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具有發展設施農業的良好自然條件,其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優質的環境基礎,黃瓜作為當地設施栽培的主要蔬菜品種之一,果實飽滿、口感清脆,在農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創新優化設施黃瓜高產栽培技術,不僅能夠顯著提高黃瓜產量與品質,滿足市場對優質黃瓜的需求,還能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創新優化后的栽培技術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采用科學合理的種植管理方式,實現黃瓜的高效生產,提升了成武縣設施黃瓜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一、黃瓜品種選擇
1、黃瓜栽培中種子選擇
結合成武縣設施栽培的環境特點,應選擇耐低溫、弱光,抗病性強,產量高且品質優良的黃瓜品種,例如津優35號,該品種具有良好的耐低溫弱光性能,在冬季光照不足、溫度較低的設施環境下仍能保持較好的生長態勢。其瓜條順直,商品性好,果肉淡綠色,口感脆嫩,深受市場歡迎。另外,中農16號也是不錯的選擇,它對多種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具有較強的抗性,生長勢強,連續結瓜能力突出,適合在成武縣設施中長季節栽培。
2、黃瓜栽培中種子的處理
在設施黃瓜栽培中,種子處理對提高發芽率、防控病蟲害至關重要。先將精選種子浸于 55qC 左右溫水,持續攪拌 15~20min 利用水溫殺滅病菌消毒。時間到后撈出,用清水反復沖洗干凈。接著,把洗凈種子放 25~30°C 溫水中浸4~6h,使其充分吸水膨脹。
隨后,用濕布包好完成吸水的種子,置于 28~30% 環境催芽,每日用清水沖洗1~2次,保持濕潤并沖走有害物質。大部分種子露白即催芽成功。催芽時,初始溫度 25~28°C ,種子萌動后降至 18°C 促幼芽健壯。
播種前苗床澆足水,播種后到出苗,白天 30% ,夜間不低于20% ;出苗后到真葉出現前,白天 25°C ,夜間 13~15°C 防徒長;真葉出現到定植前1周,白天 25~30°C ,夜間 10~20% ;定植前1周逐步通風煉苗,白天揭覆蓋物,夜間蓋草簾防幼苗受凍。
二、地塊選擇
在成武縣開展設施黃瓜栽培時,地塊的合理選擇是實現高產優質的基礎,優先挑選地勢較高且干燥的區域,這類地塊能有效避免因積水導致的根部病害,為黃瓜生長營造良好的根際環境。同時,具備便捷排灌條件的地塊至關重要,既能在干旱時及時補水,又能在雨水過多時迅速排水,保障黃瓜生長過程中水分適宜,土壤肥沃、透氣性良好是另一關鍵因素,肥沃的土壤可提供充足養分,而良好的透氣性有助于根系呼吸,促進植株茁壯成長。土壤類型上,壤土或沙壤土是理想之選,其質地有利于黃瓜根系伸展與養分吸收,土壤pH值需維持在6.5~7.5的范圍內,此酸堿環境最適合黃瓜生長,能確保土壤中各類養分的有效性。為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前茬作物應避免選擇瓜類蔬菜,豆類或茄果類蔬菜作為前茬則較為適宜,可有效減少病原菌的積累,降低黃瓜病害傳播風險。
三、播種
成武縣的設施黃瓜栽培,播種時間與設施類型以及栽培季節緊密相關,春季設施栽培時,黃瓜播種通常安排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此時,外界氣溫尚低,設施內的環境調控對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起著關鍵作用,秋季栽培的話,播種時間一般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時雖氣溫較高,但設施可適當遮陰降溫,為黃瓜生長創造適宜條件。播種方式采用穴盤育苗,這種育苗方式便于管理,能有效提高種苗質量,穴盤可選用50孔或者72孔的規格,具體可根據實際需求和栽培規模進行選擇,育苗基質選用草炭、蛭石、珍珠巖按3:1:1的比例均勻混合配制而成。這種基質組合具備良好的透氣性、保水性和肥力,有利于種子萌發和幼苗根系的生長。播種時,每穴播入1~2粒種子,播種深度嚴格控制在 1~1.5cm ,這樣的深度既能保證種子接觸到足夠的水分和養分,又能避免因播種過深導致出苗困難,播種完成后,在穴盤上覆蓋一層蛭石,蛭石不僅能起到保濕作用,還能為種子發芽提供一定的緩沖空間。隨后澆透水,確保基質處于濕潤狀態,滿足種子發芽對水分的需求。在整個育苗期間,溫度管理尤為重要,白天將溫度控制在 25~30°C ,夜間保持在 15~20% ,適宜的溫度條件能夠促進種子快速發芽,同時有助于培育健壯的幼苗,為后續的黃瓜生長奠定堅實基礎。
