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不僅帶來了空間上的擴張,更引發了人們對生活品質與人居環境的深刻思考。隨著城市從粗放型發展邁向精細化治理,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它不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場所,更是城市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的重要承載空間。
在傳統城市規劃中,社區往往被簡化為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的產物,忽略了居民的實際生活需求與行為模式。作為新興規劃理念,社區生活圈聚焦于滿足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生活品質,旨在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社區環境,近年來備受關注。
社區生活圈的理論探索起源于對傳統社區規劃的反思。早期研究多關注社區的物質空間形態與功能布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樣性和動態性,社區規劃逐漸向人性化、精細化方向轉變。
社區生活圈的構建超越了單純的空間視角,將時間維度與空間相結合,強調以居民的日常活動為核心,構建一個能夠滿足居民物質與精神需求的綜合空間體系。它不僅關注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購物、醫療、教育等,還著眼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城市規劃以物質空間為核心模式的突破,更是對“以人為本”規劃理念的深刻踐行。
社區生活圈規劃的實踐探索也經歷了不斷發展與深化的過程。早期實踐側重于設施配置與空間優化,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化手段逐漸融入社區生活圈規劃。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 G1S 、人工智能等技術為精準把握居民需求、優化設施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社區生活圈的規劃實踐也從單一社區層面拓展到城市片區乃至整個城市層面,為解決城市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從理念的提出到實踐的探索,從單一的空間優化到時空融合的綜合規劃,社區生活圈的理論與實踐正在不斷演進。本期主題欄目共收錄了7篇與社區生活圈相關的學術論文,涵蓋社區生活圈的理論構建、規劃實踐、技術應用與政策評估等多個方面,旨在探索社區生活圈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
《理想社區生活圈與實際社區生活圈的劃分與比較一—以北京市當代社區和怡美社區為例》一文聚焦于社區生活圈規劃的前置性問題,提出理想社區生活圈與實際社區生活圈的概念體系與劃分方法。研究表明,理想社區生活圈基于地理空間數據呈現規則的“攤大餅”模式,而實際社區生活圈基于居民出行數據呈現不規則的“點一軸”結構。這一研究不僅為社區生活圈的劃分提供了方法論支持,還揭示了理想與實際社區生活圈之間的差異,為后續規劃實踐提供了科學依據。
當前社區生活圈規劃與治理仍面臨動態服務智能定制和用戶實時交互能力不足等挑戰。《大語言模型助力社區生活圈規劃與治理研究》一文探討了大語言模型(LLMs)技術在社區生活圈規劃與治理中的應用潛力。該研究構建了融合LLMs與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的社區公共設施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公共服務設施信息智能推送、鄰里在線社交等功能,顯著提升了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與居民互動。這一研究不僅展示了LLMs技術在社區生活圈規劃與治理中的應用前景,還為未來社區生活圈的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社區生活圈規劃的實施是實現其理念的關鍵環節。《實施導向下的廣州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一文以廣州市為例,系統梳理了廣州市在社區生活圈劃分、服務能力評價、關鍵要素配置、規劃體系銜接和實施行動計劃等方面的創新探索。文章提出基于實施導向的社區生活圈規劃路徑,旨在探索宜居社區長效建設機制。研究指出,廣州市通過整合規劃、行動、實施、管理等多維度工作,解決了社區生活圈規劃與法定規劃體系銜接不暢等問題,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經驗。
《基于“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的社區規劃演進——以上海市為例》一文回顧了上海市自2014年率先提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以來的實踐歷程。文章指出,上海將社區規劃作為生活圈理念在基層落實的主要工具,總結形成了社區規劃的“上海模式”。該模式包括明確的目標定位、系統的規劃體系、科學的編制方法、豐富的成果內容和高效的協作過程。通過梳理上海社區規劃從微更新、行動規劃走向綜合性規劃的動因和背景,該論文展示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在實踐中的不斷深化與拓展,為更多城市的相關實踐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社區生活圈的時空間結構是進行城市更新和社區生活圈優化的基礎。然而,現有研究多側重于社區生活圈的空間形態及功能優化分析,而對居民活動的時空動態性和復雜情境刻畫不足。《社區生活圈活動的時空間結構研究》一文從時間地理學出發,以北京近郊的當代一怡美社區生活圈為例,將社區生活圈劃分為小區、基本社區生活圈、共享社區生活圈和擴展生活圈4個圈層,從居民在不同圈層的活動時間節奏、時空熱點、活動序列特征等,透視社區生活圈活動的時空間結構及其影響因素。這一研究為社區生活圈的優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也為城市更新和社區規劃提供了新的視角。
生活圈一開始就具備作為城市規劃實施效果的評估屬性,生活便利度是宜居城市評價的重要指標和核心因素。《基于步行指數的社區生活圈便利性評價與優化研究一—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一文基于步行指數構建便利度評估方法,對朝陽區各小區及其生活圈的生活便利度進行了全面評價。該研究識別了朝陽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特征,提出打造多級特色商圈、增設交通站點提升設施可達性、構建“線上 + 線下”復合場景設施空間形態等優化建議。這一研究不僅為北京市完善生活配套設施、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依據和方法支撐,也為其他城市的社區生活圈便利性評價與優化提供了參考。
城市生活圈的空間結構是理解城市居民日常活動規律的基礎,也是城市規劃和管理的重要依據 °amp; 時空行為視角下多層級城市生活圈空間結構測度與類型劃分研究一以北京市為例》一文依據城市生活圈理論,基于時空大數據對北京市的多層級城市生活圈進行研究。文章利用社團識別、核密度估計和多算法聚類等技術手段,量化測度北京社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和擴展生活圈的空間結構,刻畫居民活動產生的“社區一停留點一路徑”網絡,揭示了不同生活圈居民日常活動的時空規律。這一研究為理解城市生活圈的空間結構提供了實證基礎,并為城市規劃和管理實踐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決策參考。 克h
社區生活圈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理念,其研究與實踐涉及多個領域和層面。本期“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主題欄目論文從理論構建、技術應用、實施路徑、實踐案例等多個角度對社區生活圈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社區生活圈的理論內涵,也為實踐探索中的我國社區生活圈規劃與智慧治理提供了重要參考。
社區生活圈的構建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需要政府、社區、居民等多方參與。未來,隨著技術進步與社會需求變化,社區生活圈的研究與實踐將面臨更多機遇與挑戰。我們期待更多學者與實踐者投身其中,共同推動社區生活圈的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