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在全國范圍內都有著廣泛的種植,是一種重要的糧食類作物、經濟類作物和飼料作物,其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產量高,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其他產業生產安全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前,隨著市場對優質玉米品種需求量的逐漸增加,在玉米大田種植管理過程中應該完善生產種植技術方案,要從品種的有效選擇、科學整地、合理播種、大田松土除草、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幾方面入手,嚴格落實大田種植的各個環節,營造一個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長發育的環境,如此能夠實現玉米的高產穩產。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以玉米“勝風1號\"栽培為例,詳細探討了豐產種植技術要點,希望通過研究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現階段,隨著大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求這些嚴格。玉米作為餐桌上重要的糧食類產品,具有營養價值全面的特點,在當前的大眾飲食結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玉米生長周期較長,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如若缺乏科學有效的栽培管理,大田種植不合理,將會對玉米的最終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玉米的高產栽培和高產種植是一個十分系統且專業化的過程,在種植管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最終的玉米產量和品質產生影響。所以在玉米種植管理過程中,應該以玉米的具體生長發育為出發,不斷完善種植技術要點,轉變傳統栽培模式和栽培行為,引導基層地區的農戶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手段,充分發揮優質玉米品種的生產潛力和生產能力,最終為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奠定堅實基礎。
一、勝風1號玉米品種特征
1、選育過程
勝風1號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多家省級農科院,針對黃淮海夏玉米區的高產、抗逆需求,通過雜交選育而成的中早熟玉米新品種。選育目標聚焦突破傳統品種產量瓶頸,適應密植栽培;抗倒伏、耐高溫、抗主要病害(如南方銹病、莖腐?。?覆蓋黃淮海、西南及部分西北玉米產區。親本選配中母本以鄭58為基礎材料,通過連續自交6代選育出抗銹病、耐密性強的自交系“SF58”;父本以昌7-2為背景,導入熱帶種質(CIMMYT材料),培育出高配合力、抗莖腐病的自交系“FH12”。前幾年完成SF58×FH12的組配,初代雜交種編號“SF-15-1”。
F1-F3代在河南鄭州、山東德州進行田間篩選,淘汰株高過高、抗倒性差的單株。F4-F6代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S),針對抗銹病基因 ΦRpp1,Rpp9 )和耐旱相關基因(ZmDREB2A)進行基因型鑒定,保留優良單株。近幾年參加黃淮海國家玉米區域試驗,平均 712.3kg/667m2 ,較對照鄭單958增產 8.6% ,之后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玉20210058)。
2、品種特性
從該品種的農藝性狀來看,勝風1號生育期在黃淮海夏播98~102d,積溫需求 ≥2400°C?d ,株型為半緊湊型,株高260~280cm ,穗位高 95~110cm ,葉片數18~20片,葉鞘紫色,葉片上沖,透光率提高 15% ,雄穗分枝8~12條,花粉量大,散粉期持續5~7d 從產量構成要素來看,穗長 16~18cm ,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35~40粒,禿尖率 lt;3% ,千粒重 320~350g ,籽粒半馬齒形、橙黃色,密植條件下(5500株 /667m2 可達 900kg/667m2 。從植株的抗逆抗病性能分析,該玉米品種抗倒伏莖稈彈性模量 8.2GPa (鄭單958為 6.5GPa ),根系層數多,氣生根發達。在 38cC 持續5d環境下,花粉活力保持率 gt;70% (對照品種 lt;50% ),高抗南方銹?。ú〖?級)中抗莖腐病(發病率 lt;15% )感小斑病(需配合藥劑防治)。從品種的品質指標分析,淀粉含量: 74.2% (國標一級 ? 72% ),粗蛋白: 9.8% ,適合飼料加工,容重 758g/L ,達到國家一級糧標準( ?710g/L )。該玉米品種主推區域河南、山東、河北等黃淮海夏玉米區,四川、重慶等西南丘陵區。較鄭單958增產 8% 212% ,較先玉335抗倒伏能力提升 20% 。2022年累計推廣面積8000km2 ,農戶反饋均增收150~200元 /667m2 。
二、玉米\"勝風1號\"的豐產種植技術
1、科學播種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種植制度以小麥玉米兩熟種植制度為主,小麥播種之后及時搶上播種夏玉米。小麥收獲之后要及時進行秸稈還田作業,秸稈粉碎長度控制在 6~10cm ,秸稈還田量控制在 500~800kg/667m2 ,確保秸稈拋撒均勻,覆蓋厚度一般控制在 3~5cm ,留茬高度控制在 8~10cm 。玉米的播種時期應該與小麥收獲保持一致,小麥收獲3~5d內要及時進行播種作業,最晚不能超過6月下旬。選擇使用小麥精量單穴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施肥、鎮壓等諸多工作。機械化播種作業之前要調整好機械設備,確保下籽均勻,不存在重復播種的現象,通常播種量控制在 4~5kg/667m2 ,每穴播種一粒種子,播種深度控制在3~5cm ,播種行距控制在 55~70cm ,株距控制在 20~25cm? 結合播種還需要施入種肥,推薦使用磷酸二銨使用 15~20kg/667m2 ,將種肥施入種子側下方 5~8cm 處,滿足玉米苗期對養分的實際需求,同時要選擇帶有鎮壓裝置的播種機械設備,播種結束之后能夠對播種行進行有效的鎮壓作業,確保種子和土壤充分接觸,避免種子懸空出現死苗。
