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在農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其種植效益不僅關乎種植戶的經濟收入,也影響著油脂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優質、高產的油菜種植離不開科學有效的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何運用先進理念和技術,做好油菜種植過程中的各項管理工作,成為廣大種植戶和農業工作者關注的重點。本文將系統探討油菜種植的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策略,為油菜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一、油菜種植的田間管理措施
1、油菜種植過程中科學施肥方法
合理施肥對油菜的優質高產至關重要,它可以為油菜的生長提供足夠的營養,保證油菜各個時期的生長需要。油菜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氮、磷、鉀、硼等多種中微量元素,而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基肥應當充足,通常土地需要施用 1500~2000kg/667m2 的腐熟農家肥,并與油菜專用的復合肥配合,用量為 30~40kg 加硼砂 0.5~1kg 農家肥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復合肥可以提供平衡的營養,以滿足油菜前期的生長需要,硼肥可以提高油菜的結實率、增加籽粒數和提高千粒重,從而提高油菜的產量和品質。例如長江流域秋播油菜,施足基肥可使油菜冬前獲得充足的營養,育出壯苗和提高抗寒能力。
在苗期追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通常是在定苗之后,施尿素 5~7kg/667m2Ω 此階段油菜的生長較快,需氮量較多,適量的氮肥可以促進葉片的生長和光合作用面積的增加。蕾耋期是油菜生長的高峰期,對營養成分的需求顯著增加,因此,需要施尿素 7~10kg/667m2 和氯化鉀 3~5kg? 這一階段的油菜既要長莖也要分化花芽,足夠的氮鉀可以保證莖稈的粗壯和花芽的良好分化。
在花期進行追肥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環節,可以采用葉面噴施的方式,用 0.2~0.3kg/667m2 的磷酸二氫鉀和 50~60kg/667m2 的水進行混合,每7~10d噴施1次,總共需要噴施2~3次。這可以增強油菜的抗逆性、促進角果的發育、提高粒重及含油量。經過研究發現,與未施肥的油菜田相比,合理施肥的油菜田可以使產量增加 30%~40% ,同時其出油率也能提高5~8個百分點。
2、油菜生長階段科學灌溉和排水
油菜的生長需要適當的水,各階段需水量不一,科學灌溉和排水是極其重要的。在種子從發芽到出苗的階段,土壤的水分含量需要維持在 70%~80% 的范圍內。如果土壤干旱則種子很難吸足水分,從而影響發芽出苗和造成缺苗斷壟。播種前如果土壤情不充足,要事先澆一次底水以保證種子的順利萌發。
油菜苗期,由于植株體積較小,所需的水量也相對較少,但仍需土壤保持濕潤狀態,水分含量應保持在 60%~70% 之間。這時根系生長較快,適當的水分有利于根系的下扎和植株抗逆性的提高。在干燥的地方,建議每7~10d澆水一次。在蕾臺階段,油菜的生長速度明顯提升,對水分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因此土壤的含水量最好維持在 75%~85% 的范圍內。這一階段水分不足將影響莖稈的伸長及花芽分化而造成減產。在長江流域春季多雨的地區,不僅要重視及時排水防澇工作,而且還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進行灌溉。
油菜的開花階段是對水分需求的關鍵時期,因此土壤的水分含量應當維持在 80%~90% 之間。充足的水分可確保花朵的正常開放和授粉結實率的提高。如遇干旱可于5~7d澆水1次。但是還要注意排水,以免田間積水而誘發病害。在角果的成長階段,土壤的水分含量應維持在 70%~80% 的范圍內。這時水分過多容易引起角果發霉,過少又會影響種子灌漿。研究表明,在油菜田進行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后,其產量能夠增加 20%~30% ,并且油菜籽的品質表現得更為出色。
