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學科交叉融合日益緊密的時代,STEAM教育理念應運而生。STEAM課程是指由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和數學(Mathematics)五大學科共同構成的跨學科課程,強調打破學科界限,通過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幼兒園階段作為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開展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項目式活動,在幼兒認知發展、興趣培養及綜合素養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STEAM教育理念與幼兒園項目式活動的融合意義
(一)促進各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
STEAM教育理念并非簡單地拼湊五大學科知識,而是強調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科學奠定認知世界的知識基礎、技術是實現想法的工具、工程體現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藝術賦予創造力和審美視角、數學貫穿其中提供邏輯思維與量化分析框架。這種跨學科融合模式,旨在培養具有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未來人才。
(二)在實踐中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
在幼兒園項目式活動中,教師應以幼兒的興趣和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與STEAM教育理念強調的跨學科實踐、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等方面高度契合。因此,教師在項目式活動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引導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二、STEA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項目式學習的特點
(一)倡導跨學科自主探究式學習
在STEAM教育理念引領下,教師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以真實問題為驅動,引導幼兒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多學科知識,通過自主探究,獨立解決問題并積累經驗。例如,在“建造小花園”項目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學習植物生長的相關科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測量面積和規劃布局,從藝術審美角度設計花園景觀,依托工程思維搭建花園,并借助簡單的信息技術工具,通過反思、總結、優化,將經驗遷移至新的問題情境。這一過程不僅能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還能實現生活經驗的靈活運用,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好學的優秀學習品質。
(二)強調團隊協作與多元角色體驗
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項目任務,并協助他們組建項目小組。即使全班幼兒共同探究同一個問題,也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任務需求而自發形成不同小組應對各種挑戰。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分組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優勢,通過合理分工,促進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在面對難度較大的項目任務時,僅依靠同伴合作可能難以達成目標,此時需要引入師幼合作、親子合作等模式。在STEAM項目實踐中,幼兒可以通過扮演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等不同職業角色,親身體驗各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三)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展開深度探究
在STEAM項目式學習活動中,信息技術工具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了重要支持。幼兒園可以為幼兒提供易于操作的信息技術工具,如編程積木、3D打印筆、數字繪畫板等,幫助幼兒將抽象的想法轉化為具體作品,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幼兒可以使用編程積木編寫簡單的程序,控制機器人的運動,在實踐中深入理解科學原理。
三、STEA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項目式課程的實施要點
(一)知識學習與素養培養并重
在STEAM教育實踐中,幼兒教師不僅要重視引導幼兒學習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學科知識,還要關注幼兒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如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例如,在“設計并搭建橋梁”項目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學習橋梁的結構知識,還要在搭建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設計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項目式課程的核心在于引導幼兒解決富有意義的真實問題。這些問題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涵蓋多個學科領域,又不能難到讓幼兒望而卻步,而應將問題的難度控制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例如,教師設計“為小動物設計一個舒適的家”項目任務,既涉及科學(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工程(設計家的結構)、藝術(裝飾家的外觀)等多個學科知識,又能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挑戰欲望。
(三)強調持續性的深度探究
在項目學習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持續性探究,包括信息搜集和整合、問題分析與解決等。例如,在“探究植物的生長”項目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持續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指導他們記錄植物的生長數據,分析影響因素,并幫助他們不斷調整探究方法。
(四)鼓勵評論、修正與創新
教師應幫助幼兒樹立“每遇到一個問題,都將是一次嶄新的學習機會”的認知觀念。在項目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既要學會主動提出建設性意見,也要虛心采納他人建議,掌握基于反饋改進方案、優化成果的方法。同時,教師應重視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鼓勵他們在項目實踐中提出獨特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五)注重項目成果的多元展示
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臺,如舉辦主題展覽、創意表演、數字作品展播等活動,使其能夠向同學、老師及家長等不同群體展示項目成果。這種多元化的展示平臺不僅能提升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還能使其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建議。
四、STEA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項目式課程的開發策略
(一)以幼兒興趣為導向開發多元化課程內容
盡管幼兒教育早已倡導自主式學習,但從當前多數幼兒園的課程開發與建設情況來看,其課程的構建仍以教師為主,幼兒自主參與的部分較少。幼兒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若不能親自參與課程開發過程,將有悖于學前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以STEAM教育理念為導向的項目學習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設計項目活動,突出幼兒在課程中的自主性,使其在參與過程中形成個性化體驗。例如,如果幼兒對昆蟲感興趣,教師可以開發“昆蟲探秘”項目課程,通過整合科學知識(如昆蟲種類、習性)、觀察實踐(如戶外探索)、藝術創作(如繪制昆蟲畫、制作昆蟲模型)等內容,以此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
(二)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課程開發與建設