四、黃瓜播種或定植時的整地施肥
在播種或定植設施黃瓜前,對地塊實施精細整地操作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首要任務是全面清理田間雜草、殘株以及其他雜物,這些雜物可能攜帶病菌和害蟲,會對黃瓜生長造成潛在威脅,徹底清除能有效減少病蟲害滋生的源頭。完成清理后,進行深耕作業,將土壤深耕至 25~30cm 的深度,適宜的深耕深度可以打破土壤板結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使土壤變得疏松,為黃瓜根系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利于根系向下深扎,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在深耕過程中,同步進行施肥操作,按照標準,施入 5000~6000kg/667m2 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像雞糞、牛糞這類有機肥富含多種有機質和微量元素,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為黃瓜生長提供長效養分支持。同時,搭配施入 50~60kg 三元復合肥(N:P:K 15:15:15),這種復合肥能夠均衡地為黃瓜補充氮、磷、鉀三大主要養分,滿足黃瓜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此外,還需施入 50kg 過磷酸鈣,為黃瓜提供磷元素,促進根系發育和花芽分化;施入 20kg 硫酸鉀,補充鉀元素,增強黃瓜的抗逆性和果實品質。施肥完畢后,將土壤耙平,進而做成高畦,畦高設定在 15~20cm ,畦寬保持在80~100cm ,畦間距為 40~50cm ,合理的畦高、畦寬和畦間距設置,不僅便于灌溉時水分均勻滲透,還能在降雨或灌溉過量時及時排水。
五、黃瓜定植
當黃瓜幼苗長至3~4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在成武縣設施栽培中,春茬黃瓜一般在3月上中旬定植,秋茬黃瓜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定植前,在畦面上鋪設滴灌帶,然后覆蓋地膜,以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減少雜草生長,按照株距 25~30cm 的規格打孔定植,定植3000~3500株 /667m2 。定植時,將幼苗放入定植穴中,扶正并澆足定根水,然后用土將定植穴封嚴。
六、設施黃瓜生長進程中田間管理
1、溫度管理
在設施黃瓜生長進程里,精準的溫度管理是保障植株良好發育的關鍵因素,于緩苗期,將白天溫度把控在 28~32% ,夜間維持在 18~20% ,較高的白天溫度可加速植株的生理活動,促使幼苗快速適應新環境,扎根緩苗;而適宜的夜間溫度能減少呼吸作用對養分的消耗,為緩苗儲備能量,緩苗之后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 ,此溫度區間利于黃瓜葉片進行高效的光合作用,合成并積累充足的有機物質;夜間 15~18°C 的低溫,則可降低呼吸強度,減少養分損耗,助力養分更好地積累。到了結果期,白天把溫度適當提升至 30~32% ,能為果實膨大提供充足的能量與物質基礎,加速果實生長;夜間 15~16°C 的低溫,既能保證植株必要的生理活動,又可避免因溫度過高導致果實呼吸過旺,影響品質。當冬季氣溫偏低時,加蓋草苦、棉被等,可利用其良好的隔熱性能,減少設施內熱量散失,維持溫暖環境,夏季氣溫高,開啟通風口能促進空氣流通,帶走熱量;安裝遮陽網則可遮擋部分陽光,降低設施內光照強度與溫度,為黃瓜生長營造舒適環境。
2、水肥及中耕管理