3、油菜田間管理中的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作為油菜田間管理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可以疏松土壤,清除雜草,促進根系生長,中耕可以在油菜苗期、蕾期進行。在苗期,通常是在定苗之后進行第一輪的中耕作業,深度為3~5cm ,這樣可以使土壤變得疏松,消除板結,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從而促進根系的生長。在油菜開始封行之前,進行第二次中耕,深度為 5~7cm ,這時的根系已經相當發達,適度加深中耕可以幫助根系更好地下扎。雜草對油菜的營養、水分及光照的競爭嚴重影響了油菜的生長,可用人工除草為主,化學除草為輔的辦法。人工除草應在雜草少的情況下進行,以免雜草生長時對營養的爭奪增強。在進行化學除草時,選擇合適的除草劑是關鍵。
4、油菜田間管理中植株調控
植株調控作為油菜田間管理中的一項關鍵技術,可以有效地調節油菜生長態勢、塑造優良株型、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進而促進產量和品質的提高。油菜生長初期,對于高腳苗和瘦弱苗可以采用間苗和定苗的方法加以調節。通常在油菜長出2~3片真葉的時候進行間苗,而在5~6片真葉時進行定苗。合理的間苗可以使幼苗均勻分布,確保每一株幼苗都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養分供應。研究發現,在經過科學的間苗和定苗處理后的油菜田中,每株有效分枝數量可以增加1~2個,而單株的角果數量則可以增加10~15個。
生長中期對長勢太旺、枝繁葉茂的油菜需打頂摘心。當油菜的主莖頂端開始出現花蕾時,建議在天氣晴朗時摘除主莖頂端1~2cm 的嫩芽。打頂抑制了頂端優勢的形成,有利于養分在側枝上的配置,提高了分枝數和角果數。根據實際的數據分析,油菜在打頂之后,其分枝數量平均增長了3~4個,這意味著每畝的產量可以增加 10%~15% 。同時及時清除油菜中、下部老葉、黃葉及病葉可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及減少病蟲害發生。通常建議每7~10d摘取一次,每次摘除2~3片葉子,這樣可以使田地的濕度下降 10%~15% ,并減少菌核病等疾病的發生率。
5、油菜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對獲得油菜高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種植密度進行科學規劃,充分利用油菜的光、熱、水和肥料資源,統籌好個體和群體生長關系。不同油菜品種適宜種植密度有差別,通常情況下,早熟的品種生長周期較短,植株較為矮小,因此更適合進行密集種植,種植密度應控制在1.5萬~2.0萬株 /667m2 之間;中到晚熟的品種具有較長的生長周期和較高的植株高度,因此種植密度可以適當減少,可種植1.0萬~1.5萬株 /667m2 。以長江流域早熟油菜品種為例,如果按照1.8萬株 /667m2 的種植密度進行播種,與1.2萬株 /667m2 的低密度種植相比,每單位面積的角果數量可以增加30萬~40萬個,從而使產量提升 15%~20% 。
土壤肥力對油菜的種植密度亦有影響。肥力較高地塊營養豐富,油菜長勢較強,可以適當稀植;肥力較低地塊需要適當密植才能確保群體產量。在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高的肥沃地塊上,中晚熟油菜的種植數量約為1.2萬株 /667m2 ,但在肥力適中的地塊上,種植的密度可以增加到1.4萬株。合理密植可使油菜的群體結構更加合理,光合效率有所提高。研究發現,在油菜田的合理密植條件下,與過密或過稀的種植方式相比,群體的光合速率提升了 10%~15% ,光能利用率也增加了5~8個百分點,從而明顯提高了產量。
6、適時化控
適時化控就是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油菜的生長發育進行調控,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增強油菜的抗逆性和增產效果。油菜苗期為了預防高腳苗和培育壯苗可用多效唑噴灑3~5葉,通常情況下,需要使用 15% 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 30~50g/667m2 ,并與30~40kg 的水混合后均勻噴灑。當油菜植株被噴灑多效唑后,其高度可以減少 5~10cm ,莖的基部會變粗 0.2~0.3cm ,葉子會變得更厚、顏色會變深,根系會更加發達,抗寒和抗旱的能力也會增強。實驗結果顯示,經過多效唑處理的油菜幼苗,在移栽后的存活率上升了 10%~15% ,而在冬季之前,其綠葉數量也增加了 1~ 2片。
