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式教學是新時期推動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教學手段,屬于一種動態化的學習方法,通過為學生設計兼具挑戰性與探索性的任務,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展開積極探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這一工作的實施,輔以問題驅動,可以指引學生明確思考、探究的方向,使他們切實體會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獨特魅力,通過完成多樣化的學習任務,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有效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一、問題驅動實施道德與法治項目式教學的價值體現
(一)提升教學的針對性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多數教師以教材為根基,實施統一教學,使課堂呈現普遍性、廣泛性的特征,很多學生難以飽含熱情快速投入學習狀態,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而通過問題的驅動引導,并開展項目式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在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重構課堂教學樣態,通過為學生布置某一針對性學習任務,并提出啟發性問題,鼓勵他們展開學習探究,使學生切實明確學習方向,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二)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項目式教學是動態生成的教學方式,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式課堂,以問題為導向驅動教學,可以革新學生固有的學習、思維與探究方式,使他們在投身于項目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協作交流,展開針對性的分析與探究,切實掌握所學知識的關鍵要素,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層理解,以此鍛煉學生的批判思維,強化其問題解決能力,充分發揮這一教學方式的育人價值,構建高效學習課堂。
(三)增強整體教育實效
基于問題驅動構建項目式學習課堂,既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次突破也是一次革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接受知識的行為。教師為學生布置有針對性、探究性的項目任務,以問題為驅動,使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變成探究者,單一教學課堂轉變成多元豐富的思考性課堂。這不僅能讓學生對學科所展現的思想精髓進行深入領會與內化,還能增強整體教學的實效性。
二、問題驅動實施道德與法治項目式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以問題為驅動明確項目主題,深入分析思考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結合各階段學生發展特征,分學段按主題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式教學中,促進項目式教學工作實施的關鍵步驟之一,就是明確項目的實施主題,深研教材內容,了解教學目標,貼合學生學情,圍繞項目主題開展教學活動,并以問題為驅動,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使其在項目式學習中獲得深刻的學習體會。項目主題的明確,可以從以下層面切入:第一,以教材單元主題為根本;第二,以學生認知、學情為核心;第三,聯系實際生活,考慮學段學生需求,讓學生做到真正學有所獲。
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教學為例,這是該學科教學的開篇之作,目的是助力學生坦然接受小學生活,實現幼小銜接平穩過渡,能在未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小學生活。該單元涵蓋的幾個子課題都是圍繞小學生活來規范他們的言行,培養其綜合素質。在開展項目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深入鉆研教材單元內容后,確定“我的小學生活”的項目主題,并以問題為驅動,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如“同學們,進入小學已有一段時間,你們還記得,幼兒園時老師是怎樣稱呼你們的嗎?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節奏相同嗎?現在適應小學生活了嗎?如果讓你們選擇回到幼兒園,或停留在小學,你們會做何抉擇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踴躍表達,烘托項目式學習課堂氣氛,使學生能真切回顧幼兒園生涯,并與小學生活進行對比。隨后,教師可以圍繞主題,設計具有針對性的項目任務。任務一:讓學生說出每日上學方式,如父母開車送,或者騎其他電動設備,以及從家到學校需要花費的時間等。任務二:讓學生介紹校園,介紹班級,了解校園每一角落,說一說對小學生活的初印象,學習國歌演唱和標準的敬禮姿勢等。任務三:能準確講解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并鼓勵他們自主制定安全回家計劃,增強學生安全意識與行為。教師通過以問題為驅動,明確項目主題,為學生布置有針對性任務的教學方式,可促進學生的深入分析思考,使其能結合所學知識,充分展現自身的思維語言,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二)以問題為驅動創設項目情境,增強學習體會
新穎、趣味、生動的學習場景,對低年級小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使他們積極投入學習狀態,跟隨教師節奏與步調展開深度探究。教師結合教材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鑒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式教學中,構建以問題為驅動的教學活動,創設項目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中進行項目探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深化學生的認知,豐富其學習體驗,使其領略該門學科詮釋的道理與內涵。
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講文明”教學為例,本單元屬于一年級教材中的核心學習內容,不僅是為了規范學生的行為,更是為了培養其健全人格與高尚品德,使他們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做一個懂禮貌、知進退、守規矩的優秀少年。本單元所編排的幾篇課文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幾個課程內容層層推進、逐步深化,系統性展現了生活中影響學生文明規范建立的核心內容,目的是讓他們接受心靈的熏陶和感染。在以問題為驅動的項目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圍繞“文明”這一主題,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創設直觀的項目教學情境。項目情境一:播放公園中隨意扔垃圾,破壞公物的視頻。項目情境二:呈現小學生為老奶奶讓座的視頻。項目情境三:公共場所,自覺排隊和隨意插隊造成影響的視頻。通過以上情境的構建,以問題驅動教學,如“你們覺得以上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哪些是正確的?如果是你們,會如何做?”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盡情展現心中所想,在真實的情境中,幫助他們建立深層次的學習體會。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文明”這一主題,創作圖文并茂的手抄報,讓學生展示在實際生活中應如何展現文明,并采用跨學科教學模式,為道德與法治課賦能,實現全面教育,鼓勵學生身體力行,做一個懂教養、知可為知不可為的社會小公民。
(三)以問題為驅動設置項目懸念,促進科學啟發
