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小學一年級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黃金時期。抓住這一時期施以恰當教育,可以讓學生受益一生;反之,則會影響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兒童在幼兒園已經養成了一些好習慣,如飯前便后洗手、用完東西放回原處、分類整理玩具……一年級教師該如何基于學前教育基礎,繼續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幼小銜接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實踐中,我注重采用梯度化策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生活力進階
生活習慣的梯度化重塑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首先要適應的是生活節奏的變化。我們可以從時間管理、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這三方面入手,逐步提升孩子的生活力。
在時間管理方面,兒童對時間的概念比較模糊,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工具,如沙漏,讓孩子直觀地感受時間的流逝。比如,利用一個5分鐘的沙漏幫助孩子完成穿衣任務、用2分鐘的沙漏完成書包整理任務。當沙漏中的沙子慢慢流完,孩子就能明白時間的長短。此外,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張圖文并茂的“小學一日作息表”,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小學生活,讓孩子在趣味中逐步適應小學的時間安排。
從牽手到放手,自理能力的培養也是關鍵。幼小銜接的核心是從“被動照顧模式”到“自主成長系統”的螺旋式進階。在小學,孩子需要學會自己管理生活事務。我們可以設置一些家庭崗位,比如讓孩子當“圖書管理員”“衛生監督員”,并采取“責任徽章”的激勵機制,將個人生活管理能力自然過渡為集體責任意識,循序漸進地強化孩子的獨立性。
社交能力的提升則需要我們給孩子創造更多的互動機會。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社交能力的培養,應根據幼兒已有經驗采取階梯式訓練,逐步升級到小學階段的規則意識。我們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如“伙伴制”活動,讓孩子在與同齡人的互動中學會分享、合作和解決沖突。
學習力賦能
學習習慣的漸進式發展
新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在學習能力方面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教師,難以進行獨立思考,但樂于學習和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在游戲中習得的知識。
行為養成方面,幼兒園的孩子習慣于在游戲中學習,而小學則更注重任務導向。幼小銜接階段可通過“游戲化浸潤+項目式活動”雙軌并行的策略,通過階梯式成長路徑系統推進學生行為養成。例如,通過“課堂模擬”“我是小老師”等角色體驗活動,在保留趣味性的同時自然融入小學規則要求,實現從游戲行為到規范行為的平穩過渡。
注意力品質的梯度培育是學習力提升的核心。基于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我們可以采取“分段進階”策略。在幼兒園階段,活動可以設計成15分鐘一個單元,讓孩子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進入小學后,我們可以逐步延長專注時間,通過“分段式、互動式、游戲化”的課堂設計,讓孩子在動手實踐、分組探究等活動中提升專注力與學習韌性。
學習內驅力的激發則需要我們關注孩子的興趣和成就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點,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導他們在玩中學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同時采用多樣化激勵機制,如建立“進步勛章墻”等,使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最后,引導孩子制訂個人學習計劃表、創建主題學習資料袋,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自我調節學習的技能,形成對學習的持續熱情與深層次的認知投入。
協同力共創
家校社共育生態鏈的構建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在幼小銜接階段,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協同共育的生態鏈,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在家庭中,習慣培養需要融入日常生活。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家庭任務卡”,比如睡前5分鐘整理計劃,將習慣培養融入日常生活場景;同時,親子打卡、習慣記錄表等活動也能提升家庭的參與感。
學校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場所。我們可以通過童謠、兒歌等形式,讓習慣的養成不再靠說教,而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并在語言美感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踐行于日常。此外,定期開展“習慣養成月”主題活動,也能強化孩子的實踐體驗。
社會資源的整合同樣不可忽視。社區可以開展“小學體驗日”活動,讓孩子提前感受小學的學習環境。可以邀請教育專家開設家長課堂,為家長們提供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幼小銜接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長跑。總之,要尊重兒童發展規律,以梯度化策略搭建成長階梯。從趣味引導到規則內化,從家校協同到社會聯動,唯有以“細流匯海”的恒心雕琢細節,方能使良好習慣悄然扎根,助力兒童從容跨越幼小銜接的成長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