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出生后,由于我們夫妻忙于工作,就交給外公外婆幫著帶,雖然平時也經常回家看他,但是對他的生活很少過問。他上小學后,便和我們一起生活。一家三口在一起后,我和妻子發現孩子特別挑食,而且吃飯老是剩飯,最后只能由我們幫他消滅掉。我和妻子都覺得兒子這個習慣很不好,于是開始苦口婆心地和他講道理,告訴他“一粒米長成需要七斤水”的由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等,告訴他農民勞動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剛開始,兒子聽了這些說教后有些觸動,盡量不剩飯了,但是過了幾天又故態復萌。尤其是我們那些老生常談的說教,不再有任何效果。妻子發現循循善誘沒有效果,便嚴詞訓斥,兒子除了哭哭啼啼外,沒有任何改變,我們頗感無奈。
兒子上三年級時的那個“六一”兒童節,我們帶著兒子去鄉下看望他的爺爺奶奶。吃完午飯,爺爺奶奶便急著到地里收油菜籽。他們說天氣預報這兩天要下雨,油菜籽如果不及時收,要么發芽、要么會爛掉,一年就白辛苦了。兒子從來沒干過農活,很是好奇,便要和爺爺奶奶一起去地里。看著火辣辣的太陽,爺爺奶奶不愿意孫子去受罪。我和妻子正好想幫兩個老人一起干點農活,也想讓兒子體驗一下干農活的辛勞,就順水推舟,戴上寬沿涼帽,拿起農具直奔地里,兒子也學著我們的樣子一起跟著去了。
到了目的地,只見被父母親鏟掉的油菜一簇一簇地平放在地里。我們先找了一塊空地,把母親拼接而成的彩條紙鋪開。太陽暴曬下,油菜籽的殼兒比較脆,我們只能把一簇簇油菜輕輕捧起來然后放到彩條紙上,如果動作稍微猛了些,就會傳來油菜籽殼兒“窸窣”的開裂聲,油菜籽就掉落到地里了。兒子學著我們的樣子捧了幾次后,汗就下來了,雖然有涼帽擋著,但是小臉也被曬得紅紅的。待彩條紙上的油菜堆得差不多了,我們便拿起小木棍,開始敲擊油菜籽殼,“窸窸窣窣”聲此起彼落,歡快的油菜籽紛紛滑落下來,在彩條紙上自由地滾動著。全部敲完,我們再去把油菜捧過來,就這樣周而復始地進行著。沒兩個回合,兒子便敗下陣來,躲在路邊的樹下大口喝著水,不愿意再繼續干了。我們也不管他,直至把那塊地里的油菜全部敲完,然后把彩條紙上的油菜籽殼清理完畢,又把油菜籽全部裝進袋子里才結束了半天的勞動。我們擦著汗喝著涼開水的時候,太陽已經西下了。
回到家里,我邊幫兒子洗澡邊和他說:“你第一次去地里干活,你看農田里的勞動苦不苦?”兒子忙不迭地點頭。
“今天的油菜籽是用來榨油的,家里吃的菜油就是這樣來的。而我們吃的米飯也是經過農民的精心培育,也要揮灑許多汗水才能得來,所以……”
“爸爸,我知道了,我以后一定不會剩飯了,不再浪費糧食。”不等我說完,兒子就搶著說道。
從那天開始,兒子真的不再剩飯,吃多少就盛多少,吃菜也不像以前那樣挑三揀四了,他真正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身體驗過,兒子才能明白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兒子的轉變很好地詮釋了“體驗才是最好的教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