在問題驅動的項目式教學中,若教師長期固守單一課堂模式,只會使學生失去思考與探究的熱情,唯有讓他們產生學習動機,才能使其自主建構知識。教師應盡量規避直接式、形式化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方式,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啟發思考的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在項目式學習中領略知識真諦,展開層層深入的思考,這遠比教師滔滔不絕地闡述效果要好,不僅能端正學生學習態度,讓他們自主投入學習活動,還能深化其問題意識,避免其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使他們愿意主動思考,快速將知識內化。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爭做中國好兒童”教學為例,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好”字其實理解有限,如何“爭做中國好兒童”,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這就為教師開展設置懸念的項目式教學提供了契機。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少先隊、紅領巾、隊歌等知識與標志建立深度認知,愿意主動加入少先隊。然而,學生對少先隊歷史、使命等知之甚少。鑒于此,教師可以設計以問題為驅動的懸念式項目活動,未直接進行課堂導入、理論闡述,而是為學生留下懸念,并提出一系列問題:“你們知道光榮的少先隊組織嗎?”“如何佩戴紅領巾?”“了解哪些少年先鋒事跡,自己又該如何做?”通過以上問題串聯教材單元內容,教師設計懸念式探究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任務一:向鄰居家的哥哥姐姐了解少先隊。任務二:向父母請教佩戴紅領巾的方法,或觀看相關視頻學習佩戴紅領巾。任務三:通過互聯網查閱知名先鋒人物事跡,或訪問學校官網了解校園先進典型,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激勵自己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隨后,回到課堂,由教師重點講解關鍵點、重難點,從而更有效地達成項目式教學目標。這種設置懸念、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遠比教師直接灌輸知識效果更好,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記憶知識點,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完成任務,實現全面而持續的發展。
(四)以問題為驅動組織項目合作,實施探究展示
合作教學是學科育人中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目的是讓學生以協作、互動的方式建立知識體系,促進語言交流與思維碰撞,從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式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既能持續為課堂賦能,又能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基于此,教師設計以下三個教學流程:首先,科學劃分小組,確保各組實力均衡、能力互補,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學習主體;其次,以教材為依據,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與探究;最后,布置項目任務,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合作學習,實現共同提升,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一起長大”教學為例,教師開課即點明主題:“同學們,請觀察你的同桌和周圍的同學,記住這些可愛的臉龐。在未來的六年里,你們將彼此陪伴從稚嫩的一年級走向青澀的六年級,這會是你們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光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圍繞‘我們一起長大’這個主題,探討如何通過共同努力,建設一個和諧美好的班集體。”基于此,教師提出一系列啟發性問題:“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中,你們快樂嗎?在班集體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向其他同學求助了嗎?他們幫助你們了嗎?”這些問題直指本節課教學核心,引導學生思考同學之間互助的重要性。隨后,教師圍繞本單元“我們一起長大”主題,布置合作項目任務。任務一:讓學生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利用課間時間進行小組分享,營造班級閱讀氛圍,拓展學生閱讀邊界。任務二:讓學生自主設計合作游戲,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任務三:共同打造優秀班級,做到人人有責,如合作繪制板報、打掃衛生、完成項目任務等,能在同學遇到困難時主動提供幫助。這種以問題驅動為導向、以合作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深刻體會本單元主題的意義,還能促使他們在集體生活中約束自己的行為,主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聯系,從而提升項目式學習效果。
(五)以問題為驅動開展項目實踐,引導學以致用
審視現行道德與法治教材,呈顯著的綜合性、實踐性特征,有些知識內容只以文字方式傳遞,導致課堂教學流于表面,影響高效課堂構建。鑒于此,教師應精準把握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組織實踐活動,切實推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建設。教師應以問題為導向,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再布置以實踐為主的項目任務,鼓勵學生通過調查、采訪、實踐等方式積極投入項目學習活動,深刻體會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其學會將所學知識作用于生活實踐,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幸福一家人”教學為例,每個父母都以獨特的方式詮釋和表達對孩子的愛。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家人之間的愛與溫暖,從生活中汲取愛的力量,從而建立積極的情感意識。若教師僅通過直接講授的方式呈現知識,學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層,難以產生深刻體會。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布置實踐性的項目任務,如“你們注意過父母是如何表達對你們的愛嗎?生活中父母做的哪些事情,讓你們記憶猶新?你們愛自己的父母嗎?你們為他們做過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些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分享個人生活經歷。隨后,教師布置實踐項目任務。任務一:調查身邊親戚,如爺爺奶奶是如何表達對父母的關愛,觀察朋友家庭的相處模式?任務二:用簡短的文字(50字以內)描述與父母相處的溫馨時刻。任務三:以繪畫、手工制作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如繪制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溫馨畫作,或制作一張感恩父母的賀卡。這種實踐性項目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以問題為驅動的項目式教學課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環境,轉變為立體式、動態化的學習場域,為學生打造了汲取知識、鍛煉技能的學習空間,這有助于他們的深度學習。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路徑,通過明確項目主題、創設項目主題、設置項目懸念、組織項目合作以及開展實踐項目等策略,構建高品質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推動課堂教學質量實現質的飛躍。
注:本文系福建省晉江市2024年度基礎教育教學課題“問題驅動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JJ2024-13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