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羊肉已成為日常飲食中較為普遍的食材。與此同時,隨著羊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羊只的疾病發生率逐年攀升,對羊只的健康造成了顯著的不良影響。在羊規模化和集約化養殖的背景下,羊疾病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這對羊的健康成長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成為制約我國羊養殖業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養殖者應當加強對羊群的觀察與照料,以便盡早發現疾病并及時采取措施,從而降低損失。本研究對羊只常見疾病的臨床癥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其防治策略進行了探討,旨在為確保羊養殖業的品質提升及養殖戶經濟收益的增加提供有益的參考依據。
一、細菌性疾病
1、大腸桿菌病
① 病原及流行特點
大腸桿菌病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發。該病在6周齡以下的羔羊中尤為普遍,若遭遇營養不良或惡劣的氣候條件,其發病率將顯著上升,尤其在冬季和春季期間更為常見。
② 臨床癥狀
羊大腸桿菌病的潛伏期通常介于1~2d之間,一旦潛伏期結束,病癥便會顯現。此病有兩種主要類型:敗血型和下痢型。敗血型主要影響2~6周齡的羊,病羊體溫可升高至 41% ,表現出精神萎靡、輕微腹瀉、運動失調、磨牙、視力受損以及關節炎癥等癥狀,且在發病后的4~12h內有較高的死亡風險。下痢型則多見于2~8日齡的羔羊,其早期癥狀包括發熱,隨后出現腹瀉,大便中帶有泡沫和血液,腹瀉時伴有腹痛、虛脫和站立困難等癥狀,隨著腹瀉的持續,體溫會下降,且在發病后的24~36h內可能導致死亡。
③ 治療方法
對于治療,可采用肌內注射 2% 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0.1~0.2mL/kg?bw 或 5%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 0.2~0.3mL/kg?bw ,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治療3~5d;或者選擇口服土霉素,劑量為25mg/kg?bw ,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服用不少于 5d 針對癥狀的處理方法如下:對于心力衰竭的羊,皮下注射 25% 尼可剎米注射液,劑量為 1~4mL ;對于失水的病羊,建議靜脈輸注 5% 葡萄糖鹽液,劑量為 50mL ;對于表現出異常激動癥狀的病羊,需灌服水合氯醛 2~4g 與水 40~80mL 的混合液。
2、沙門氏菌病
① 病原及流行特點
沙門氏菌病,是由鼠傷寒沙門菌、羊流產沙門菌以及都柏林沙門菌等多種病原體引發的傳染性疾病。該病原體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并通過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徑進行傳播。此疾病可影響所有羊只,尤其在夏季與秋季,羔羊的感染率較高;而在妊娠羊中,晚冬至早春期間的感染率則相對較高。
② 臨床癥狀
沙門氏菌感染在羊群中可表現為兩種主要類型:其一為下痢型,該型主要影響15~20日齡的羔羊,其特征為體溫顯著升高至 40~41% ,伴隨腹瀉、排泄物呈淡黃色糊狀、腹部疼痛、脫水、眼眶凹陷、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及體重減輕等癥狀。在某些情況下,病羊還可能表現出咳嗽和呼吸急促等臨床表現。其二為流產型,此型在妊娠約兩個月時達到流產高峰,流產前病羊體溫可升高至 41°C ,同時伴有食欲不振、精神狀態下降、腹瀉及陰道分泌物增多等癥狀。流產后的羔羊通常體質虛弱,無法正常進食,且常伴有腹瀉,這些羔羊往往在一周內死亡。
