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臨,悠長暑假既是課業間隙的休憩站,又是孩子觸摸世界的黃金期。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研學旅行已成為暑期成長的“必修課”——它絕非走馬觀花的打卡,而是讓知識扎根、能力拔節的深度探索。如何讓這場夏日探索真正賦能孩子成長?不妨從洞察價值、避開誤區、科學規劃三個維度,解鎖研學的正確打開方式。
研學的三重成長價值:讓教育回歸生命體驗
研學的本質是為孩子搭建一座連通書本與現實的橋梁,讓知識在真實場景中破繭成蝶,實現“二次生長”。“生活即教育”,研學正是將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化為生動的實踐。
知識破壁,讓抽象符號擁抱真實世界。站在赤壁古戰場吟誦《念奴嬌·赤壁懷古》,語文課本里的豪邁詞句化作眼前滾滾東逝的江水;在敦煌莫高窟臨摹飛天壁畫,美術教材中的線條色彩鮮活成千年流轉的藝術生命;操作都江堰水利模型,地理課本里的水利原理具象為魚嘴分水的精妙智慧。這些鮮活的體驗,讓知識不再是刻板的文字,而是可感知、可觸摸的生命印記。?
視野拓界,以多元視角丈量廣袤天地。穿行于魯迅筆下的紹興百草園,文學作品里的童趣記憶延伸為江南水鄉的人文脈絡;登上泰山之巔感受“會當凌絕頂”,語文課本中的詩意豪情具象為俯瞰云海的壯闊胸襟;探訪古埃及金字塔,歷史教材里的法老文明化作指尖可觸的巨石密碼。跨越地域與文化的探索,如同打開一扇扇認知的窗,讓孩子的思維突破局限,擁抱更加遼闊的世界。?
能力淬煉,在實踐中鍛造成長利器。在野外營地與同伴合力搭建帳篷,將個體力量凝聚成團隊協作的默契;采訪民間手藝人時巧妙追問技藝細節,把羞澀內向轉化為自信表達的勇氣;遭遇暴雨調整行程計劃,讓突發危機變成隨機應變的實戰課堂。每一次直面挑戰的經歷,都像是打磨能力的砂紙,為孩子未來跨越人生關卡鑄就堅實底氣。
研學中家長易陷的三大“雷區”
研學的核心是“研”與“學”的深度融合,如果家長缺乏理性審視,容易讓教育初衷在焦慮或誤解中走樣,陷入三大認知迷思。
浮于表面:把“到此一游”當“深度體驗”。將研學等同于“換個地方玩耍”的思維,正在模糊教育邊界。有家長為孩子報名“博物館研學”,孩子全程忙著拍文物發朋友圈,卻未聆聽青銅器上銘文的故事、觀察瓷器釉色里的時代特征。當行走停留在鏡頭里的“打卡瞬間”,兵馬俑的軍陣布局、古畫中的山水意境,都成了過眼云煙的背景,徒留 “游” 的熱鬧,失了“學”的沉淀。
忽視個體:用“網紅標簽”替代 “個性成長”。盲目追逐熱門項目,往往讓研學脫離孩子的真實需求。看見“人工智能營”火爆,便讓對編程毫無興趣的孩子參訓,結果孩子在代碼課上如坐針氈;聽聞“海島生存營”流行,就送怕水的孩子登島,卻忽略其對海洋生態的認知的斷層。當選擇基于“別人都在學”的焦慮,而非“孩子適合什么”的洞察,研學便成了套在孩子身上的“成人期待”,難以激活內在成長動力。
恐懼試錯:以“完美守護”阻斷“真實成長”。研學的魅力恰在其“不預設答案”的開放性,但部分家長過度追求“零風險”“零失誤”:擔心孩子累著,全程替其背包拿行李;害怕孩子受挫,提前查好所有資料并“輔導”提問;甚至在小組任務中,悄悄幫孩子完成本該自主探索的環節。他們沒意識到,孩子在規劃行程時漏帶物品后的補救、與同伴意見分歧時的溝通、采訪失敗后的再次嘗試,這些“不完美”的瞬間,才是培養孩子責任感、抗挫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黃金課堂”。