蕾臺期為了控制油菜旺長和防止倒伏可用烯效唑噴灑,土地需要使用 30~40g/667m2 的 5% 烯效唑可濕性粉劑,并與 30kg 的水混合后進行噴霧處理。烯效唑可有效地抑制油菜節間的伸長和加粗,提高抗倒伏能力。根據數據分析,對油菜進行烯效唑噴灑后,其莖稈的抗折性增加了 20%~30% ,而倒伏率則下降了10%~15% 。同時,還能促進分枝萌發,增加有效分枝數1~2個。
花期為了提高油菜授粉結實率可噴硼肥和其他調節劑。在植物的初花和盛花階段,建議使用 0.2%~0.3% 的硼砂溶液 50~ 60kg/667m2 進行葉面噴灑。硼元素可促進花粉萌發及花粉管延伸,增加油菜結實率。當油菜被噴灑硼肥時,其角果的數量可以增加5~10個,每個角果的粒數可以增加1~2粒,從而使產量提升 8%~12% 。科學合理化控可顯著提高油菜綜合生產性能。
二、油菜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防治策略
1、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是油菜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防線,可以通過優化種植流程和田間管理來創造不利于病蟲害孳生和繁殖的環境,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暴發的危險。在選種環節中,選擇抗病性較好的品種至關重要,比如\"秦優10號\"油菜對油菜菌核病具有較好的抗性。在菌核病的高發區,種植“秦優10號\"的品種可以使發病率相較于常規品種減少大約 25% 。在播種之前,對種子的處理能夠進一步降低病菌的攜帶量。將種子浸泡在 50~52°C 的溫水中 20min ,可以有效地消滅種子表面和內部的病菌。經過這樣的處理,種子在苗期猝倒病的發生率可以減少 15%~20% 。
輪作是改良土壤生態,減輕病蟲害發生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油菜和水稻的輪作制度,每隔3~4年進行一次輪作,可以顯著降低土壤中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數量,減少幅度在 30%~40% 之間。由于不同作物病蟲害種類及生活習性存在差異,輪作可以破壞病蟲害生存循環、降低病原菌及害蟲在土壤內累積。
合理的密植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那些植株高大且分枝眾多的油菜種類,種植1.2萬~1.5萬株 /667m2 是比較合適的;對于那些植株較為矮小和緊湊的品種,可以種植大約1.5萬~1.8萬株 1667m2 合適的種植密度可以確保田地內有良好的通風和光照,這有助于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并降低霜霉病、白粉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油菜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建議每15d左右進行一次田間清理,及時除去雜草和受病蟲害影響的植株和殘葉,這樣可以減少蚜蟲、菜青蟲等害蟲的宿主數量 30%~40% ,從而降低疾病和害蟲的傳播風險。在收獲完畢后,徹底清除田地中殘存的油菜植株,并進行集中深埋或焚燒處理,這樣可以顯著降低來年的病蟲害基數,為油菜的高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是借助于物理手段直接捕殺或者驅離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其環保、有效、成本低廉等優點對油菜病蟲害防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燈光誘捕,是一種經常使用而又行之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在油菜田中放置了頻振式殺蟲燈,燈與燈之間的距離是30~40m ,與地面的高度介于 1.5~2m 之間。該燈可發射特定波長光線以招引小菜蛾和夜蛾。每天晚上日落到日出時開放,每晝夜能引誘小菜蛾40~60頭,夜蛾30~50頭。經過一個生長周期,害蟲的數量可以減少 35%~45% ,可以減少使用化學農藥2~3次,從而有效地減少農藥的殘留。