③ 治療方法
羊沙門氏菌病的常見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多西環素,每日1次,劑量為 5mg/kg?bw ,連續治療3~5d;復方磺胺甲噁唑注射液,每日2次,劑量為 0.2~0.25mL/kg?bw ,連續使用3~7d;對于病情嚴重的羊只,可以采用復方磺胺嘧啶鈉注射液 0.2~0.3mL/kg?bw ,每日1~2次,連續使用 2~3d。
二、病毒性疾病
1、羊痘
① 病原及流行特點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發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該疾病能夠影響所有種類的羊,然而,羊痘病毒僅限于在羊之間傳播,而羊痘病毒則僅限于在羊之間傳播,兩者之間不存在交叉傳播的可能性。羊痘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黏膜損傷以及皮膚接觸傳播。冬春季節是該病的高發期,若在此期間飼養管理不善,衛生條件差,將顯著增加發病數量。
② 臨床癥狀
羊痘的潛伏期通常為一周,在發病初期,病羊的體溫可升高至 41.5qC ,伴隨食欲減退、精神萎靡、結膜發紅以及心跳、呼吸和脈搏的加速。痘疹主要出現在身體的少毛或無毛區域,如眼睛周圍、嘴唇、四肢、臉頰、乳房、陰唇和包皮等部位。發病時,這些區域會出現小丘疹,隨后轉為灰白色,并伴有漿液的少量積聚。當丘疹破裂后,會逐漸形成痂皮。此外,還有可能是由于化膿性細菌的感染,導致皮膚壞死,并出現全身性癥狀。
③ 治療方法
羊痘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因此,必須對病羊進行隔離,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以防止疾病的擴散。可以使用 0.1% 的高錳酸鉀溶液多次沖洗患處,然后涂抹碘甘油或碘附。為預防繼發性感染,每天早晚肌肉注射青霉素160萬IU;或者每天早晚各一次肌肉注射 10% 磺胺嘧啶鈉注射液,連續 
2、傳染性胸膜肺炎
① 病原及流行特點
羊傳染性胸膜肺炎,亦稱作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具有高度接觸性傳播特性的疾病。該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冬季、春季及秋季的發病率相對較高。3歲以下的羊是該病的易感群體。病羊與帶毒羊構成了主要的傳染源,而易感的羊則可能因直接或間接的接觸而感染此病。
② 臨床癥狀
急性病羊主要表現為咳嗽、打噴嚏、流鼻涕,體溫可高達41% ,精神狀態顯著不佳,食欲減退,呼吸急促。在咳嗽時,病羊會靜止不動,最終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腹部呼吸現象,且胸部按壓時有明顯痛感,此癥狀一般持續1~2周。慢性疾病在羊中的主要癥狀包括咳嗽、鼻涕、貧血、消瘦以及生長發育遲緩,這些因素均不利于其出欄。
③ 治療方法
肌注恩諾沙星,每日1次,劑量為 5mg/kg?bw ,連續使用1周。使用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劑量為 0.4mL/kg ,以及黃芪多糖注射液,劑量為 0.2mL/kg ,每日1次,連續 3~5d 此外,亦可選擇每日1次肌注 0.2mL/kg 的氟苯尼考注射液和 0.2mUkg 的黃芪多糖注射液,連續使用 3~5d
3、羊小反芻獸疫病
① 病原及流行特點
羊小反芻獸疫,亦稱“羊瘟”,是由羊細小反芻獸引起的疾病,主要通過羊作為傳播媒介的傳染病。該病的發生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征,春季天氣轉暖,羊群食用了冬季的干草,體況較差,免疫力下降,加之春季溫差變化大,病毒經過冬季休眠后重新活躍,因此春季容易暴發疾病。夏季和秋季氣溫高,多雨,空氣濕度大,細菌和病毒的繁殖速度加快,這大大增加了小反芻獸疫病毒的傳播概率。該病通過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接觸傳播。病羊的口鼻分泌物、眼淚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這些病毒能在環境中傳播,導致土壤、空氣和物品受到污染。健康的羊一旦接觸到這些病毒,便可能發病;此外,如果產羔母羊患病,其攜帶病毒的奶水也可能導致羔羊感染。