幼兒園課程開發應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的過程。在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行業敏銳性,結合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立足幼兒的日常生活習慣、行為特點及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本點構建課程體系。例如,在“家鄉的建筑”項目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家鄉建筑的特色,并與他們一起討論如何用積木搭建家鄉的標志性建筑。同時,教師將數學(如測量、幾何)和藝術(如裝飾)等跨學科元素融入課程,以此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
(三)注重課程設計的動態更替
傳統的課程開發模式往往在早期開發階段就固定了教學內容,并且開發周期長,在實施過程中缺乏調整空間,實際操作難度較大。相比之下,以STEAM教育理念為引領的項目式課程開發具有顯著優勢:在準備階段,教師能夠快速捕捉幼兒在園所生活中的興趣點,據此構建初步的活動框架。在實踐中,教師應將幼兒的反饋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最終形成有效的幼兒園課程體系。例如,在開展“季節的變化”項目時,教師可以根據季節更替不斷調整課程內容和活動安排,實現課程的漸進式發展,促進幼兒的持續性探究。
(四)優化課程內容,豐富項目組織形式
幼兒園課程組織形式主要涵蓋幼兒發展、社會需求、課程目標等維度。單一的課程組織形式難以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無法對幼兒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幫助幼兒不斷補充和完善關鍵經驗。需要注意的是,集體活動并非幼兒園課程的主要組織形式,為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教師應結合幼兒需求,創設多元化的項目活動,鼓勵幼兒按個人喜好自主選擇活動項目,幫助他們不斷積累有效經驗。同時,教師應根據幼兒參與活動的反饋信息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及時調整不必要的活動環節。例如,教師組織親子互動項目活動,邀請具備專業特長的家長來園參與教學,如擅長手工制作的家長可以指導幼兒進行藝術創作;從事建筑行業的家長可以組織幼兒參觀建筑工地,了解建筑知識,并指導幼兒用積木搭建建筑模型。
五、STEA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項目式課程的實施路徑
(一)情境導入與生活體驗相結合
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時,首先,教師應根據學前教育內容設定教學主題,結合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使其對主題學習形成基本認知。同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家長資源和社區資源,為幼兒創造多角度、多感官的感知機會。其次,在導入情境后,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與主題相關的場地和活動材料,引導幼兒有目的地感知和親歷項目學習活動,收獲真實的生活體驗。同時,教師應指導幼兒將個人體驗提煉成能夠驅動學習的問題,幫助他們結合問題制定計劃和處理方案。最后,教師應設計一系列開放性問題,觀察并了解幼兒的生活體驗,認真記錄幼兒的疑問、談話、興趣點和遇到的困難等方面情況,為后續項目式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積累依據。例如,在開展“環保小衛士”項目活動時,教師先播放環境污染的視頻并創設情境,隨后帶領幼兒到社區開展垃圾分類活動,讓幼兒親身體驗環境污染的危害,使其深刻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從而提出“如何減少垃圾污染”等探究性問題。
(二)實踐操作與匯報展示相融合
實踐操作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環節,其重點在于引導幼兒根據生活體驗提出驅動性問題,并通過討論與交流、實踐操作等方式,探索問題解決方法或驗證假設。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涵蓋人文、工程、科學等多元領域的項目活動,讓幼兒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適宜的探究方向或作品形式。同時,教師通過指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幫助其系統掌握項目主題的核心概念,并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具有邏輯性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整體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創設展示平臺,鼓勵幼兒展示個人學習成果與心得體會,以此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使其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提升學習積極性。例如,在開展“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項目活動時,教師指導幼兒通過實踐操作,使其了解太陽能的利用原理和熱傳遞知識。隨后,教師組織幼兒展示個人作品,鼓勵他們分享制作過程和經驗,從而提升他們的概念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
六、STEA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親自然項目活動的實踐策略
(一)利用社區資源,拓展學習空間
親自然項目課程致力于將幼兒的學習從課堂延伸至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自由想象和自主探索的空間。社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幼兒開展自然觀察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教給幼兒科學的觀察與比較方法。這種以真實情境和具體任務為載體的項目化學習方式,與親自然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例如,教師可以在春季,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通過開展尋找春天、田間游戲、戶外寫生、野花主題創作等活動,讓幼兒親身感受自然的生機勃勃;在秋季,帶領幼兒開展農作活動,幫助農民伯伯收獲秋天的果實;在冬季,帶領幼兒參觀蔬菜大棚,使其親身體驗現代農業的神奇魅力。在自然體驗活動中,幼兒不僅能學會用心感受美、發現美,還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創造美。
(二)開辟種植園,體驗沉浸式勞動
幼兒園可以選擇一塊場地,通過清理、修剪、填土、分區等方式,開辟“種植園”,讓每班都認領一塊責任田。幼兒既能觀察本班的植物生長情況,也能了解到其他年級的種植情況。教師將這種自主管理的種植活動與項目課程相融合,讓幼兒在寓教于樂的探索與游戲體驗中感受勞作帶來的樂趣。例如,在“種植蒜苗”項目活動中,幼兒精心照料蒜苗,通過持續觀察和養護,掌握了蒜苗的生長規律。在收獲時節,幼兒手捧翠綠的蒜苗如獲至寶。在這次活動中,幼兒不僅積累了種植經驗,認識到土培和水培的不同培育方式,更深入理解了陽光、水分對植物生根發芽的關鍵作用。
(三)搭建飼養角,感知生命成長
幼兒天生對小動物有一種特殊感情,為了讓這種感情延續下去,幼兒園可以開設“動物之家”“動物餐廳”等特色課程。在搭建的飼養角,幼兒可以與小雞、小兔等小動物互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喂食、與小動物玩耍、給小動物設計新家等活動。在與小動物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真切地感受小動物的生長變化,不僅與小動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更激發對小動物的探究興趣。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STEAM教育理念下開展幼兒園項目式活動,既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又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幼兒通過參與項目活動,能夠在跨學科學習中鍛煉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能力。因此,幼兒教師應深入理解STEAM教育理念和項目式學習模式的核心要義,積極開發并實施項目課程,為幼兒創設豐富、有趣、具有挑戰性的項目活動。同時,家長與社會也應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共同為幼兒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STEAM教育理念的浸潤下茁壯成長,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材。
注: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教育科學規劃課題“stea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項目式活動的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SNXJKY24-05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