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通過圖文并重的形式將各主題之間的關系表達出來,從而起到引導思維、深化理解的目的。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思維導圖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中均發揮了重要價值,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重要輔助,實現了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高階思維的培養。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深入探究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法,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應用價值。
一、思維導圖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促進知識結構的構建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學科課程改革主要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完成。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構建與優化物理知識結構框架,并在后續的進階學習與實踐中,通過應用此知識結構,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思維導圖在形式上適合知識結構框架的構建,學生通過觀察思維導圖,能夠高效梳理物理知識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在學習新知識內容時,能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快速回顧與其相關的已知內容,從而在長期的應用學習中完成知識結構的構建。
(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傳統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通常偏向低階,僅要求學生理解知識概念,并能將其應用于解決習題。而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深入理解知識概念,從本質上理解物理知識,能夠明確判斷知識間的邏輯關聯,能在現實情境下,發現物理問題并提出解決思路。思維導圖的應用則能促進學生將低階思維逐步轉變為高階思維,將其作為輔助支架來完成思維的構建,在未來也能通過自主設計思維導圖來輔助完成理解。
(三)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通常存在個性化差異,若教師長期采用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則難以滿足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由學習空間。在此過程中,思維導圖既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又能為其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能根據思維導圖確保探究方向的正確性,還能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借助思維導圖尋求解決方案。
(四)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初中物理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思維導圖發揮著重要的支架作用。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時,通過觀察思維導圖,快速把握基礎知識要點,明確本次自主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在學生習慣應用思維導圖輔助自己完成課后自主學習后,即便教師不再提供完整的思維導圖,而是僅提供基本思路框架,學生也能在自主學習環節獨立完成思維導圖的設計,并根據自己設計出的思維導圖來完成探究學習,從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二、如何運用思維導圖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
(一)結合教材單元設計,設計導圖框架
教材是課程理念與教學目標的實際體現,教師在設計思維導圖時,應確保其能與教材內容深度結合,以便學生能夠結合思維導圖和教材完成學習。因此,教師應先分析教材,確立課程主題,并結合主題內容提煉課程的核心知識概念,再次圍繞概念間的關聯性,構建思維導圖的基本框架,而后續的課堂教學也應遵循此框架展開。
以滬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光的世界”教學為例。本章與后續透鏡集合了初中階段所有的光學知識,適合整合成一個系統的思維導圖開展教學。根據教材的章節設計,教師應在“光”這一主題思維導圖下延伸出“光的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四個分支,并按此順序開展課堂教學,在相關內容銜接處做好過渡。如在“光的傳播”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光源”“光的直線傳播”“光速”三個子分支開展教學,在完成“光的直線傳播”概念講解后,引導學生探討光遇到平面時的現象,自然過渡到“光的反射”課程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反饋信息,完善思維導圖細節,如在完成“光源”概念講解后,應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常見光源,并根據學生提出的實例補充至思維導圖,以便學生在后續復習環節中進行合理應用。
教師應確保課堂應用的思維導圖能夠貫穿學生物理學習的全過程,支持其在課堂學習、課后練習、總結復習等多個環節反復運用,從而顯著提升思維導圖的應用效果。
(二)運用概念思維導圖,輔助建立知識框架
物理知識理論課堂教學是思維導圖最常應用的情境,學生通過應用思維導圖,能夠深化對知識概念的理解,并基于思維導圖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聯,從而系統性地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前期的框架構建上,后續的課堂教學應將主體交還給學生,引導其通過自主探究,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完善思維導圖中的細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基于前期課程中構建的思維導圖進行拓展延伸,完成新的思維導圖創設,以此輔助學生建立整體性的知識思維框架。
以滬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內能與熱機”教學為例。教師在設計與應用思維導圖時,應從上一課“溫度與物態變化”的知識點延伸,從其核心概念的溫度變化出發,通過“溫度升高——分子動能增大——內能增加”的邏輯鏈條,引導學生基于溫度概念建立對內能概念的理解。學生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能夠準確把握溫度與內能之間的關聯,從能量角度深入理解溫度概念,實現兩個知識模塊的思維框架融合。這有助于學生在觀察日常生活現象和解決相關問題時,能從能量角度進行分析,為后續的進階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當學生理解了內能概念后,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如在分析影響內能的因素時,學生能遵循思維導圖的邏輯脈絡,從分子熱運動的角度出發進行推導,理解因質量增加導致分子數增加進而引起內能增加,以及在物態變化過程中分子間距變化對內能的影響等內容。
在設計思維導圖時,教師應根據班級整體學習水平,合理調整思維導圖的詳略程度,既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又要為學生保留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間,從而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三)引導學生參與設計,深化知識理解效果