② 臨床癥狀
急性癥狀通常在成年羊感染后迅速出現,潛伏期一般為 3~ 5d。在發病初期,體溫逐漸上升,最高可達 40% ,注意力分散,羊站立或躺臥時頭部低垂,無食欲,卻表現出對水的偏好。鼻端干燥,常伴有裂紋,而口鼻和眼角則有大量分泌物。幾天后,羊會出現鼻塞、呼吸困難、胸悶和心跳加速至約90次 /min 的癥狀,口腔內出現潰瘍,并且病情日益惡化。隨著病情加劇,病羊排便次數增多,大便稀薄并帶有血絲,黏稠度增加。在發病后期,病羊會遭受嚴重的脫水和酸中毒,最終導致死亡。
慢性癥狀多由急性癥狀逐漸演變而來,發病時間可從10d至數周不等。在疾病初期,癥狀較輕,不易察覺。然而,隨著病情進展,病羊會表現出食欲減退、喜歡安靜、活動減少,同時伴有流鼻涕、咳嗽、眼瞼發紅、流淚、體溫異常、心率高達80~90次 /min 、排便稀軟、小便清黃等癥狀,身體逐漸消瘦。慢性病例多見于疫情長期存在的地區,由于長期與病毒接觸,病羊對本病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死亡率較低,但其生長速度緩慢、發育不良,且容易成為病毒攜帶者,對健康羊群構成嚴重威脅。
③ 治療方法
初期治療羊小反芻獸疫時,使用黃芪多糖注射液 0.1mL/kg 體重,每日1次,配合注射頭孢噻呋鈉,每日1次。中晚期病例應每日注射 5% 葡萄糖生理鹽水 40~60mL/kg ,靜脈注射),以及 3~ 5mg 的地塞米松磷酸鈉,連續注射 2d 此外,中藥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例如使用麻黃、杏仁、黃連、甘草各 6g ,石膏、板藍根、黃芪各 30g ,桔梗 9g 丹參 12g 車前子 12g 、白頭翁 15g 、二花 15g 連翹15g,每1~2d一次,連續服用3次。
三、寄生蟲疾病
1、肝片吸蟲病
① 病原及流行特點
該疾病可影響所有羊品種,尤以幼羔最為常見。在羊的飼養過程中,若引入過多未經檢疫的動物、忽視消毒措施、管理不嚴格,將顯著增加羊肝片吸蟲病的發病率。
② 臨床癥狀
急性期病羊會表現出不協調、萎靡、食欲差、虛弱、毛發無光澤、腹脹、腹瀉、易疲勞、貧血、黏膜蒼白或黃疸、肝區叩診半濁音增加等癥狀。疾病持續可能引發貧血、食欲下降、異食癖、便秘與腹瀉交替、黑色大便、體重減輕、毛發粗糙無光澤、局部脫毛、水腫。哺乳期母羊乳汁減少、奶質下降;懷孕期易流產、產死胎,分娩后可能癱瘓。
③ 治療方法
口服阿苯達唑劑量為 10mg/kg?bw ,首次用藥后,每隔1周重復給藥1次;硝氯酚劑量為 5mg/kg ,首次用藥后1周內需再次服用,也可選用兩者的復方制劑阿苯達唑硝氯酚片;羥氯扎胺混懸液劑量為 15mg/kg ,首次給藥后1周內再次服用;三氯苯達唑混懸液,劑量: 12mg/kg?bw ,口服;在使用前兩種藥物的同時,還需肌肉注射 3~5mL 的右旋糖酐鐵注射液以補血,促進病情的快速恢復。
2、疥癬病
① 病原及流行病學
疥癬病,亦稱為疥螨病或羊獺,是一種影響羊的皮膚性寄生蟲病。該病分為疥螨和癢螨兩種類型。疥癬病全年均可流行,尤其在秋末至早春期間更為常見,由于空氣濕度較高和羊毛絨較長,寄生蟲容易滋生,因此發病率極高。即便在夏季,也存在其他相關疾病。
② 臨床癥狀
患有疥癬病的羊只通常會表現出劇烈的瘙癢、脫毛和皮膚炎癥等癥狀,同時顯得異常煩躁,無法正常休息和進食。由于受到寄生蟲的刺激,這些病羊會感到強烈的瘙癢,它們常常會將身體緊貼墻壁或欄桿摩擦以緩解癢感。隨著時間的推移,皮膚上會出現丘疹、結節和水皰,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化膿,破潰后形成結痂或出現皸裂。
③ 治療方法