黃瓜生長期間,科學合理的水肥及中耕管理極為關鍵,在緩苗后至開花前這一階段,黃瓜植株處于營養生長的基礎時期,此階段以控水控肥為主,目的在于促使根系向土壤深處扎根生長,構建穩固的根系系統,為后續植株的茁壯成長及開花結果奠定基礎,通常每隔5~7d澆一次小水,使土壤維持適度濕潤狀態,既能滿足植株對水分的基本需求,又不會因水分過多而抑制根系生長。當黃瓜步入開花結果期,植株的生理活動發生顯著變化,大量的養分和水分被用于果實的生長發育,因此需水量和需肥量急劇增加,此時,應加大澆水施肥力度,每隔3~5d澆一次水,確保土壤水分充足,為果實膨大提供保障。每次澆水時,隨水沖施三元復合肥( N:P:K=20:10:20 ,用量為 10~15kg/667m2 ,該配比的復合肥能夠均衡地為黃瓜提供氮、磷、鉀等關鍵營養元素,滿足其開花結果對養分的多元需求,并每隔7~10d葉面噴施 0.2% ~0.3%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通過葉片直接吸收養分,快速補充植株所需,對提升黃瓜的品質和產量效果顯著。
在每次澆水施肥后,及時進行中耕松土必不可少,中耕能夠有效打破土壤板結,增加土壤透氣性,使空氣能夠順暢地進入土壤,為根系呼吸創造良好條件,進而促進根系生長,中耕深度一般控制在 5~8em ,這個深度既能達到疏松土壤的目的,又能最大程度避免損傷黃瓜根系,確保植株的健康生長。
3、綁蔓
當黃瓜植株長至 25~30cm 高時,要及時進行綁蔓,采用尼龍繩或塑料繩吊蔓的方式,將繩子一端固定在溫室頂部的鐵絲上,另一端系在黃瓜植株基部,隨著植株的生長,每隔3~4節將植株纏繞在繩子上,使植株保持直立生長,有利于通風透光和光合作用,同時,要及時摘除植株下部的老葉、黃葉和病葉,以減少養分消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七、常見黃瓜病蟲害及防治措施
1、黃瓜霜霉病
霜霉病是成武縣設施黃瓜栽培中頻繁出現的病害,當地環境下,當溫度處于 15~22% 相對濕度高于 85% 時,霜霉病極易爆發,這是因為這樣的溫濕度條件為病原菌滋生與傳播提供了溫床。預防霜霉病,重點在于優化設施內環境,通過合理設置通風口、增加透光面積等措施,有效降低設施內濕度,破壞霜霉病的發病條件,一旦發病,需及時開展藥劑防治。可選用 72% 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按600~800倍液稀釋后噴霧,或者使用 64% 錳鋅·嘎霜靈可濕性粉劑,稀釋成500~600倍液進行噴霧。兩種藥劑均每隔7~10d噴施一次,連續施藥2~3次,如此方能有效控制病情蔓延,保障黃瓜植株健康生長,維持設施黃瓜的產量與品質。
2、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細菌性角斑病是黃瓜種植過程中較為常見且危害較大的病害,主要侵襲黃瓜的葉片與果實,在成武縣設施黃瓜栽培環境里,當溫度較高、濕度較大時,這種病害極易快速傳播并大面積流行,高溫高濕的環境為病原菌的滋生、繁殖和傳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使得黃瓜植株感染風險大幅增加。針對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需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是強化田間管理,這是防控病害的基礎環節,在日常管理中,要時刻留意黃瓜植株的生長狀況,一旦發現病葉、病果,需立即進行清除,并妥善處理,防止病菌二次傳播,這不僅能減少病原菌的數量,還能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病害發生的概率。當病害處于發病初期時,藥劑防治是有效的控制手段,可選用 20% 噻唑鋅懸浮劑600~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也可選用 2% 春雷霉素水劑,稀釋成500倍液進行噴霧。兩種藥劑均每隔7~10d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3次。
3、黃瓜根腐病
