過分奢侈的要求。
今年我家老大高考,我才關注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在大家都捂緊錢袋子的當下,這幫高考后的孩子卻成了消費的主力軍。首先要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然后筆記本、平板、手機要全套更新。再加上隔三岔五的同學聚餐閑逛,粗略一算就是五位數的消費。怪不得很多景點都對高考學生優惠或免費,手機店、電腦店也都推出學生購機打折的促銷活動。誰能接住這一波消費熱潮,一年的生計就有保障了。
家長也奇怪,平時對自己摳摳搜搜,有錢的沒錢的,這時都慷慨解囊,好像欠孩子似的,不給都不好意思,這是要把孩子捧上天的節奏啊!
老大高考前就在憧憬著幸福的長假,以至于他爸爸都納悶了:“我們那時候高考,怎么完全沒有這么幸福的感覺?”孩子他爸在廣西,高考完第二天就下地割稻,我在山東,高考完第二天就下地割草,有假期嗎?只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而已。那時,我們都特別渴望考上大學,離開這累人的農村。因為對大學寄予了太大期望,同時因為錄取率特別低,壓力特別大,考完后戰戰兢兢等待揭榜,不愿見人。連我父母都不敢多問我一句,怕我那脆弱而緊張到極點的神經一不小心就崩斷了。別說跟父母提條件,就算父母主動給條件也沒心情啊!何來幸福感?
同樣是高考,為什么會有天壤之別?三十年的時光,到底發生了什么?
那時物質條件極差,父母只能提供最低限度的溫飽。我讀高中時天天吃咸蘿卜就饅頭,一毛錢一份的素菜都吃不起。就這還是他們牙縫里省出來的,已經盡了全力。所以,高考之后,我對父母全是感激和內疚,馬上下地勞動,算是對父母一點小小回報。現在的孩子在物質方面幾乎沒受過委屈,不能理解掙錢的辛苦,所以敢于要錢,也敢于大手大腳花錢。
那時讀書全部出于自愿。小學升初中要考試,淘汰掉一大半。升高中又淘汰一大半,一個村子沒幾個讀高中的孩子。這還是男孩,按成績優劣自然淘汰。至于女孩,淘汰概率更高。有的成績雖好,但因為父母重男輕女被迫輟學。我有兩個年幼的妹妹,母親想讓我回家照看,我實在拗不過,準備妥協:“我可以休學一年照看妹妹,教材給我買上,我自學,一年之后再復學。”我讀書的決心感動了父母,最后他們妥協了,繼續供我讀書。所以,讀書當然是給自己讀的,讀不出個道道來既對不住自己,更對不起父母。現在的孩子沒有輟學的壓力,卻有被迫讀書的壓力。必須承認,有些人是不擅長讀書的,父母逼著哄著總算讀完高中,高考后自然有一種給父母完成任務的感覺,要求父母給予補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而父母呢,提心吊膽,怕孩子抑郁、厭學,總算熬過去了,也就松了一口氣。關系變了,以前是周瑜打黃蓋,現在是黃蓋打周瑜,共同點是都是自愿的。
那時考大學確實很難,但大學確實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往小了說實現了人生價值,往大了說實現了階層跨越。像我和老公,本來應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在都站在了大學講臺上。現在的高中生,畢業后好歹有個大學讀,再不濟還有高職高專。只要想讀,總能找到校門。所以我家老大才會那么幸福地規劃這個長假。壓力么,只不過推到四年之后了。
當然,針對高考生的這場消費大潮,還有社會力量的助推,這就不得不提到消費主義陷阱。簡單來說,就是“要用錢來證明愛”,再加上“詩和遠方”的包裝,想不墮入其中,難矣。
是時候讓孩子懂得,他只是參加了一次高考,并沒有立什么大功,家長可以毫不慚愧地拒絕其過分奢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