當羊群出現疾病時,可以采取藥浴治療,適用的藥物包括0.05% 的蠅毒磷水乳劑 .0.05% 的辛硫磷乳油水劑。在小規模發病的情況下,推薦皮下注射 0.2mg/kg 的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首次用藥后1周內重復1次。此外,為了預防繼發性感染,建議每日肌肉注射青霉素160萬IU,連續使用 3d。
四、預防措施
1、堅持做好衛生消毒
在羊飼養過程中,實施嚴格的衛生消毒措施至關重要,這有助于為羊營造一個健康、潔凈的生長環境,保障其健康成長。因此,飼養者必須制定一套科學且實際可行的衛生消毒計劃。這包括每天定時清理畜舍中的排泄物和污物,徹底清洗羊舍,并用清水沖洗。同時,定期更換墊料。在執行消毒工作時,應確保消毒的必要性,并根據不同的消毒部位選擇適當的消毒劑。例如,在羊舍內,可以使用 20% 的石灰水進行消毒;對于患病羊,推薦使用1:2000的癸甲溴銨溶液;空欄消毒時,可以采用高錳酸鉀和甲醛的蒸熏法;而對糞便進行消毒時,可以采用生物熱殺菌法,即在羊舍周圍建立堆糞場,集中進行糞便的腐爛發酵處理,以徹底消滅殘留的病原微生物和蟲卵。處理后的糞便可以用于農業生產,這樣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還避免了對空氣、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2、做好疫苗接種工作
預防羊病的關鍵在于疫苗接種。養殖者應根據疫情制定接種計劃,并通過合法渠道購買品質可靠的疫苗。儲存疫苗時要控制好溫濕度,檢查有效期。具體接種時間包括:羔羊在出生后7d、15d、25d、90d接種特定疫苗,成年羊在2月、3月、8月、9月接種不同疫苗。妊娠羊應在分娩前30d和20d接種特定疫苗。接種前后兩周避免使用抗生素。定期檢測免疫抗體水平,抗體不足時及時接種疫苗,以有效預防羊病。
3、定期進行藥物預防與驅蟲
在防治羊疾病的過程中,應重視中藥制劑的應用,發揮中藥的獨特優勢,以增強羊的抗病能力。春季時,羊可口服茵陳散;夏季則可服用消黃散;秋季宜食理肺散;冬季則可給予茴香散。這些措施能有效改善羊只的體質,減少疾病的發生。對于新引進的羊,通過添加黃芪多糖粉等飼料成分,可以降低羊的應激反應,提高其抗病能力。母羊分娩后,飼喂益母生化散或益母生化合劑有助于促進胎衣排出,加速子宮恢復。在夏季高溫期間,使用藿香正氣水和消黃散能有效減少羊只中暑的情況,確保羊只健康成長。近年來,羊寄生蟲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這不僅影響了羊的生長發育,也對養殖效益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飼養人員應制定科學的驅蟲計劃,通常在3月、6月、9月和12月各進行1次驅蟲,特別是對于新引進的羊,在驅蟲后應確保其能順利融入羊群。此外,養殖人員還應根據寄生蟲的種類,合理選擇抗寄生蟲藥物,并進行輪換使用,以防止抗藥性的產生。目前,羊常用的驅蟲藥物包括:阿苯達唑,用于預防和控制肝片形吸蟲病和絳蟲病,劑量為 20mg/kg?bw ,首次給藥后隔3d需再次用藥;左旋咪唑,用于預防和控制捻轉胃蟲病,劑量為 8mg/kg?bw ;伊維菌素,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各種體內、外寄生蟲疾病,劑量為 0.3mg/kg?bw ,首次注射后需間隔7d再次使用。驅蟲后,羊群排泄的糞便應統一收集并進行發酵處理,以消滅其中的寄生蟲卵,防止其傳播和擴散。
近年來,隨著羊養殖技術的不斷革新與創新,肉羊養殖正逐步向科學化方向邁進。作為養殖從業者,必須持續優化飼養技術,關注羊的健康狀況,在養殖過程中及時識別各種潛在疾病,并采取有效措施應對,以保障羊只健康,將疾病扼殺于萌芽狀態,避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一些常見羊疾病在初期可能不易察覺,許多養殖者缺乏足夠的防治經驗,常常錯失防治的最佳時機,導致嚴重后果。因此,養殖者應當掌握治療和預防羊病的技能,并加強羊群管理,積極執行疾病預防措施,對所有羊只進行細致的健康檢查,以最大限度減少疾病帶來的損失。
(作者單位:110000沈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