黃瓜根腐病主要危害根系,導致植株生長衰弱甚至死亡,根腐病多發生在土壤濕度大、透氣性差的地塊,防治該病害需合理澆水,避免積水;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發病初期,可選用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 70% 噁霉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量 200~300mL ,每隔7~10d灌一次,連續灌2~3次。
4、黃瓜枯萎病
枯萎病作為一種土傳病害,對設施黃瓜的生長威脅極大,在當地,設施黃瓜枯萎病的發病高峰期多集中于植株開花結果階段,此時發病會嚴重影響黃瓜產量與品質。為有效防控枯萎病,可采取多種措施,農業防治層面,實行輪作制度,避免黃瓜連作,以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積累,選用抗病能力強的黃瓜品種,從源頭上降低發病風險。播種前,種子和土壤的消毒處理至關重要,可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2h,對種子進行殺菌。一旦發病初期,藥劑防治刻不容緩,可選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灌根處理,每株灌藥量保持在 200~250mL ,每隔7~10d灌一次,連續灌2~3次,以此抑制病情發展,保障黃瓜植株健康生長。
5、黃瓜蚜蟲病
蚜蟲是黃瓜設施栽培中常見且危害較大的害蟲之一,其體型雖小,卻能給黃瓜植株帶來諸多嚴重問題,它們常聚集在黃瓜葉片背面及嫩莖等部位,通過細長的口器吸食植株汁液。遭受蚜蟲侵害的黃瓜,葉片會逐漸發黃、卷曲,生長速度明顯放緩,植株的整體長勢變弱。更為嚴重的是,蚜蟲還是病毒病的重要傳播媒介,它們在取食感染病毒的植株后,再遷移至健康植株上進食,就會將病毒傳播開來,極大增加黃瓜染病的風險,進而導致黃瓜減產甚至絕收。在防治蚜蟲方面,可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在設施通風口處設置防蟲網是一道重要防線,細密的防蟲網能夠阻止蚜蟲從外界遷入設施內部,從源頭上減少害蟲數量,懸掛黃色粘蟲板則利用了蚜蟲對黃色的趨性,有翅蚜會被黃色吸引,從而黏附在粘蟲板上,達到誘殺目的。當蚜蟲已經在黃瓜田發生初期,可選用化學藥劑進行噴霧防治。例如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它能干擾蚜蟲神經系統,使其麻痹死亡; 2.5% 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則通過觸殺和胃毒作用,高效殺滅蚜蟲,每隔7~10d噴一次,連續噴2~3次,能夠確保藥劑持續發揮作用,有效控制蚜蟲危害,保障黃瓜的健康生長。
八、采收
當黃瓜瓜條長至商品成熟時,要及時采收,在成武縣設施黃瓜栽培中,春茬黃瓜一般在定植后35~40d開始采收,秋茬黃瓜在定植后30~35d開始采收,采收時,用剪刀或小刀將瓜柄剪斷,避免損傷植株。前期每隔1~2d采收一次,盛果期每天采收一次,及時采收不僅可以保證黃瓜的品質,還能促進植株的生長和后續果實的發育,提高黃瓜的總產量。
通過對成武縣設施黃瓜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優化,從品種選擇、地塊處理、播種定植到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采收等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操作,能夠有效提高黃瓜的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然而,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設施黃瓜栽培技術仍需不斷創新與完善,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遇,為成武縣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未來,可進一步探索綠色防控技術、智能化管理系統在設施黃瓜栽培中的應用,推動成武縣設施黃瓜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作者單位:274200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黨集鎮人民政府)