2、玉米田間管理
① 玉米查苗補種
玉米查苗補種是確保田間苗情整齊的關鍵技術措施。一般在播種后5~7d進入出苗關鍵期時,選擇晴朗天氣的上午或下午開展田間普查,通過實施“對角線五點取樣法”,并結合條田巡查,利用專門設計的記錄表,詳盡記錄了出苗率、缺苗位置(采用分區編號系統進行定位)缺苗程度(按照 lt;5%.5%~15%.gt;15% 進行分級)以及苗情診斷(包括對弱苗、病苗等進行標記)。同時需分析缺苗原因,重點檢查土壤墑情(含水量低于 60% 需警示)板結層 (gt;2cm )pH值,排查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及立枯病等苗期病害,并復核播種深度( 3~5cm 為宜)覆土厚度等播種質量參數。補種時應選用同批次原種,經 50qC 溫水浸種 10min 后轉入常溫浸種6h,待露白率達 90% 以上且芽長不超過種子 1/ 3時,使用原播種器在缺苗位置半徑 10cm 范圍內進行精準補種,保持與原播種深度一致(誤差 ±0.5cm ),補種前先澆200~300mL 底水。移栽補苗宜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4點后,選取2葉1芯、苗高 8~12cm 的健壯苗,用專用起苗鏟取 10×10cm 帶土坨,提前1h 澆透苗床,栽植時施入 5~10g 磷酸二銨作口肥,保持原生長深度并使根系舒展,回填土壓實度達田間持水量 80% ,栽后立即澆 500mL 含 0.1% 生根粉的定根水,3日內每日早晚進行葉面噴霧(霧滴直徑 0.1~0.3mm ),5~7d后追施 5kg/667m2 尿素作提苗肥。補種后3日檢查成活率,7~10d評估株高整齊度(差異 ?15% 為合格),并建立完整管理檔案。需注意避開11點~14點高溫時段作業,病苗區工具單獨使用,持續陰雨時推遲至轉晴后1~2d補苗。
② 間苗定苗
夏玉米田間管理中,科學合理的間苗和定苗是確保苗情整齊、優化群體結構、提高產量的關鍵環節。播種后7~10d當幼苗進入2~3葉期時,應及時進行第1次間苗,此時幼苗根系尚淺,操作對土壤擾動小,按照“去弱留強、去密留勻\"的原則人工拔除病弱苗、畸形苗、蟲害苗及過密苗,確保健壯幼苗保留15~20株 /m2 同時檢查地下害蟲危害情況并及時補苗。出苗后15~20d幼苗生長至4~5葉期時進行定苗,此時次生根開始發育,需將苗數控制在12~15株 /m2 ,株距保持 20~25cm ,拔除生長滯后和不良幼苗,機械化種植需人工調整確保均勻度。操作宜選擇晴天下午或陰天進行,間苗后及時清理殘苗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定苗后結合中耕追施 5~8kg/667m2 尿素促進生長,發現缺苗立即補栽同齡壯苗。通過這樣科學的間苗定苗管理,可有效優化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為高產奠定基礎。
③ 中耕松土
夏玉米生長期間的科學中耕松土是確保高產穩產的關鍵農藝措施,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優化水分管理、促進根系發育、抑制雜草生長、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預防倒伏等多重效益。作業前需做好工具準備(如鋤頭、中耕機等)和田間評估(包括土攘情、雜草密度及苗情檢查)。第1次淺中耕(播種后15~20d,玉米3~4 葉期)深度為 3~5cm ,需注意保持行間均勻、距植株 5~8cm 安全距離,達到土壤疏松、除草 80% 以上且傷苗率低于 3% 的效果;第2次深中耕(拔節前,6~8葉期)深度 8~10cm ,需培土 5~ 8cm 高,促進新根生長并加速植株發育。特殊情況下需調整措施,如干旱時淺耕保、多雨時加深排水,雜草嚴重地塊可結合化學除草。作業中需注意機械和人身安全,配套追肥、病蟲害防治及水分管理,并通過短期(植株恢復)中期(群體整齊度)和長期(產量)評估效果。規范化的中耕可使夏玉米增產 15%~25%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20% 以上,建議結合當地條件制定個性化方案并做好農事記錄。
④ 施肥灌溉
玉米大田追肥灌溉是一項關鍵的農藝操作,能夠確保玉米生長期間營養和水分的充足。結合玉米植株生長情況,通常在玉來拔節之后進行追肥灌溉,分別在玉米的拔節期和孕穗期進行追肥作業,上述兩個階段通常使用尿素 10~15kg/667m2 ,并在第2次追肥作業過程中搭配使用硫酸鉀 10~15kg 補充鉀肥,在玉米孕穗及灌漿階段,為了增強葉片的光合作用并積累更多有機物質,建議采用 0.1%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10~15kg 以及 1% 的尿素溶液 10~15kg ,通過植保無人機進行葉面噴施作業,以提升葉片的光合作用效能,并預防植株提前衰老。大田追肥作業過程中一般采用條施或穴施的方式,將肥料均勻撒在玉米植株附近,距離植株 15~20cm ,追肥后及時進行澆水,以促進肥料溶解和根系吸收。灌溉處理過程中一定要小心仔細,確保每次灌溉之后,濕潤土層深度 15~20cm ,后期階段遇到連續陰雨天氣,還需要做好大田排灌工作,避免田間積水導致病害發生。
3、玉米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擾,常見病蟲害主要包括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銹病、玉米莖腐病、玉米螟、玉米蚜蟲和玉米黏蟲,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流行特點,要做好精準識別,然后選擇相對應的化學藥物進行科學防范,明確藥物的使用濃度和使用頻率,避免產生耐藥性。