僅應用思維導圖來全程引領學生進行學習,雖能有效強化課堂教學效果,但過度依賴思維導圖,則會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其停留在低階認知層面,甚至對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產生負面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應拓展思維導圖的應用形式,不僅要將其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更要讓學生參與思維導圖的設計過程。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不全面的思維導圖,在關鍵節點預留空白,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知識體系與邏輯思維來對其進行填充。
以滬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力與運動”教學為例。該章節要求學生基于已學力的概念,探究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存在明顯的遞進性關系,教師應通過對此特性進行合理應用,從而在思維導圖中留出空白,引導學生探究如何進行填充。如,在完成“摩擦力”的概念與影響因素教學后,教師應在“測量滑動摩擦力的方法”的思維導圖分支處設置空白區域,要求學生結合牛頓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知識自主推導實驗原理。學生應先判斷摩擦力是無法直接測量的,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創設一個二力平衡的環境,再測量與摩擦力相對的那個力,即可計算出摩擦力的大小。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應用思維導圖中已有概念,通過邏輯推理完成對新概念的思考與填充。同時,思維導圖中那些學生暫時無法獨立探究的內容,將會作為進一步探究的基本條件被有效利用,從而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應用價值。
實踐證明,相較于直接使用教師提供的思維導圖,學生對自己參與創作的思維導圖印象更為深刻,為后續獨立創作思維導圖奠定堅實基礎,實現了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合理應用思維導圖,安排自主實驗探究
實驗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需要通過實驗從實踐角度深化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提升實踐操作能力。然而,在一些學校的實驗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充分體現,全程根據教師所提供的實驗流程進行實踐操作,缺乏獨立思考的過程。如果完全不給學生提供詳細的實驗操作流程,則會導致部分學生因不具備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而無法順利完成實驗任務。因此,教師可以選擇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在確保實驗順利進行的前提下,給學生提供適度的自主探究空間。
以滬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了解電路”教學為例。這一章節教學中的科學探究環節,要求學生了解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差異。在完成電路相關的基礎知識教學后,實驗設計的難度已顯著降低,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實驗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器材,并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先確立分別設計串聯和并聯電路,再用電流表檢測電流的實驗基本方法,最后結合之前所學的并聯與串聯電路知識,完成電路的設計。學生通過簡單實驗即可驗證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相等的結論。此時,教師不應立刻安排學生對并聯電路進行實驗,而應引導學生基于思維導圖,預先推測可能的實驗結果,并據此設計實驗方案。這種基于思維導圖的引導方式,可以支持學生在相對獨立的環境完成自主探究實驗任務,從更為宏觀的角度深入實驗原理,真正實現實踐與理論的高度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階段物理實驗大多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適當改變實驗方法與步驟不會影響實驗結果。因此,針對具體步驟的優化應安排至課后總結階段,盡量避免在實驗設計階段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過多干預。
(五)結合思維導圖內容,完成復習課程設計
復習是初中物理課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改變對復習課堂的傳統認知。復習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輔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更要協助學生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進行系統性梳理,將碎片化知識整合到完整的知識框架中。因此,在設計復習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常規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思維導圖,經過適當調整后應用于復習環節,使學生在回顧已學知識的過程中,發現記憶薄弱點,并及時補充,促使他們在課后主動進行復習。
以滬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全冊的“功與機械能”教學為例。在復習課堂的前期階段,教師只需提供章節名稱,讓學生回顧本章節的小節主題,通過自由討論的方式填充具體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確保思維導圖的重構遵循特定的邏輯順序,不能隨意跳過知識點。如,在“機械能”的分支教學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分別對“動能”和“勢能”進行解析,再引出“機械能”的概念。這種與新課教學保持一致的思維導圖構建方式,能夠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記憶,將已構建的知識框架進行重新應用。在完成思維框架的構建后,教師正式開展復習總結課堂教學,確保所有教學環節都基于這一思維導圖展開。相較于之前課堂教學所應用的思維導圖,復習階段的思維導圖可以更加細致,并適當關聯后續教學內容,從更高維度完善知識框架的構建。
通常初中物理復習課程應分為三個階段:單元模塊復習(如光學、力學、電學等)、學期總復習、九年級下學期的整體復習。教師應確保所應用的思維導圖隨著復習課程的遞進而逐步細化,這正好對應著學生知識掌握不斷提升的過程。
三、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具有多元化的應用價值,教師應通過科學合理的運用方式,充分發揮其教學效能。在課程初始階段,教師應基于教材內容,設計思維導圖的基本框架,在確保基礎功能后,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在理論教學中,教師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知識框架,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思維導圖的設計過程,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用思維導圖來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流程,并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復習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思維導圖可以提升復習效率,從多角度實現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
注: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教育教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第一批)“運用思維導圖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LCJG145-19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