智慧家長的研學護航指南
破解研學認知誤區,需要家長以“成長思維”為羅盤,用理性與溫度為孩子的探索之旅保駕護航,讓每一次出發都成為孩子成長的堅實階梯。
錨定興趣坐標,定制專屬成長路線。真正的研學應是點燃孩子興趣的火種,家長要善于捕捉孩子日常的熱愛微光——是癡迷于自然科普繪本里的昆蟲世界,還是沉醉于建筑圖紙中的空間奧秘?家長要依據年齡與興趣特點精準匹配:低齡兒童可投身互動體驗的樂園,在植物園聞香識花、科技館動手實驗,用直觀感知喚醒好奇心;小學高年級走進實踐操作的天地,從機器人組裝到非遺技藝體驗,將興趣打磨為能力;中學生踏入研究探索的領域,參與企業調研、社會議題剖析,讓熱愛生長為深度認知。請記住,沒有“無用”的興趣,哪怕是小眾的昆蟲觀察、古籍修復,都可能成為孩子自主學習的起點。
嚴選機構品質,確保“研有所得、學有所獲”。選擇研學機構是為孩子的旅程系好第一粒扣子。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務必核查機構資質,確認食宿交通的安全保障,為孩子的行程筑牢防護網。專業課程設計是研學的靈魂,拒絕走馬觀花的打卡模式,優質課程應像精密齒輪,包含行前預習、行中探究、行后總結的完整鏈條,讓孩子真正學有所獲。而優秀的導師如同智慧的引路人,他們不會生硬灌輸知識,而是啟發或激發孩子主動思考。每一次謹慎篩選,都是對孩子成長的鄭重承諾。
轉變陪伴角色,化身成長同行伙伴。研學路上,家長不妨放下“規劃者”的權威,成為孩子探索的同行者。在博物館,當孩子駐足凝視一件文物,不要急于催促,而是俯身傾聽他眼中的獨特發現;面對自然中的一片樹葉,用“你注意到它邊緣的特別之處了嗎?這和植物的生長有什么關聯”的提問,點燃孩子的思維火花。用鏡頭記錄下孩子專注拼裝模型的神情、與同伴熱烈討論的場景,這些珍貴瞬間,遠比知識的數量更能見證孩子成長的足跡。陪伴不是掌控,而是用信任與理解為孩子的自主探索留出廣闊天地。
構建復盤閉環,沉淀探索智慧結晶。研學的價值不僅在于當下的體驗,更在于將經歷轉化為成長的養分。研學歸來,與孩子共同制作“研學手賬”,用文字、圖畫定格旅程中的點點滴滴,讓記憶有跡可循;引導孩子思考知識的遷移應用:“野外辨別方向的技巧,能否在城市中派上用場?”“團隊協作解決沖突的方法,如何應用于班級活動?”為孩子搭建分享的舞臺,鼓勵他們通過PPT展示、手工作品講述研學故事,將個人收獲升華為自信表達。每一次復盤,都是一次知識的內化、能力的進階,讓探索的價值在反思中不斷升華。
劃定安全邊界,守護自由探索天地。安全是研學的底色,卻不應成為束縛探索的枷鎖。行前與孩子明確安全規則,備好急救物資,讓孩子牢記安全防線;旅途中要以包容之心接納孩子的失誤,忘記攜帶物品時與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制定清單;任務未完成時,共同分析遇到的困難與改進方法。真正的安全是讓孩子在有邊界的自由中,學會獨立、收獲勇氣,在一次次嘗試與挑戰中,積蓄面對未來的力量。
從前,書本是孩子的世界;如今,世界成了孩子的課堂。在這個夏天,讓我們放下教育的焦慮,與孩子共啟“世界這本立體教科書”。正如眾多教育家和哲人所言:教育的本質,是喚醒生命的自我發展力。研學,正是喚醒孩子潛能的最佳方式,助他們在廣闊天地中長成獨特的模樣。
(作者系天津市景海道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