①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真菌性病害,在發病初期及時采取化學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病情蔓延。針對該病害的防治,推薦選用以下三種高效殺菌劑進行輪換噴霧:第一種是 75%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使用時需稀釋600~800倍;第二種是 70% 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建議稀釋800倍使用;第三種是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其使用濃度為1500倍液。施藥時應注意均勻噴霧,確保葉片正反面都能充分著藥。施藥間隔期以7~10d為宜,根據病情發展情況,一般需要連續噴施2~3次,這樣既能保證防治效果,又能避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② 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是玉米生長中常見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黃、植株早衰,進而影響產量和品質。在發病初期,應及時選用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推薦使用25% 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 12.5% 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施藥時應注意均勻噴施,使藥液充分覆蓋葉片正反面,以提高防治效果。噴藥間隔期以10~15d為宜,視病情發展情況連續噴施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③ 玉米莖腐病
玉米莖腐病是一種嚴重危害玉米生產的土傳性病害,主要由多種病原真菌侵染引起,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該病主要危害玉米莖基部,發病初期可見莖基部出現水漬狀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發展會導致莖組織腐爛、植株倒伏,嚴重影響產量。在防治方面,建議在發病初期及時選用高效殺菌劑進行噴霧防治,可用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 25% 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進行莖基部重點噴霧。施藥時應注意將藥液充分噴施到莖基部及周圍土壤,確保防治效果。施藥間隔以7~10d為宜,視病情嚴重程度連續噴施2~3次。
④ 玉米螟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生產的主要鉆蛀性害蟲,其幼蟲蛀食莖稈和雌穗,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防治該蟲應抓住關鍵時期,重點在玉米心葉期開展藥物防治。推薦選用 5% 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0倍液,或 2.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 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施藥時應將藥液均勻噴灑在玉米心葉叢及植株上部,確保藥劑能夠充分接觸到害蟲活動部位。施藥間隔期以7~10d為宜,根據蟲情嚴重程度連續使用1~2次。
⑤ 玉米蚜
玉米抽雄吐絲期是防治害蟲的關鍵時期,此階段易受蚜蟲危害,嚴重影響授粉質量和籽粒發育。針對這一蟲害防治,建議選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 25% 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或 1.8% 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進行全株均勻噴霧。施藥時應重點噴施雄穗、雌穗及上部葉片,確保藥液充分覆蓋害蟲聚集部位。施藥間隔期以7~10d為宜,視蟲情嚴重程度連續使用1~2次。為提高防治效果,建議在清晨或傍晚施藥,避開高溫時段和揚花期。
⑥ 玉米黏蟲
玉米黏蟲是玉米生長過程中危害嚴重的暴食性害蟲,其幼蟲具有群集遷移危害特性,可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葉片缺刻甚至整株被啃食殆盡。針對該蟲害防治,應在幼蟲3齡前(危害初期)及時采取化學防治措施,可選用 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 5% 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0倍液,或 48% 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進行全株均勻噴霧。施藥時應重點噴施心葉、葉背等幼蟲聚集部位,確保藥液充分接觸蟲體。施藥間隔期以7~10d為宜,視蟲口密度連續使用1~2次。為提高防治效果,建議選擇傍晚施藥,此時幼蟲活動頻繁;同時可結合農業防治措施,如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減少蟲源,設置糖醋液誘殺成蟲;對已發生嚴重危害的田塊,應采取“打隔離帶\"的防治策略,阻止幼蟲遷移擴散。施藥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并嚴格遵守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確保防治安全和效果。
綜上所述,玉米在我國有著較為廣泛的種植,是重要的糧食類作物、經濟類作物,在糧食生產加工、飼料生產以及工業加工等諸多領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前隨著市場對優質玉米需求量的顯著增加,傳統種植管理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在土地有限的大背景之下,急需通過豐產栽培來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玉米產量和品質,滿足市場需求。新時期為了切實保證玉米獲得豐產穩產,就需要不斷優化和調整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當前智能化和大數據發展背景之下,栽培管理環節要嘗試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保證玉米獲得豐產穩產。
(作者單位:256508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