色板誘殺簡單易行,效果明顯。油菜田掛黃板與藍板,黃板以引誘蚜蟲、潛葉蠅為主,藍板以薊馬為靶標。懸掛25~30塊/667m2 ,懸掛高度與油菜植株頂部平齊或略高 10~15cn 。使用黃板可以每天吸引30~50只蚜蟲,而藍板則能吸引20~30只薊馬。害蟲前期采用色板誘殺可有效地控制害蟲種群,降低油菜受害程度。油菜育苗期及生長前期,防蟲網的覆蓋效果凸顯。通過使用20~30目的防蟲網,緊密地覆蓋育苗床或小塊油菜田,可以有效地阻止蚜蟲、菜青蟲等害蟲的入侵。當使用防蟲網進行覆蓋后,蚜蟲、菜青蟲等害蟲的侵害率可以減少 80%~90% ,同時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也可以減少超過 50% 。
防蟲網不僅具有防蟲功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風、雨和鳥類的侵害,為油菜幼苗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優質的環境條件。另外,人工清除害蟲卵塊和捕捉害蟲對病蟲防治有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人工清除菜青蟲卵塊和每日定時巡視等,可及時防治害蟲,減輕危害程度。
3、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利用各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利用有益生物和代謝產物對油菜病蟲害進行防治,是一種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防治戰略。利用害蟲天敵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意義。七星瓢蟲被認為是對抗蚜蟲的天敵。當蚜蟲開始活躍時,每畝油菜田可以釋放出100~150頭七星瓢蟲,而在7~10d的時間里,蚜蟲的數量可以減少 50%~60% 。草蛉具有捕食菜青蟲、蚜蟲等多種害蟲的能力,可以釋放80~100頭 1667m2 草蛉,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蟲的數量,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除了七星瓢蟲和草蛉,食蚜蠅也是蚜蟲的重要天敵,釋放 50~80 只 /667m2 ,能進一步壓制蚜蟲種群。寄生蜂可寄生于菜青蟲卵,引入 30~50 只/667m2 ,讓害蟲在孵化前就被消滅。綜合運用多種天敵,構建穩定生物防治體系,減少蟲害,守護油菜健康生長。
生物藥劑也被廣泛使用。以蘇云金芽孢桿菌為例,當菜青蟲幼蟲處于低齡階段時,可以使用100億芽孢 /g 蘇云金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 100~150g/667m2 ,并與 50~60kg/667m2 的水混合后噴灑。經過5~7d的噴灑,菜青蟲的防治效果可以達到 70% 280% 。枯草芽孢桿菌是防治油菜根腐病和白粉病等疾病的有效手段。在病害初期階段,可以使用1000億芽孢/克的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稀釋800~1000倍后進行灌根或噴霧處理,建議每7~10d使用一次,連續使用2~3次,這樣可以使病害的防治效果提高到 60%~70% 。另外,也可以通過害蟲性信息素引誘害蟲,在油菜田中安裝誘捕器,放置3~5個 /667m2 ,這些誘捕器的懸掛高度與地面的距離為 0.8~1m ,能夠有效地捕獲小菜蛾、斜紋夜蛾等害蟲的成年雄性。采用誘捕雄蟲的方法擾亂害蟲交配繁殖節奏、降低害蟲繁殖率、減少新一代害蟲的發生。生物防治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蟲害,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生物多樣性,因此是油菜綠色防控中的一個重要方向。
油菜栽培過程中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科學的田間管理給油菜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了油菜本身抗病蟲害能力;有效的病蟲害防治又保證了田間管理的效果,保證了油菜的健康成長。種植戶要充分認識二者的重要意義,結合多種技術手段,針對油菜各生長階段特征,準確落實田間管理措施,對病蟲害進行及時科學控制,才能夠達到油菜優質高產的目的,增加油菜栽培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促進油菜產業的可持續穩步發展。
(作者單位:1.405900重慶市城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405900重慶市城口縣葛城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